APP下载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形态特征研究

2015-03-19莫日根高娃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蒙古族声部音色

莫日根高娃

莫日根高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是众多艺术形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借鉴和吸收传统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更具民族特性,更具时代特征,更具艺术表现力。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艺术创作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从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发展入手,对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展开分析,并对其相关技法和元素应用展开研究。

一、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概述

(一)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也包括为此写作的声乐曲。无伴奏合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圣乐团),自文艺复兴后期起,才渐渐成为世俗音乐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展示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在长期的发展中,无伴奏合唱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它至今仍在欧美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发展

合唱艺术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传入我国并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合唱这种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传入我国之后很快就被广泛接受,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与我国的民族音乐相互吸收融合。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其中尤以内蒙古第一支无伴奏合唱团最为出名,由指挥妞伦格日勒悉心发展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在此之后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被世界所熟悉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二、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特点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是吸收,融合,学习,借鉴,但又不丢失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产物,它吸收学习了西方合唱的技巧,但却没有完全照搬照抄,它挖掘了蒙古族音乐的传统,但并不是对蒙古族音乐单纯的重复,独具特色。

(一)旋律

1.主旋律声部的侧重。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表现形式丰富,其中旋律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诠释不同艺术作品时,所侧重的声部往往会有所不同。首先,蒙古族音乐善于运用长调,特别是无伴奏合唱中有领唱时,领唱多采用长调以增强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特色,此时的主旋律必然会在领唱部分,最典型的作品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孤独的白鸵羊》;其次,由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数量很多,其旋律特点丰富优美,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为了突出旋律的特点,常常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同时,有些蒙古民歌具有分节歌的特点,因此这一部分的主旋律分布往往在不同声部出现,以形成音色的变化对比,达到艺术效果,有时还会在分句间做旋律交接。

2.主旋律的加强。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在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中经常要用到主旋律加强,声部的叠加是主旋律加强的常用方式,在进行演唱时能够增加音量并起到强调作用,而不同声部的叠加还可以达到音色复合的效果。

在具体的无伴奏合唱中,常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同音色声部的加强,即两个男生声部或两个女生声部;二是不同声部音色的加强,即男生和女生声部的混合和叠加,除了音量的增加还可以达到复合音色的效果。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多以六个声部或八个声部为主,根据作品旋律,情绪等要求,常常会进行声部再分部,甚至可以分为多部。再分部的方式也很多样,可以一声部从头到尾整体再分部,也可以一个声部的再分部等等。最典型的主旋律加强的曲子是《金杯银杯》。

(二)曲式结构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曲目大多是由蒙古族民歌改编,因此在曲式结构上,无伴奏合唱与蒙古族民歌曲式结构大致相同,蒙古族民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本身的曲式结构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在进行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时在原有蒙古族歌曲的结构上,只需增加引子和尾声,并根据蒙古音乐特色做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即可。

(三)和声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和声具有独特性,其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蒙古音乐的民族性和现代和声技法相融合的基础之上,多以半音化声部进行。半音化的和声特点是蒙古族音乐改编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过程中常用的和声方式,其创作的依据首先是尊重了音乐的民族性,在和声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在表现时更具有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四)歌词

1.歌词内容。在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歌词内容中,可以说有很强的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特色。歌词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整体上的共同点就是感情真挚,爱意浓浓,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有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有表达人性之美等等,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所表达的内容正是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感情。

2.应用形象词。蒙古族无伴奏合唱除了歌词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这一特点外,应用形象词也是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中的一大特色。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模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模仿流水声的“潺潺”,模仿布谷鸟叫声的“布谷”。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行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在吸收国外合唱技法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形象词的创新,将人声与旋律结合,将歌词与曲调融合,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例如,作品《八骏赞》中运用了“叮滴哩叮滴哩”等模仿象形词,表达出了万马奔腾的主体,达到了诠释主题《八骏赞》的作用,若是没有这些形象词的应用仅以普通文字表达,很难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三、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艺术风格

(一)演唱风格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的演唱风格整体上沿袭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这些具有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元素决定了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的演唱风格,使无伴奏合唱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常见的蒙古族音乐元素包括了长、短调、呼麦、乌力格尔等等。

(二)演唱技巧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演唱技巧主要集中在演唱状态、气息运用、发声、咬字和蒙古族音乐特有的技巧等几个方面。

蒙古族音乐的特有技巧主要就包括了上文提到的长短调、呼麦、乌力格尔等,其唱法有自己的独特性。除此之外,演唱状态要求演唱者积极兴奋但不要过于紧张,打开声道,与平时美声唱法的演唱状态要求一致即可;在呼吸技巧上,除去一般的呼吸技巧之外,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歌曲往往具有蒙古族音乐悠扬绵长的特点,所以在技巧中循环换气即歌唱人员轮流唤气的技巧应用十分关键;在发声的技巧上按基本的发声技巧即可,可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练习;而在咬字发声上,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演绎曲目多以蒙古语发音,一般会采用夸大母音咬字的方式来表现狂放,以字母头尾衔接轻柔来表现柔和。

(三)表现形式

听过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听众都会对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的表现形式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形式就是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和能表现蒙古族特色的道具和动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是一项非常深刻且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它展现出的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蒙古族无伴奏音乐发展日渐成熟,日渐被人们所接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无数的蒙古族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使蒙古族音乐走向了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借鉴,离不开吸收,离不开融合,离不开创造,但真正使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发光的根本还是在于对民族音乐深刻的诠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随着所有音乐人的共同努力,蒙古族音乐艺术还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1]吴黎晗.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2]乌云塔娜.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王焱.当代蒙古族合唱艺术之发展现状与艺术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3.

[4]梁璐琳.蒙古族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肖姝.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演唱风格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邹少鹏.试论方兵无伴奏合唱创作特征及艺术处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蒙古族声部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