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3-19贺明霞
贺明霞
贺明霞/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苏州215200)。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缺少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发展是停滞不前的。”在知识爆发的时代,创新无疑是时代前进的最大力量。未来人才竞争只会越发激烈,而创新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甚至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寻求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本该有的人文自由的特点已然不在,每个语文教师对课文总是尽自己所能,按照教学规范,规规矩矩地从时代背景、文章结构、作品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讲解,面面俱到,而学生则是对老师讲的内容照搬照抄,课后的训练为了应试不得不机械地循环重复,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自由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激发和释放,被死死地困在应试的框架内。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想法,强调他们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自我体验,突出其自我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色彩,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的春之美进行多角度的探究,用最简洁的书面语言来概括对“春之美”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学生说:“春之美是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的学生说:“春之美是画,是一幅生机盎然、五彩缤纷的田园画,是一幅浓淡相宜、意境悠远的山水画。”“春之美是情,是历经寒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盼望之情,是老少皆宜、集万千宠爱的陶醉之感”。又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如果仅按照教参来讲解,鲁庄公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君主。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鲁庄公这个“肉食者”是否“鄙”展开讨论,尊重学生的合理见解,不拘于一种答案,学生说出了鲁庄公的不少优点:不畏强大的齐国,能礼贤下士,能取信于民,善于向别人请教,从谏如流。这样的结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之后形成的智慧结晶。
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不做包办式的代替阅读,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倾听者,了解学生的情感,交流彼此的理解,同享收获的喜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整个课堂教学才会形成一种宽松、积极、和谐、活泼的氛围。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层次进行质疑,这要求老师能从课文内容、标题、写作背景、关键句、写作思路、文章主旨上引导质疑。如在进行《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时,学生就文章的结尾“遂迷,不复得路”提出了质疑,从桃花源出来的渔人明明处处做了标记,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找到桃花源呢?甚至南阳名士刘子骥寻桃花源也未果而终,这就值得去反复阅读。学生通过质疑能更好地明白世外桃源式的美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文章的内涵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小小说《窗》时,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耐人寻味,优秀的小小说在结尾总能给人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受。如果老师仅是机械地讲解给学生,效果不会太好。教学中,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就这一点展开质疑,“如果让你给小说加上一个简洁的结尾,你会怎么去改写?”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之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改写和作者的结尾进行对比,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让学生在对比和质疑中感受本篇小说结尾给人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力,人性的美与丑在一堵光秃秃的墙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戛然而止却又余音袅袅的小小说结尾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呈现,因此我继续引导学生在课外找出类似的小说结尾,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从课外作品中找到了像《麦琪的礼物》《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结尾,更好地理解了小小说“欧亨利”式的特点。
三、多彩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创新舞台
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包括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仅限于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认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养成主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靠老师指导下的一步步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其实,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来自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逐渐把积累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在这个自由的舞台上绽放迷人的光彩。
如在学习《汉字》专题时,开展了诸如小小书法家、字谜竞猜、奇联妙对欣赏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展现了语文天地的广阔之美。
语文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适时地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思维。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就指导学生展开辩论: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葬身大海,他究竟有没有办法自救呢?认为有办法的和认为没办法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辩论,加深了学生对船长形象的理解。辩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的碰撞过程,学生思维在论辩中互相激发,相互碰撞,所以产生了创造的火花。
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展现,比如学习《孔乙己》《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些经典篇目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表演,让“迂腐可怜的孔乙己”“爱慕虚荣的皇帝”“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个性表演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鲜活的人物走出了课本,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常态。从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