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之国家认同

2015-03-19张齐学

关键词:全球化公民国家

张齐学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之国家认同

张齐学

【摘要】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它能凝聚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种力量,因而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未来。但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发展差距以及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更多地显现在青年学生的面前,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下,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被逐渐消解。重视青年学生的需要与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国家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国家认同全球化青年学生发展

近年来,对国家认同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客观而言,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遭遇困境乃至危机的态势与事实。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国家认同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探究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认同在其实质上是指个体的一种趋同的心理感受,是“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第1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对国家特质的认可与赞同,进而产生的归属感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从国家认同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来看,公民只有获得有关国家以及自身与国家的关系的认识和感受,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国家的心理归属、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存在使得情感的对象成为情感主体的利益服务对象,由情感的映射作用所促发的行为一定是围绕着情感对象的利益进行的。”*陈述:《行为心理论》,第17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因此,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国家认同作为公民对国家的认可、服从与归属,它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公民认同国家,正是公民将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从而给自己定位,认识到自己的资格主体,并自觉地承担这一主体的相关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国家认同不仅仅体现为对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及其所决定的自我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对其所参与的国家结构体系的认同。”*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现代国家是人们基于对作为共同意志产物的国家主权的认同而汇聚在一起的,国家通过特定的制度性安排,将不同区域的人民整合成一个共享制度的统一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部,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利益群体,例如民族、种族、不同区域的人群等,他们在相互交往之中,往往会基于利益的维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甚至敌对和冲突等。为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国家确立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使人们对国家的认同逐渐转换为一种超越族属、血缘、地域等因素的政治共识。这种共识正是现代国家公民行为的共同基础,是维系国家共同体最根本的力量。因此,可以说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公民最重要的集体认同,是国民集体意识的高度体现;它通过意识形态上的说服,在国家的暴力和制度之外,约束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各种差异、敌对和冲突,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成为国家合法存在的重要基石。简言之,国家的合理存在,需要公民从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正如沃克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所言,“这种系统化的认同赋予社会管理机构某种程度的权威性……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了这种一般认同,它可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英]雷切尔·沃克:《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第58页,张金鉴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二)国家认同可以凝聚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种力量

国家的发展和兴盛,不仅依赖于发达的经济实力、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和繁荣的社会文化条件,还依赖于公民普遍的支持。国家认同表达的是公民对国家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它包括以下四个不断递进的层次:其一是身份感,即公民基于享有公民资格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二是归属感,即公民将身份感积极内化而产生的个人—国家一体感,公民愿意接纳和融入这个国家;其三是责任感,公民愿意主动对国家施以积极的作用,主动承担相应的义务,按照国家的要求处理好自身事务;其四是忠诚感,公民对国家具有坚定的信念并始终如一地追随,展现出公民对国家的尽心尽力和无私服从。正是在这种情感体认和态度倾向的支配之下,公民将自己归属于国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关心和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或不平等待遇时,国家认同可以彰显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强心,从而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国家认同不仅能将共同体内的不同个人团结起来,还能凝聚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种力量。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尤其需要国家认同来凝聚力量、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国家认同可以通过共同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价值观念等,强调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优先性和权威性。不同民族、不同团体和不同阶层的人们通过这种“集体共识”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从而消除分歧;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纳入到有序的国家生活之中,形成高度一致的生存共同体。国家在增强合法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国家政令畅通并得到高效的推行和落实,国家也由此而容易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种力量。

(三)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未来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毋庸置疑,青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13-05-05。我国的青年学生人数众多,据教育部2014年12月公布的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24 680 72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2014-12-0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2071.html.,如果按照我国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将15—25岁的公民划分为青年的话,青年学生是一个包含了绝大多数高中生、中专生在内的庞大群体,总数超过了6 250万人(其中包括普通高中生24 358 81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普通高中学生数》,2014-10-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854.html.,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生13 469 03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各类学生数》,2014-10-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969.html.)。作为未来国家人力资源中的精英,这个庞大的生力军的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以及对国家的情感、态度等,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青年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的高峰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网络信息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敢于追求真理。青年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青年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逐渐成熟,但由于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们接触社会较少。尤其是高中生,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他们主要接受的是知识教育,较少参与国家生活,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感性层面。部分青年学生缺乏参与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少数人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将个人与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确立对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忠诚感,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无论对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二、全球化对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消解

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制度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全球化浪潮中,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综合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使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但正如众多研究者所意识到,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改变着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知图式:一方面,为提升国家认同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消解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一)国家主权的削弱淡化了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处理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最高权力。尽管全球化需要主权国家的参与与合作,凸显国家主权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球化缩小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全球经济已联成一体。为了寻求必要的国际合作与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国家主权需要作出必要的让步。同时,西方国家往往利用他们在全球化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和享有的特权,利用体现其利益和意志的“合法的”国际规则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经济上,全球资本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扩张,已经成为左右世界经济进程的特殊国际行为主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平等竞争的旗号下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不断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干涉他国内政,尤其是美国每年就我国所谓的“人权”问题发表歪曲、丑化的“人权报告”,并利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钓鱼岛和南沙群岛问题等,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在文化方面,发达国家极力兜售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以强权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产品,实施“文化帝国主义”入侵,或明或暗地否定和冲击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球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主权的侵蚀,使国家对国内外事务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弱,这也增加了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和动荡的可能性。主权的削弱,也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化。本来是国家主权应该享有的权威,其等级和地位让步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行业精英等,传统国家的社会控制体系失去了效能:“在这些相对抗的趋势夹峙之间,民族国家被质疑。”*[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2页,夏铸九、黄丽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全球化直接改变了青年学生对传统国家概念的认知图式:一方面,降低了国家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消解了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度,淡化了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看似合理的全球主义、无国界意识以及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族论等论调容易使青年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将其凌驾于国家主权认同之上,淡化国家观念或转而寻求新的认同对象,滋生民族离心力甚至反国家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对国家认同构成挑战。

(二)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差距,容易诱发国家认同危机

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是塑造人们国家认同感的客观物质基础。如果国家长期得不到发展,或者国家的发展不能满足公民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即使国家拥有公民在政治法律与历史文化上的认同,这种国家认同也是极端脆弱的。

全球化在事实上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和主导地位,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与发展,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之中。随着全球信息的传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更清晰、更迅速、更全面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青年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在缺乏正确的比较标准和态度的情况下,很容易盲目地用“国际标准”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活方式与水平、社会环境等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现实的巨大差距,一方面很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因为国家的局部贫穷或某方面的落后而感到沮丧、失望,丧失民族自信心和淡化国家认同;另一方面,较高的期望与实际生活水平的落差,会导致他们滋生对现实的不满,对政府和现行政治体制的不满,怀疑国家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从而向往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会受到削弱,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支持和认同度就会下降。

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全方位大发展,但又在现实上导致了我国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收入差距之中。收入差距的悬殊,是影响人们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就不会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正如汤普逊所言:“在社会组成上,必然会引起每一种其他弊害的严重缺点就是财富的极端不平等。只要允许这一严重缺点存在,就不能建立任何自由的制度和公正的法律;即使建立起来也不可能维持下去。”*[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第182页,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随着我国高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青年学生受贫富分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青年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知道,“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事实上的悬殊,甚至超过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良社会现象,这极容易导致学生将之归责于政府,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削弱了对政府的认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

(三)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的多元状态。对青年学生来说,多元文化的存在,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汲取不同文化的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首先,这种多元文化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强势文化渗透的结果。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言,“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看作是对其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挑战,加紧对我渗透分化”,青年师生成了“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载《求是》2015年第3期。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商业活动、宗教传播、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输出霸权文化,力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更是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我国的青年学生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不断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使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语言。为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国民素质,注重英语的学习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来说,对英语的学习和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汉语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重视。一些学生对自身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角色和地位认识不清,疏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青睐西方文化,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直接受到挑战。特定的语言和文化模式是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失去民族文化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认同的根基。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源泉。“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层面,他们共同创造了公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第90页,(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最后,多元文化流入校园,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权威受到挑战。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使青年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陷入模糊和混乱;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怀疑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在客观上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少数学生集体观念淡化,缺乏社会理想和责任感,不关心国家大事,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受到持续的挑战。

三、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建议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和努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论述,抛砖引玉。

(一)重视青年学生的需要与发展,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公民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是维系国家认同的现实基础。在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国家认同程度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如果国家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或者青年学生看不到他们的需要被满足的希望,他们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并将之维系下去。因此,为建立和巩固国家认同,一方面要使青年学生意识到,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另一方面,国家也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生存发展的权益。以大学生就业为例,如果学生在认真进行专业学习之后却发现凭其良好的专业知识难以在社会立足,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被满足,那时,他们是很难对国家产生高度认同感的。

为此,国家应该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减轻青年学生的学费负担,尤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和学校应该加大资助力度,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专业学习感到困难或难以坚持学业的学生,国家和学校应该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调适;高度重视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对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应该给予多方面的帮助,而不能任其自生自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测,积极主动地向更多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青年在学生阶段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如果国家能为青年学生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各种具体的帮助,创造条件协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他们对学校、对政府和对国家的认同。相反,如果国家和政府对青年学生的困难置之不理,不仅无法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反而会失去青年的支持,导致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安全隐患。

(二)重视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活动主体,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自我认识。公民意识强调的是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基本的道德意识,它也是公民对于国家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公民意识是促进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个体公民意识越强,其国家认同感也就越强。强烈的公民意识能超越狭隘的民族意识、地域观念、文化传统等,从而促进高度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提升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例如加强公民意识系统化建设;推进制度建设,确保公民意识教育的规范性;构建全社会合力育人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等*张莉:《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期。。这些对策和建议对提高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在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提高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促进国家认同。青年学生逐步拥有了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正式身分,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并不能真正充分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机会,而是扮演政治“边缘人”的角色。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各级人大代表团体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在政治选举中也往往只能行使选举权而不能被选举。青年学生的各种诉求和主张不能被更多的人知晓、理解和接受,这种状况与青年人的热情、进取等群体心理特征极不相称,久而久之,政治“边缘人”的角色只会导致他们对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生活的远离和冷淡,从而丧失了国家“主人翁”的意识,缺乏对国家的认同。

(三)在实践中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过程中,片面地注重关于国家知识的传授、积累,并常以知识点考核和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爱国情感、意识乃至行为的标准。学生尽管积累了很多关于国家的知识,但并不一定会产生认同国家感,因为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本身包含着公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国民的情感、情绪和评价,而不仅仅只是对国家的知晓。因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还要注重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内心情感体验、情绪渲染和评价引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实践,是提升青年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为青年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扩大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机会和范围,例如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参与村民(居民)自治选举等,使青年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公民责任。学校可以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农村、街道社区和工厂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资源,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感受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国建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大学生还可以进行调查研究类实践,通过对民生及社会热点进行调查,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提升正确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公益服务,例如接待、礼仪、安保、宣传、技术支持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社会认可。他们在知识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而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愿意付出”“乐意奉献”的精神和意识。

总之,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不仅能使青年学生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更客观公正地看待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能促进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提高综合能力,从实践中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比仅仅只获得相关国家的知识的教育更能促进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作者简介:(张齐学,重庆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5)05-0145-06

【收稿日期】2015-06-25

猜你喜欢

全球化公民国家
论公民美育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全球化陷阱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