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中的路径探析

2015-03-19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精神

于 淼

(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长春1300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中的路径探析

于 淼

(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长春130012)

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继而积极探索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路径

大学社会功能的体现在于做到“培养人才、钻研学术、沟通精神、教化社会”[1],其中的“沟通精神”也包涵着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培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唯科技论”、“唯技能论”等观点备受推崇,这对高校的办学理念产生了影响。一些大学在教育过程中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其教化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建设,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文素养匮乏,精神世界迷茫,价值观扭曲等严重问题,这在理工科高校尤为明显。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努力帮助大学生培植精神家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对于高校而言,文化气息越浓郁,其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几率就越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与职业素养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并在实现知识技能与德行修养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对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导引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和影响世界观。培植精神家园实质上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设,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精神家园培植的成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从历史经验中发现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路径与动因,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之中记载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人”应该如何看自己、看世界的阐释,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儒”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指自我层面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呈现;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个人在努力实现知我精神追求的同时,个体所体现的“世界观”。所以,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不应仅仅是为实现大学生的“正心修身”,更是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社会主张“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在阐释个体的思想追求与社会乃至国家目标的关系。这些观点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极强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改造离不开优质的文化资源,而优质的文化资源又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积淀而成的,兼具教化社会的功能,例如《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和《硕鼠》,就生动讽刺了当时富贵者的不劳而获;《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体现的是民族精神;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展现的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商代汤之《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欢迎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与时俱进”异曲同工;《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中的“实事求是”在今天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涵盖了“家国情怀”、“关爱社会”、“人格修养”等关乎大学生精神家园构建的所有核心内容,这为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优质文化资源。同时,这些文化资源相互交织,互相影响,自身不断得到优化,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动,对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完善人格修养、提升能力十分有益。

二、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应重视的问题

海纳百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就必须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汲取营养。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内涵浅层化,未触及大学生灵魂深处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书籍阅读、语言学习、节日元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西化倾向十分严重,存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3]。一些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活动时,存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不系统,内涵较为肤浅,过分强调活动形式的外在繁荣,没有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上等问题。一些高校由于受制于没有高层次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尤其是理工科类高校更缺乏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多教育活动也仅仅是学生们“自娱自乐”而已,内容仅限于基础的传统文化常识普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蕴缺乏深入的探究。尤其当面对传统文化繁冗难懂的文字,更使众多没有扎实传统文化功底的大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接近,就更谈不上深入探究其中奥妙了,何谈传承与创新。所以,如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涵,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精神世界,触及大学生灵魂深处,值得高校去认真探讨。

(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未调动起大学生对精神世界思考的自觉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德”就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与“魂”。大学生要实现理想,取得更大成绩,仅凭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必须调动起自身对精神世界理性思考的自觉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哲学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对我们今天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的精神家园。一些高校虽以选修课等形式开设了国学、诗歌、民俗等传统文化课程,但在授课形式选择上往往存在不生动,生硬死板,过于注重知识本身的传递,或过于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停留在文化欣赏的层面,忽视了精神价值的传递等问题。一些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活动互动性差,启发性不强,教育效果很有限,即没有真正畅通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基因向大学生精神世界传递的渠道,也没有调动起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主动型,更没有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性思考的自觉性。

(三)教育内容与解决现实困惑脱节,未与大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国际形势的影响,拜金主义、功力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道德修养滑坡,崇洋媚外,贪图享乐等现实问题。当我们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经典时,大学生们课下所要面对的是社会上的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环境污染、名人吸毒等丑恶现象,虽属个别偶发事件,但负面影响极大,尤其在现代媒体的放大下以及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不良文化思想

的影响下,搅动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使得一些分辨是非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导致千百年来我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教化功能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多元化思想冲击面前显得乏力,教化社会的作用被削弱。与此同时,就业难也是当今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众多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中,被招聘单位更多看重的往往是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外语能力等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考量的并不多,这也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由于缺乏系统性学习与深入思考,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精神世界和现实困惑的答案。所以,纯知识性的传统文化灌输是不可能与大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的,如何利用好古代先贤给我们遗留的博大思想,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困惑,克服在学业、心理、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是高校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主要路径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更是广大青年学子追逐梦想,成就未来的基石。重拾传统并不等于简单复古,而是要使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使其成为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价值支撑。高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建构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长效育人机制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5]高校要建构起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长效育人机制,做到“三个结合”,即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知识结构单一以及道德与行为失范问题相结合。

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现实思想困惑相结合。例如开展国学讲堂、国学知识竞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讨论等活动,帮助大学生透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找到审视世界和自我的新视角,做到不盲目、不盲从,有自己的观点,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找寻精神归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培植,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要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努力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同时,要努力使广大学生领悟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相结合。“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6]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经费投入。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主渠道”和“主阵地”。还要努力找到传统文化精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交汇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文化气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修养。要加强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适度增加实践体验教学环节等手段,尤其要重点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大学生真正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开阔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思路,提高文化反思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使大学生的科技素养与人文气质同步提升,最终达到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道德与行为失范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并已形成了教化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个体的内在道德修为到个体外在的行为举止,都有明确要求。高校要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为,不断规范大学生外在的行为举止,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精神家园得到滋润。

(二)用现代大学精神滋养大学生精神家园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7]。大学精神是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基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夯实这个基础的必要手段。中华民族在两千余年的哲学思想史、政治思想史以及宗教思想史的演进中,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传统文化财富,虽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想均有其特定的局限性与消极的一面,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小康大同”、“有教无类”、“知行合一”、“民为贵,君为轻”、“致知在格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物融合为一”等

海量的优秀思想精粹,对于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和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是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重要场域,若忽视大学精神建设必将导致身处其中的教师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迷失,失去事业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精神对于浸润其中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要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并把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大学生精神之中,用现代大学生精神滋养大学生精神家园。

此外,“包容多元文化”也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但在处理多元文化的问题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伪存真”的原则,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团等形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为大学精神的内涵注入国际化的文化元素,尤其要善于博采世界各国著名大学文化之所长,拓展大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汲取世界各民族和地区的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借此助力自身大学文化的自我革新与升级,从而带动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

(三)让“通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精神家园

一提到传统文化,很多人便会想起“之乎者也”,难读、难懂。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如此。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粹部分有选择地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并对其进行“通俗化”改造,使其在活动的组织形态上更便于参与,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活动内容上更易吸收,更加通俗易懂。要做到学术型教育活动与普及型教育活动并举,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差异化需求。

在活动的组织形态选择上:高校要在加强传统文化学科体系建设基础上,不仅要依托第一课堂开设系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以满足学术型教育与研究活动的需求。还有依托第二课堂开办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国学大讲堂,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以满足普及型教育活动的需求。

在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可在“经史子集”等典籍中遴选与大学生在品德、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有交集的内容,按照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编辑整理,并依托传统和现代媒体进行传播。例如在校报、校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刊载相关内容,在贴吧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上举行“每日背一句语录”、“每周学一首诗词”、“每月读一本经典”等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四)强化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是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可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高校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校内文化教育资源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例如:公共历史博物馆、民俗馆、民族文化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名人故里、革命圣地等。高校要努力让校园里每个景观、每条街路、每座建筑,都充满人文气息,让融入其中的教师与学生感受到精神上安全感、充盈感和归属感,让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之“家”、信仰之“殿”、成才之“门”。高校还要积极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例如:传统戏曲、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民间诗歌、原生态歌舞等,它们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高校要积极与政府和社会机构沟通与合作,让华夏大地上的遗址、博物馆里的藏品、古代典籍里的文字、民间的手艺绝活走近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研习优秀传统文化,升华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认知社会的教育载体。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均是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资源。

[1] 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08.

[2]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0.

[3]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7):36-42.

[4]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光明日报,2006 -04-23(1).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 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9.

[7] 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 -15.

[8]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The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home

YU Miao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1,China)

Facing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blending and confrontation in thewideworld,wemust re-examine themodern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university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enhances the cultural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s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home by carrying out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piritual home of college students.It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spiritual home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nd then itactively explores the use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ual ho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specific approac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cultivate;college student;spiritual home;path

G641

A

1009-8976(2015)03-0122-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33

2015-02-23

于淼(1979—),男(汉),吉林四平,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