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其政策含义

2015-11-25

关键词:名录河南河南省

肖 华

(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新乡45300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其政策含义

肖 华

(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新乡453003)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空间分布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省已普查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2万条[1]。自2006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河南省在制度建设、法律规范、保护实践、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从可查获的文献看,有关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传承方式[2-5]、旅游开发[6-8]等方面,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分布等基础问题关注较少。本文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基础,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申报工作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自国务院、文化部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公告或公示。数据主要根据已公告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三批扩展名录)和三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两批扩展名录)汇总整理。对提取的名录和数据作如下处理:(1)参照国发〔2008〕19号文件中国家级名录的类型划分,将第一批省级名录中的14类项目重新分为10类;(2)申报地区或单位完全相同且同时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名录的项目计入国家级;(3)空间分布分析时将由省级单位独立申报及分布广泛的项目排除在外;(4)不同地区或单位在不同批次中申报的同一项目按一个计算,分别计入1/n(n为地区、单位个数)。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区级五个级别。我国现有的3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以省市命名并入选的有昆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粤剧、西安鼓乐、京剧等。比较而言,河南在申报具有本地特色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稍显落后,但现有的一些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都有分布,如灵宝、卢氏、辉县、洛宁、夏邑等地的剪纸,开封针灸铜人和新乡贵氏针灸以及长垣、桐柏、睢县、淮阳县等地的皮影戏已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河南省共有8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据资料,该省已公布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 000多项[1]。因此,河南省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分布,市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同时还存在大量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表明河南省未来申报

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较好,可供选择的项目数量较多,挖掘潜力也很大。此外,发现河南现有国家级项目主要出自第一批省级名录,其他省级批次入选国家级的相对较少。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

此处采用国家级名录的划分类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0类。图1显示,河南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囊括所有类别,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且二者分布差异及第一、二级阶梯之间的跨度较大。具体地,国家级项目类型呈现以传统戏剧为第一阶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为第二阶梯,曲艺和传统医药为第三阶梯的分布特征;省级项目则以传统技艺为第一阶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民俗和传统美术为第二阶梯,其余为第三阶梯。这一特征说明河南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戏剧类型多样且挖掘较为充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舞蹈和民俗等省级项目晋升国家级的后备资源优势明显;而在两个级别中相对弱势的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则需加强保护和挖掘。

图1 河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单位:%)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空间分布

在剔除由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等单位独立申报及在河南广泛分布的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项目之后,共得到363个样本项目。对其申报地进行宏观区域划分,其中豫东包括开封、商丘和周口,豫西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豫中包括郑州、许昌、漯河,豫南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其余为豫北地区。从数量看,豫北最多,超过总数的1/3,可能的原因是它位处豫北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耕作条件较好,同时以焦作为代表的豫北旅游业比较发达,这使得不少依托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生存和发展;豫东和豫西的数量之和与豫北相当,豫中和豫南则不相上下。

据图2,10种类型在各区域都有分布但极不平衡。曲艺类以豫南最多,其他9类则都由豫北领衔。具体到各区域的类型分布,豫东、豫西和豫北都以传统技艺类项目最多,豫中民间文学居首,豫南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传统舞蹈类项目旗鼓相当;比较而言,豫南的各类型分布相对均衡,其他区域不同类型项目数量相差较多。

综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以豫北为主、东西两翼次之、中南部居后的区域分布特征;10类项目在5个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区域的优势项目类型不尽相同。

图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类型分布(单位: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域空间分布

河南18个省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参差不齐(见图3)。焦作市有40余项,雄居榜首;洛阳、郑州、开封紧随其后,形成第二梯队,各有30项左右;新乡、淮阳、南阳、周口、许昌、驻马店、安阳和三门峡等城市则都围绕20上下波动;商丘、信阳、平顶山和鹤壁稍多于10项;济源和漯河位居最末。进一步计算发现,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其2013年国内旅游总花费、国内旅游总人次及人均花费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0.590和0.569),而与2013年旅游创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及入境旅游外国人数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0.666和0.621)。这说明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互为促进。

从各市的类型分布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多样,涵盖所有10个类别,其余城市则都存在1—4个类型空白;同时,各市的优势项目类型差异

较大:郑州、安阳和驻马店三市最多的都是民俗类,开封、洛阳、焦作和平顶山都以传统技艺居优,淮阳、商丘和信阳都以传统戏剧居首,新乡、漯河和周口的传统舞蹈都比较突出,济源和许昌则以民间文学类最多,三门峡和南阳最多的分别是传统美术和传统音乐,鹤壁的民俗和传统美术齐头并进。而从10类项目的市域分布看,仅有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在18个城市都有分布,其中传统美术类项目以开封最多,郑州和南阳次之,传统技艺类则在洛阳市分布最多,其次是开封和焦作;其他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空白城市,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及传统医药都在5个及以上城市没有分布。

此外,结合图3可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体现出璀璨的黄河文明所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仍留有深刻的历史痕迹。这一分布特征与其他研究者[9-10]得出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结论是相吻合的。

图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市域分布(单位:项)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结论

虽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动态变化的,但本文分析对于了解当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态以及改进后续申报、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河南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项目级别提升基础好、空间大。

(2)总体上,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民俗、传统美术类次之,传统戏剧、传统音乐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位居第三,传统医药和曲艺类相对较少的类型结构;而细分到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内部,虽然二者的类型都呈现阶梯型分布且各自第一、二级阶梯之间的跨度较大,但仍有较大差异:国家级项目以传统戏剧类为最,省级项目则以传统技艺类占优,二者的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比较稀缺。

(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区域数量分布呈现以豫北为主、东西两翼次之、中南部居后的特征,不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涵括所有10种类型,但各区域的类型结构和优势项目类型差异较大,其中豫南地区各类型分布相对均衡;18个城市中,焦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济源和漯河最少,而洛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为多样;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类项目在市域范围内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其旅游业发展显著正相关,互动作用明显。

(二)政策含义

摸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考虑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地域上的差异,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及保护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地方特色,优化级别结构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选要科学化、公正化,以最能体现河南特色、最具传承价值和良好传承路径为原则,充分保护和展现河南多姿多彩的文化;积极推进现有国家级优势项目(少林功夫、太极拳、豫剧、钧瓷烧制技艺等)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统舞蹈、曲艺和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力度,不断优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和类型结构。

2.把握分布差异,推进整体保护

根据不同区域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类型的分布差异,在保护、传承与开发上突出重点,找对关键,做好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文化生存空间。2011年,河南省文化厅命名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洛阳、登封、温县、浚县、滑县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市县入选,这一整体性保护策略值得借鉴和推广。

3.加强动态监管,强化非遗教育

文化部于2012年9月撤销了6个履责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标志着我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始实行退出机制和动态化管理。河南应引以为戒,对已入选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动态监管。同时,应发挥并强化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适时地将不同类型和不同难易程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小学、初高中和高校的课堂中,逐步扭转现有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老龄化”的窘况。

4.适当进行旅游开发,生产性保护与生活性保护有机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极高,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应有选择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传承机制健全的地区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既可展现不同的地域风情,也能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筹集资金;但旅游开发应避免过度商业化,以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失真”。对于和当前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项目,应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度创新并融入现代生活气息,使其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

5.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行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规划》摒弃了过去城镇化大拆大建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的做法,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享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为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指明了方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试点区,河南应认真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努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和彰显特色的功能,使新型城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好互动、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二者的同行。

[1] 程梁.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N].河南日报,2014-01-22(04).

[2] 夏挽群,陈江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35-37.

[3] 白慧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知识产权保护:以河南为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52-155.

[4] 阮学永.高等师范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以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8-170.

[5] 郑雪松.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3.

[6] 石素真.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6-108.

[7] 宋军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46-49.

[8] 肖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4(3):45-48.

[9] 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J].旅游科学,2010(5):25-31.

[10] 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1166 -1172.

[11] 袁少雄,陈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12(1):94-97.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XIAO Hua
(Dept.of Tourism Management,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Based on the lists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The heritage number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Henan from low to high are a pyramid-shaped distribution,the types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heritage show a ladder distribution,traditionalmedicine and Quyiare relatively few.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eastern and western Henan,and the heritage number of each city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Finally,it suggests promp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ena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optimizing structure,putting overall protection into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et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enan Province;structure;spatial distribution

G127

A

1009-8976(2015)03-0071-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19

2015-04-22

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QN-224) 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B630007)

肖华(1981—),男(汉),河南三门峡,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旅游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名录河南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出彩河南
同贺名录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