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部性的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2015-03-19孟维娜

关键词:外部性隐性生态

孟维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530007)

基于外部性的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孟维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530007)

研究指出,“生态隐性脆弱地区”是在“生态脆弱区”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在生态脆弱区之外,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多、暴露度高,存在或潜在生态系统失衡或退化风险的区域。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具有生态系统复合性、与人类行为相关大、对外界影响反应较缓慢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基于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外部性分析,应从严格生态考核、严格外来投资审核、引进适用绿色技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强化理念更新六个方面推动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经济;外部性;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出台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于2008年出台了《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这是遏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探索,也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理论界和行政职能部门对生态脆弱区的关注度逐渐升高,我们需要对生态脆弱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研究视域逐渐扩展到生态交错区以外生态系统脆弱的区域。从地理空间看,这些区域不符合生态系统交错区的空间定义,但从生态系统的阙值、弹性上看,这些区域同样脆弱。由于这些区域不在生态脆弱区的范围内,对外界影响的敏感性优于生态脆弱区,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这些区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呈现隐性脆弱的特点。但如果对这些隐性脆弱的地区保护不当,它们同样也会面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问题,在“生态脆弱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隐性脆弱区”的概念。

一、生态隐性脆弱区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指的是环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灵敏程度,与外在干扰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根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论述,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度区域”,具有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和环境异质性高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基于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认识,我们认为生态隐性脆弱区是指生态脆弱区之外,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多、暴露度高,存在或潜在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退化风险的区域。例如建有水利设施的深山区。深山区人迹罕至,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然的平衡;但水利设施的建设破坏了自然平衡,降低了深山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使原本和谐的生态系统变得敏感。再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过量的污染物排放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超过环境负荷,从而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地区的生态同样呈现脆弱性。

综合来看,生态隐性脆弱区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生态系统呈复合性。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在空间概念上不等同于生态交错区,在生态系统、生态群落类型上呈单一性。但由于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多、暴露度较高,其生态系统人工化的痕迹较为明显,人类行为参与到生态系统循环的程度也较深,形成了自然—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系统自身稳定性来看,生态隐性脆弱地区欠缺自然生态系统天然的平衡性,抗外界干扰能力和敏感性都有所欠缺,存

在恶化的潜在趋势。

二是敏感程度与人类行为相关性大。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负向影响需要通过正向的影响来得到消减和平衡,以降低敏感程度、重新建立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生态系统自身稳定、平衡的状况不是决定生态隐性脆弱地区脆弱程度的全部因素,人类行为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以负向影响为主,生态系统可能会持续退化,这一区域就呈现明显的脆弱性;如果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可以相互抵消,生态系统就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一区域的脆弱性就较低。

三是对外界反应较为缓慢或不易被察觉。生态隐性脆弱区距离生态系统交错区较远,边缘效应不显著,因此,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子系统更加简单、同质和相对稳定。与生态脆弱区相对比,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较为缓慢,在人类行为影响较小或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可以相抵的情况下,对外界反应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被察觉,但长期累计的不利影响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失衡状态,在环境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成果会掩盖部分生态环保问题,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易被察觉,从而贻误环境治理的最佳时机,使经济与生态的关键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1]从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隐性脆弱地区本身具有外部性。我们认为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外部性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学概念,它应包括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外部投资对生态环境、生态对区域外和生态对环境政策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外部性

生态环境包含森林、土壤、植被、大气、水源、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能源和空间载体,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生产效率、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利用效率也较为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到地区投资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环境,这就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

经济发展的成果一部分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并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生态环境隐性脆弱地区,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干预较多,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整功能无法实现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必须通过科技和物质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使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逆转,而科技和物质手段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外部投资对生态的外部性

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属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行为,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反映了政府的发展理念,也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外部投资对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外部投资有负的外部性,体现在增加了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在生态修复跟进不力、环保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这种负外部性更为明显。正外部性则体现在随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的兴起,外部投资的注入会推动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在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经济的发展。此外,环境保护也可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生态对区域外的外部性

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决定了其对外部影响的反应较为缓慢,在短时间内不易察觉到恶化迹象,但累计的影响同样具有破坏作用,甚至会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传导到其他地区,在毫无察觉中扩大影响的范围。例如在暴露度高的经济发达地区,非法排污会对地下水产生难以逆转的污染,在短时间内很难察觉,但持续的污染行为最终会污染更大范围的地下水源,而确切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很难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因此,如果生态隐性脆弱地区能够保持长期的良好生态,毫无疑问能对区域外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但如果生态恶化,就会对区域外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而且这种破坏难以迅速恢复,即使可以得到恢复,成本也会相当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将会被无情吞噬。

(五)生态对环境政策的外部性

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这往往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以经济指标考核为指挥棒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会倾向于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的隐性脆弱就会显性化,给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生态会对环境政策产生外部性影响。同时,环境政策也会反作用于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将生态隐性脆弱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成本和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内部化,并通过地方政府间或与上级政府间的补偿机制得到实现。

三、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态环境影响其系统外部的经济运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以生态环境物质流与能量流的良性循环为基础。基于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概念和外部性分析,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就必须要正视加快发展和改善生态的双重任务,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具体来看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严格生态考核

要逐渐改进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与生态服务功能考核“两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即越是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大、经济活跃的地区越要严格生态指标考核,并要求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污染治理经费投入等标准也要随之提高。在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矿区、渔区等,宜取消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而以生态指标考核为主。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并纳入领导干部组织管理中,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二)严格外来投资审核

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产业和项目选择,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落实项目环评制度。在工业经济发展初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阶段就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以尽早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引进外部投资时要侧重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生态旅游开发等绿色环保项目,建立生态农业、生态牧业及其加工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名牌食品和有机食品。要加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整体招商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引进适用的绿色技术

要转变生态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应用型生态治理技术的推广。例如,在工业园区建设人工生态湿地,通过湿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净化功能,减轻大量污染物排放对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压力。要加大绿色工艺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强制性运用。例如,提高矿区的开采技术标准和排污标准,强制安装符合技术标准的治污设施和污染物排放检测系统。要加大对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群落、生态容量、生态损失总量等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绿色的生态修复技术保证生态隐性脆弱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四)健全制度体系

要加强环境检测,对空气、水文、噪音、动植物等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环境变化的特点,明确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保护环境要素。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推动污染防治管理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要加大现有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把日常监管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努力防止和减少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

(五)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要加大针对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补偿的顶层设计,协调建立相关省市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力度[3]。上级政府也要加大对生态隐性脆弱区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环保成本内部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并激发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要从立法层面推动生态补偿制度法制化进程,使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运行得到规范、统一,提高生态补偿的执行力度。要探索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成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水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生态隐性脆弱地区主动放弃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并打破空间的限制,即使经济落后的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在横向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从市场上获得环境保护资金。

(六)强化理念更新

生态隐性脆弱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客

观、科学地评价自身的生态容量,主动迎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走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评估经济行为潜在的生态安全风险,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使风险降到最低。在经济起步阶段就要加大环保力度,并始终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匹配度。上级部门要对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生态效益进行核算,使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生态贡献得到社会承认,激发当地政府和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积极性,实现生态隐形脆弱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1] 况广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25.

[2] 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齐鲁学刊,2005(4):43.

[3] 裴伟征,李嘉,李永,等.川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选择[J].软科学,2012(4):16.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 y and ecology in im p licit ecological fragileareas:an analysis of outer factors control

MENGWei-na
(Nanning Communist Party School,Nanning 530007,China)

“Implici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is a new term coined on the concept of“ecological fragile areas”,which refers to some other new type of areas beside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These new type of areas have been much exposed to and easi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and are suffering potential ecological unbalance or degradation.Implici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omplex eco-system,frequent contact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slow response to outer interferenc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ol of outer factors,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are suppos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such as a strict ecological exam,rigorous exam on outer investment,introduction of new green technology,perfection of institutional system,better ecologic compensation and strengthen of concept innovation.Thus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y can be achieved.

implici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economy;outer interference;harmonious development

F062.2

A

1009-8976(2015)03-0060-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16

2015-04-13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2015年校级重点课题《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孟维娜(1981—),女(汉),河北邢台,讲师,硕士主要研究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外部性隐性生态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生态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