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华传统水文化之源

2015-03-19肖冬华

关键词:生理需求马斯洛中华民族

肖冬华

(1.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2.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99)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华传统水文化之源

肖冬华1,2

(1.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2.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99)

中国传统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重新认识和厘清中国传统水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全新视角。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催生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畏水文化和敬水文化。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促使治水文化和利水文化产生。在自我实现需求的驱使下,中华水思想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乐水文化得以实现。

需要层次;中国;水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梳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水思想,重温古人宝贵的水智慧以扩展今人之视阈,或裨益匪浅。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厘清中华传统水思想的演化发展路径,对于水文化历史的研究来说,是学术进展的关键所在。综观现有研究成果,诸多学者采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中华传统水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而,水文化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涉及诸多领域,其研究应当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2]出版前言本文将运用人类心理学重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中华传统水思想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使水文化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研究的角度更加新颖、更有深度。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人类基本需求五层次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文中提出,试图揭示人类的需求结构和规律。

需求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关于人类心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是他的理论中的一个独到的基本概念。”[2]3“它们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2]3在界定了需求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要生存,人的需求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而只有没有满足的需求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已经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成为主要激励工具。第二,人的需求是按照重要程度及层次排成一定顺序的,从最基本的需求到高层次的需求。第三,只有当人的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人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是逐层提升的,这就是人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

基于以上假设,马斯洛指出:“人是一种不断需

求的动物。”[2]1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概括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要或价值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级进结构,在强度和优势方面有一定顺序。”[2]4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即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是人类保障自身生存的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这些基本的需求是推动人类行为活动最大的激励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当这些生理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当人类能得以生存,其他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新的动力。达到这个条件后,已经相对得到满足的生理需求就不会再成为动力因素。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即人类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免受疾病、灾难等威胁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保障的机制。人体的各种感受器官都是追求安全的工具,甚至人的智能、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可以看成是满足人的安全需求的一部分。一旦人的安全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它将不再成为主要的动力因素。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即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和他人交往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情感的需求,即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和获得友谊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别人,同时,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第二,归属的需求,即每个人都有归属于一个群体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加入到一个群体之中,获得群体的认可和关心。情感上的需求和归属的需求,相较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为复杂更为细致,和许多社会因素相关。

4.尊重的需求

“每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都会引发‘更高'的需要,支配下一个意识阶段。”[2]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旦人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尊重的需求即会提升。尊重的需求,即内部尊重需求和外部尊重需求。内部尊重的需求即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简言之,内部尊重即为自尊。相应地,外部尊重的需求,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都希望自己有稳定坚固的社会地位。

5.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办事能力较高,自觉性较强,能够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任务和事情的需求。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一旦得到实现,他将获得最大的快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所有的需求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二、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催生畏水文化、敬水文化

马斯洛指出:“一个还没填饱肚子的动物是不会对其他需要有所奢求的。当然,食物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快乐。”[2]2也就是说,生理需求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最本能的需求。“通常,对食物的需要是最强的。”[2]4如果连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这种最难以避免的需求,成为驱使人类作出各种行动的最大刺激。生理需求之后就是安全需求,正如马斯洛指出:“一旦饥饿需要得以满足,‘安全需要'便出现了:人们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以感到世界是恒常有序的。”[2]2“与诸如爱等其他方面的需要相比,安全需要是一种较优势、较强、较迫切、较早出现和较有活力的需要。”[2]4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于中华民族的先辈来说,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原始初民懵懂无知的特殊条件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迫切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的畏水文化和敬水文化。

历史发展到今天,远古时期荒蛮年代的记忆仍然深刻,诸多古籍都有生动记述。《淮南子·览冥训》言:“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坠形训》曰:华夏之地,“凡鸿水渊蔽,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孟子·滕文公上》载:“洪水横流,滥于天下。”水给中华民族的先辈带来的祸与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自然物象,尤其是滔天的洪水,带给华夏先民的是极端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安全危机,是毁灭性的灾难。洪水泛滥,使中华民族的先辈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甚至整个民族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也正因此,中华民族的先辈用“洪荒年代”来特指上古时期,足见洪水留给中华民族的深刻记忆。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恩格斯曾经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3]在历经毁灭性的水灾难之后,推动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水文化得以萌生。在初始阶段,水文化主要表现为畏水文化。在先辈们的眼中,对他们的生存和安全直接构成威胁的洪水是

一种令人畏惧的强大力量。他们恐惧洪水但又无法解释洪水从何而来,于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编织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寻求答案。《列子·汤问》载道:“共工氏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共工氏与颛项因争执而动怒,导致沧海横流,民不聊生。这一解释代表了古代初民对洪水的普遍看法,足见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对众神的敬畏与对洪水的恐惧。同样,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无不渲染了畏水文化的鲜明色彩。

对洪水的恐惧,使华夏初民认为,水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华夏初民对水无比崇拜,唯恐不恭,这也使得古老的畏水文化逐渐转变为富有神奇色彩的敬水文化。相传,早在尧舜禹汤的时代,人们就曾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或“用酒献祭神灵”,或“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以祈祷风调雨顺[4]。据《吕氏春秋·顺民》言:“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剧其手,以身为牺牲。”至殷商时期,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极为盛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已成为重要的政事。故《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为祈雨,周王朝还设置了司水的官员,逢大旱则祭祀各司水的神灵。《礼记·月令·仲冬》亦写道:“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至秦时,人们不仅祭祀水神以祈雨,而且还在军事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祭祀水神的形式以祈福。据《左传·文公十二年》载,秦国与晋国交战前,“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即用玉璧祭祀河神以祈祷凯旋而归。到西汉时期,敬水文化进一步渗透至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人们编造了龙这一司水神灵,并认为日常之雨即为龙这一神异动物所为。《山海经·大荒东经》讲道:“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在中华大地上,龙受到了普遍的奉拜,人们甚至用龙这一司水神灵来编造汉高祖刘邦的传奇身世。《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不仅如此,人们还用龙来指代帝王及帝王特有的东西,如龙颜、龙袍、龙种等。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被赋予了司水神灵的化身,敬水文化之风极盛。水的人格化与神灵化,实质上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性所致,是由于古代先民困惑于周围的水环境,为满足自身生存需求和安全需要而萌生。

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产生治水文化和利水文化

马斯洛指出:“一个具有适当程度安全感的人——比如说具有固定的居所和稳定的收入——会开始感到非常需要朋友、爱人、妻子、孩子,以及在群体中所处的恰当位置。”[2]2“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显露了,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固坚定基础之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以及受到他人的尊敬。”[2]3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出现了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中华民族的先辈,在生存危机和安全危机得到基本解决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逐渐应运而生,并产生了较畏水文化与敬水文化更高层次的治水文化和利水文化。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中华民族运用自身的智慧度过了灾难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栖身避难之处,让整个民族得以延续。在解决生存危机和安全危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开始融合。各原始部落间逐步打破封闭独立的局面,交往愈来愈密切,尊重的需求亦渐趋明显。为促进部落间的进一步融合与交往,赢得其他部落的尊重,禹开启了建立国家机器的征程。治水在禹建立国家机器的过程中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通过治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让各氏族部落成功地联合起来(《左传·哀公七年》)。在治水的过程中,“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左传·襄公四年》),禹划分了领土范围,确定了版图。“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为定国安邦、建立凌驾于氏族联盟公共权力之上的个人强权、树立一国之君的形象,禹最终领导完成了疏浚九河的治水历程。由此,对于华夏民族,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机器是因华夏民族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而产生,而国家机器的出现又促成了治水文化的兴起。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还催生了利水文化。利水文化,实质就是以水为人类服务为重要内涵的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等,都属于利水文化的范畴。中华民族在相互融合、相互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在广泛而强烈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驱使下,酒、茶成为中华民族

的举国之饮。关于酒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酒的涵义,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既可制造吉利之事,也可制造不祥之光。如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邀石守信等重臣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借机成功地使各重臣交出了兵权。“杯酒释兵权”为宋太祖解决了心腹之患,也为北宋初期的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如项羽的“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在鸿门举行的宴会上,美酒佳肴之中暗藏着杀机。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鸿门差点成为刘邦人头落地之处。这场“鸿门宴”,对于秦末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间接促成了项羽的败亡和刘邦汉朝的成功建立。酒在中华民族的社交生活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茶,在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茶之饮,历史悠久,发乎神农,兴于唐代,盛于宋朝。自宋朝开始,茶事机构在宫廷内出现,茶之礼仪亦逐步规范化。对外,以茶招待国外使节成为与其他国家交好的手段。对内,向各臣民赐茶成为朝廷笼络臣民、重视亲族的手段。在下层社会的交往活动中,茶之饮亦显得尤为重要。如遇客人从远方来,要“上茶”款待。所以民间流传着“茶上茶上好茶”的逸事。如遇邻居乔迁之喜,要“献茶”恭贺。如订婚,则有“下茶”之风俗;如结婚,则有“定茶”之婚俗。所以,茶,实际上已经脱离一般的物质形态,而是承载着人们多种多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步入人们的生活圈和交际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

四、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乐水文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固有的方面,不仅有生理的需要,而且有心理的需要。环境必须使这些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就会出现身心疾患”[2]3。所以,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最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出现了。‘成为你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某个人身上,它可能表现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想成为运动员;还有人则可能表现在绘画和发明上等等。'”[2]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推动着这个民族成为其所能够成为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族,自我实现的需求驱使中华民族在水文化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有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它们。”[5]中华水文化在历经畏水文化、敬水文化、治水文化、利水文化之后,在自我实现需求的驱使下,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乐水文化得以出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中国古代哲人文人无不以水为乐,体悟乐水文化的真谛,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人观东流之水,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川水中悟到了高尚的“九德”,并以此劝诫世人尚水修德,达到君子的至善境界:“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亦乐于观水,从自然之水中看到了一个至真的世界,体悟到了“道”这一万事万物的本原。老子临水叹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庄子在外篇《知北游》中也讲:“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古代诗人亦以水为乐,借水吟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水让古代的诗人乐在其中,沉浸于至美的水世界,写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妙于音律的中华民族还借水谱出了动人的乐章。《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现已承载着伯牙与子期珍贵厚重的千年友谊,借助美国“航天者”号进入太空寻觅新的知音,成为飘荡在太空的美妙音乐。除《高山流水》外,《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都是堪称千古绝唱的乐水文化名曲,在后世广为流传。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水亦贡献甚巨。水激发了古代画家的灵感,驱使着他们爬山涉水,将名山大川绘于纸上,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唐代赵干《江行初雪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元朝夏永《映水楼台图》、明朝仇英《莲溪渔隐图》、清朝袁耀《江上渔家》等,都是乐水文化的精品画

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中华民族还以水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如龙舟竞渡,相传屈原欲投泪罗江,楚国人不舍屈原,遂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欲救屈原,这成为赛龙舟之起源。每年五月初五,中华大地上就会有竞渡之习,这已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又如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傣语称“京比迈”,亦为“浴佛节”。每逢泼水日,傣族人民都会进行泼水、划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以此欢度新年,祈祷来年步步高升、风调雨顺。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2]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

[4] 朱锋刚.巫筮与理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5]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上海:三联书店,1973:93.

On the source of theancient water culture of China from the view of M 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XIAO Dong-hua
(Water Culture Research Center,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9,China)

The ancientwater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road and profound,with a long history.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clarifies Chinese ancientwater culture.Physiological needs and safety needs led to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feared water and made water king.Social needs and respect needs led to the water control aswell as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By the needs of self realization,the water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had risen to a higher level.And the culture of enjoying water is achieved.

hierarchy of needs;China;water culture

G122

A

1009-8976(2015)03-0043-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12

2015-04-26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水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项目编号:14ZX0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中国历代论水咏水文献编纂校释研究》(项目编号:JD1413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水伦理研究》(项目编号:JD14129)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5年青年项目《水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联——基于<四库全书>涉“水”文献整理的研究》

肖冬华(1980—),女(汉),湖北孝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水文化。

猜你喜欢

生理需求马斯洛中华民族
高原建筑工人生理需求的特征分析
睡着了还能到处走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吃货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