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的人生价值观

2015-03-19任素月

关键词:老子万物价值观

任素月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4)

浅析老子的人生价值观

任素月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4)

研究指出,老子的人生价值哲学思想是以“无”“道”“德”三者为基础来展开的。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老子对人事的评判标准与世俗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看似有违常理的事情,例如柔弱胜刚强,老子却给予其合理性。在老子看来,只要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就能成为有“德”之人。认为,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所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内心自我满足的、无需外求的圆满体会。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

人生价值观;老子;道德经

人生价值观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着个人的理想,蕴含着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诸多价值取向,最能反映人的思想内涵。纵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无不基于某一种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取向是其思想的灵魂之一。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一己之私,对人口、领地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缓和社会矛盾,老子对统治阶级提出了一系列人事评判标准。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围绕“无”这一本体来展开。

一、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观《道德经》一书,“无”“道”“德”是其核心内容,其中蕴含了老子的人生价值观。老子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223他认为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皆来自于“有”这一看得见的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来自“无”。“无”正是因为无形,比有形之物更加具有包容性,所以才具有形成世界万物的可能性。正因为“无”具有形成万物的可能性,老子才将其当成万物的本原。在《道经》中,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1]53“道”的本意为道路,亦可引申为道理、规律、原则等。作为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其意义并非人们一般所言说的道路、规律等恒常之道。老子认为“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说明,就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性,那就不可能是永恒存在的道。而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163老子认为“道”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了,它具有无声无形的特质,其产生无需借助外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因其无名且为万物之母,所以也勉强可以被称为“大”。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人作为万物之一就必须要遵循“道”的法则。“道”的法则究竟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63可见,“道”以自身的规律为准则,人类也应该从天地间的万物来探索自我人生价值观。此外,老子言“德”是因为他认为人性中需要有德,“德”是“道之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1]212老子认为“德”无需外求于其他,“德”乃是“道”的外化。人只要遵循“道”,其外在表现就是有“德”。

“无”“道”“德”三者都具有广博性与包容性,因而此三者成为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基础,老子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二、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一)柔弱胜刚强

老子云:“弱者道之用。”他赋予“道”以“柔”的特征,认为“柔”是“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无所不包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发现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往往是柔软的,而死了之后就

会变得僵硬;草木也同样如此,在其生长的时候往往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老子通过对人和物深入细致的观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柔弱胜刚强。”[1]205柔弱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人性,生命力非常旺盛。较之刚强,柔弱更加具有发展的空间。对于这一逆向思维,老子以水来作比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350水是最具柔弱性的物体,但其能攻克坚硬而刚强的东西。“水滴石穿”亦正好说明这一点。老子之所以认为“柔弱胜刚强”,是因为他看到了物极必反这一自然规律。当然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即柔弱的事物需要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或者植物的长大需要外界的养料、阳光、水等等,如果脱离外因,柔弱自身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柔弱与刚强之间的变化,依赖的是矛盾的相互转化。“将欲弱之,必固强之”[1]205,老子意识到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开始朝自己的反面发展。因此想要削弱,必须让其先强大起来。只有强大到顶峰的时候,才开始走向衰退。

(二)寡欲

老子认为人的贪婪和欲望是使人胡作非为的终极根源,应该“使民无知无欲”[1]71。人来的欲望比之大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大海也有填平的那一天,而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填满的鸿沟。大海之大体现的是广博,而人欲之深体现的是人性的贪婪。故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244“不知足”和“欲得”之心是滋生贪念的原因,而只有知足者才能做到常足。追求身体感官的享受而带来的满足都只是暂时的满足,只有发自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136是人最自然的本性,然而人在社会中逐渐丢失了自己的本性,这是与大道相违背的。在老子看来,要消除后天的欲望就需要“涤除玄览”。人心就像一面镜子,本应该清晰透亮;可惜人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由不足之心带来的各种欲望使得这面镜子沾满灰尘,从而使人看不到先天的道德。去除后天的欲望就像擦亮这面镜子一样,使人心回复到最本初的状态,即婴儿时的样子。老子认为婴儿是最纯洁也最无私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96婴儿既无私心又无欲望,是最符合自然之道的;而人往往抛开本心、忘掉自身,去追逐外界的事物来求得自我的暂时满足。这种暂时的满足终将使人落入追求更深层次满足的恶性循环中,导致人离心灵的满足越来越远。

(三)居后不争

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318在世俗的智慧中,人要主动抢先机、占上风才能达到自我的目的。老子则认为“为天下先”不符合“道”无为的特征,君子所作所为必须依“道”而行,只有宽容、俭朴、不与人争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而成大器。老子还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361天道利济万物而不伤害万物,人道则助人且不与人争。为道之人不贪多求全,这与为学不同:为学讲究日益,为道则是日损——损的乃是与人争的“野心”。将不符合天道的“野心”完全消除,则人的所作所为皆出自为人的“赤子之心”,毫无利己之心。老子坚持以退为进的处事态度,认为无私才能成就自我。就像天地一般,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的运作并非为了自己。又如圣人,有道的圣人将自己置于人后,反而得到大家的推崇,看似悖论的智慧却能使人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在老子看来,居后不争、甘居低下,才是依道而为的一种正确姿态。

(四)功遂身退

急流勇退在老子看来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尽管老子赞成“功成而弗居”,但是功成之后现实的诱惑很容易让人引骄傲而自满,最终导致失败。功成而居是一种选择,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功成身退。《道德经》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93说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富贵功名皆是身外之物,做到极致就应反思如何才能全身而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也是此道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基于人性的弱点,人类总是追求进一步的高度,而忽略登高必跌重的恶果。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并做到秦朝的宰相,但其忘记其师荀卿“物忌太盛”的告诫,最后落得腰斩的可悲下场。李斯在行刑前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3]566李斯成功之后若能做到急流勇退,不留恋权力与富贵,其结局断不会如此。事物的发展如同一条抛物线,达到顶峰后势必向下发展,人们往往看不清其中的厉害关系,而智者能以大智若愚的心态做到功遂身退,从而使自己免于伤害。

三、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幸福真谛

老子的幸福观是以其人生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足常乐是其幸福观的核心。老子从丰富的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少则得,多则惑”[1]154的智慧,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少取便会获得,而贪多就会导致迷惑。现实往往如此,贪多的人往往在日膨胀的欲望中迷失自己,与幸福渐行渐远。在感官的欲望面前,老子提倡“见素抱朴”。五彩缤纷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混杂的音乐使人失去听觉,美味的佳肴更是令人食不知味。老子的幸福观并不是要求人们绝对地拒绝感官的满足,而是强调一种质与量的适中。然而质与量适中的评判标准又将带来新的难题,因此要求人内心知足。只有知足的人才会有欣然自得、圆满无缺的幸福,所以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幸福来自于个人的内心,外界物欲的满足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与之背道而驰的一种痛苦。为充分说明这一点,老子说:“驰骋畋,令人心发狂。”[1]106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方能获取最圆满的幸福。老子的幸福观是有其卓越的现实意义的,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1]239这一尖锐问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发。人们往往将虚名和货利看成幸福的源泉,而忽略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

四、孔、老人生价值比较

在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上,孔子主张“亲亲尊尊长长”,注重个人的道德建设,追求仁、义、礼、智、信。孔子开创的儒家价值观,鼓励积极进取,强调人在社会团体中的贡献和价值,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儒家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观,但其并非主流人生价值观。“仁”作为儒家最基本的人生价值标准,孔子对其也作了阐述:“夫仁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92不难发现,儒家的“立人”和“达人”是出于“己欲立”和“己欲达”的目的。总的来说,儒家在家的层面来说讲究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从社会自然层面来讲是以人为中心。而老子在价值问题上与孔子不同,他坚持“道道宝宝德德”价值取向。老子认为,讲求仁义乃是因为大道废除,人而无德才会讲仁义。仁义本身就标志着道德的堕落,仁义的目的若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老子是乐于接受的。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是带有功利目的的,此种仁义在老子看来很容易成为统治阶层恣意妄为的工具。在价值问题上,老子为理想主义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方面,老子不如孔子激进,而是持一种冷静、怀疑的态度。老子认为文明和进步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而这种代价即扭曲人自身的本性。与孔子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不同,老子主张万物平等。老子并不否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163,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重要地位。老子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德行来自于自然,所以人应该“法自然”,行与“天之道”相接的“人之道”。

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主张尚古,提倡恢复人本初源于自然的道德,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但老子在对“道”的体悟之下形成的人生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综合来说,老子的人生价值乃是“无为”,即在遵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合乎道的运行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正确认识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深层次地体悟其“无为”的深刻内涵。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Lao Tzu's values of life

REN Su-yue
(School of Law,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values of lif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Lao Tzu,his values of lifewas based on“Wu”,“Dao”and“De”.Aiming at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Lao Tzu's judgment criteria about the world were differentwith the others.For example,theweak can defeat the firm.It seems to be against the logical thinking,but Lao Tzu considers it reasonable.In Lao Tzu's opinion,people who abide by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dao”,the person will havemoral integrity.Lao Tzu's values of life can lead to real happiness,and this happiness can be contented within theirmind and does notneed to turn to others for help.Lao Tzu's values of life are very important in highly developed society that exists today.

values of life;Lao Tzu;Tao Te Ching

B223.1

A

1009-8976(2015)03-0032-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09

2015-04-01

任素月(1990—),女(汉),湖北监利,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价值观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