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课堂伪启发式教学的反思
2015-03-19蒋桂蓉李春超王小芳
蒋桂蓉,李春超,王小芳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启发教学由孔子提出,指的是在学生心里明白却表达不出来或者根本想不通的情况下再对其进行点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伪启发式教学则指教师不断地提出没有水平的问题、创设不合理的情境,最后只能是缘木求鱼,达不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一、伪启发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
(一)问题设计的“伪”与“真”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问,造成问题过于泛滥、无启发意义,使学生陷入没有价值的思考,浪费时间。一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问道:“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一学生回答:“三部分”。老师又问“谁有不同的观点?”有学生答“四部分”,也有学生回答“五部分”。老师欣然一笑,称“非常对”。这位老师以为这就是启发教学带来的效果。在真正的启发教学课上,问题的设计是有技巧的,不能过于简单而没有思考价值,也不能过难而无人敢答。
(二)情境设计的“伪”与“真”
中小学教师为了增加讲课内容的吸引力,很重视课堂导入。但是,有些教师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一位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习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而采用了启发教学,进行课堂导入时放了几分钟动画片《猫和老鼠》,然后提出问题:杰瑞跑的速度是4m/s,那么6s能跑多少米?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心思完全放在动画片上了,并没有思考问题。这样的情境设计有何意义?
伪启发教学与启发教学在情境设计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效性上,即能否注意到所要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目标的关系,是否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节课中,某些语文教师没有选择在教室用多媒体授课,而是选择让学生置身于桂林美景中,在游览的同时讲解课文。这种设计既符合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平等表现的“伪”与“真”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稳定的,有些禀赋平平的学生的智力很难有较大提高,所以在启发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成绩优良的孩子。有的教师抱怨部分学生太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把启发法使用得那么好、讲解得那么清楚而有些学生仍不明白。此时,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启而不发的现象。
二、伪启发式教学的原因
(一)教师对启发教学的含义把握不彻底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创设相应情境,以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任务、学习规律为依据,辅以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把启发教学当作简单的模式来运用是缺乏科学性的。很多教师只把启发教学当作师生之间的活动,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陈旧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完整的、独特的、具有主体性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群体。目前,我国教育仍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导性超过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压抑、敬畏和依赖心理。对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
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至今仍有许多教师秉持教师至上、课堂课本至上的理念,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他们不愿进行思考和创新。
三、改变伪启发式教学的对策
(一)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有潜能之群体,公正地看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个性与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尝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以便顺利、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真正的启发教学必须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下进行,主要表现在教师不再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而是以平易的态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过于紧张,乐意想象、思考和回答,使师生间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三)恰当使用课堂导入、结束语
使用恰当的导入、结束语对启发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小学生总是被那些生动、真实、有趣的东西吸引,并产生极深的印象。为此,中小学教师可以从设悬念、设情境、复习导入、展示相关内容的课件等方面着手,增强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导入的内容一定要符合教学的安排,结语的总结也必须紧扣内容主题,否则再精美绝伦的设计也无济于事。
(四)树立信心,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中小学教师要用平常心看待启发式教学,不要将其看成难以攻破的堡垒,要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进行全方位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将启发教学运用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质疑、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在具备“启”的能力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不断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知识,不如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启发教学的课堂上,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单独思考的能力。
[1]王燕荣,韩龙淑,屈俊.基于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思想教学设计——以“化归思想”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1).
[2]李雅婷.启发式教学的发生现象学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22).
[3]黄晓磊,黄伟.经验视域下的启发式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
[4]李建军.叶圣陶启发教学思想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