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课程标准变化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2015-03-19金庆爱
金庆爱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汉语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汉语教学实际情况与需求而制定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因此,汉语课程标准的变化间接反映了汉语教学理念的变化。本文试对2006、2014年版汉语课程标准的背景、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课程标准变化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以期对汉语教学课堂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背景比较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增强综合教育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改革潮流驱动下,符合该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与教育理念的汉语课程标准应运而生。不断优化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更合理的人才储备机制,以教育的进步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强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教学指导纲领既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也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教育部于2006年制定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06版汉语课标”)。该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在新时期为着力加强教育建设,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与之相比,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以下简称“14版汉语课标”)更显主动、充分与严谨。14版汉语课标汲取了06版汉语课标的精华和优点,是对06版汉语课标的重塑与升华。同时,14版汉语课标顺应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最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版汉语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可以更好地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分析
汉语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指导汉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其在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校而言,课程标准更具导向作用。因此,比较分析新旧两版汉语课程标准的异同,有助于人们了解汉语教学的发展变化并从中获得启迪。
(一)前言概述的比较分析
06版汉语课标与14版汉语课标共同申明了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学习、使用汉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重点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作用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内容,充分肯定了汉语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阐明了汉语课程在学生个人发展、弘扬传统等方面的价值。两版汉语课程标准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力求为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4版汉语课标在引言中首先强调了“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表明了少数民族处于多种民族文化交织的社会背景中。在多元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如何把握自身发展与外界的融合共进成为影响民族教育的关键之一。与06版汉语课标相比较,14版汉语课标在内容细节的分类上更加清晰,也更加明确了受用对象范围的针对性。新版汉语课程标准详细说明了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学校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从而突出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4版汉语课标通过说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强调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大家庭”理念。
(二)课程性质的比较分析
在课程性质方面,06版汉语课标和14版汉语课标都表明了汉语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实践性,旨在培育学生内外兼修。然而,14版汉语课标与06版汉语课标的最大差异也显而易见,即14版汉语课标不再用第二语言课程来形容汉语课程,名称上的变化恰恰是重视汉语课程在双语教学中的价值的重要表现。14版汉语课标直接用“汉语课程”这一术语进行表述,可以看出其出发点在于通过不断的改革,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重视对汉语课程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06版汉语课标中将汉语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定义为“工具性兼具人文性”;而14版汉语课标更推举人文的重要性,将课程性质改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充分表明汉语不仅是作为工具的第二语言,更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媒介。
(三)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就课程基本理念而言,14版汉语课标与06版汉语课标大同小异。共同之处是:首先,两版汉语课标都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以及应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两版汉语课标都列举了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几项重要要求,涵盖了汉语素养、学习规律特点、学习方式、建设方向等几个方面。
14版汉语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汉语素养的相关理念要求方面缩减了部分内容,将品德教育、三观建设等内容分化出去,使其落实于具体的实施模块中,更具时效性和明确性。另一方面,14版汉语课标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代替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宽渠道”等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课程目标比较分析
06版汉语课标和14版汉语课标都提及了“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学生能从教育中真正受益。
14版汉语课标在课程目标框架下引入学段体系,将06版汉语课标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段之中,既提升了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又使其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更易操作。
14版汉语课标对06版汉语课标中“听、说、读、写”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大量修改,以实用为依据,减少了作文、阅读、识字部分的内容,也降低了对各项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标准,这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一语言学习任务占据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但过多的学习任务反而会降低学生对汉语知识文化的学习兴趣。新版汉语课标依据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作出调整。
(五)文化意识比较分析
在传统节日及习俗、称谓两方面,两版汉语课标有着相同的要求,都是以了解为主。而对于汉字的演变历史以及敬语、谦语的用法,14版汉语课标分别以“初步了解”和“了解一般性的”为要求,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六)学习策略比较分析
06版汉语课标与14版汉语课标均提出了根据语境而灵活猜测语言的要求,体现了汉语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14版汉语课标强调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现出汉语课程教育不拘泥于僵化形式的新特征。此外,还补充了关于建立知识联系、提高应用能力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养成积极创新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七)情感态度比较分析
06版汉语课标要求“能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维护民族团结”,14版汉语课标的要求仅在维护民族团结前加入“自觉”二字。在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只有秉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准则,才能为民族的昌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这就要求学生对民族间的交流与民族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以及心理认同。14版汉语课标中提出的对学生情感培育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从课程标准变化谈汉语教学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是现阶段民族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既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指引,又是落实教学实践所应完成的具体指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检验标准。由于少数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普通语文教学为模板。汉语课程标准与双语教学模式下的汉语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变化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对汉语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切实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汉语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紧密结合,细化教学实施的标准,从而制定出一系列阶段性汉语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使汉语教学既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又有科学的检测标准,在一个行而有效的框架中发挥对学生知识与内在双方面的最大效用。其次,将笼统的教学目标逐级细分,制定一个汉语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教学的整体与阶段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等措施。以最清晰、最简明的方式将汉语教学中需要设计的方方面面规划清晰,有利于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的体系化建设。
第二,积极参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14版汉语课标在新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汉语课程人文性的建设与传达。汉语教学应与之相统一,在保障学生获得充足的汉语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对学生人文内涵构筑的标准,加强对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学校应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并积极开展符合汉语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科学而有效地调控汉语教学过程。汉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千篇一律,因而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变化,充分衡量学生间的差异,并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汉语教学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汉语,带动学生参与集体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表达、多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动向,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进程、方法和策略适时作出调整,从而为汉语教学的实施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1]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庆厦.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