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频流动”现象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2015-03-19母远珍
母远珍,王 旭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却异常火爆。以长春师范大学2014和2015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例,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被长春市各大型公办幼儿园预订,部分优秀专科生也被提前预订。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幼儿教师流动甚至流失现象十分频繁。
从社会分层理论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就是不同阶层个体职业获得的过程,也是毕业生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亦即实现社会流动的过程。[1]我国学者将社会分层定义为:“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2]为何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流动甚至流失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对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频流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社会分层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好就业”
(一)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的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高就业率”和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好就业”主要是指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而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主要是由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及需求结构决定的。[1]有报道指出,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发展目标,我国幼儿的毛入园率要从2009年的50.9%提高到2020年的75%。在未来10年,我国至少要新建7万所左右的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也将增至4000万。按照每个班级“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幼儿园新增的教职工总数至少要达到140万。[3]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重、薪水往往不高,与毕业生的职业期望有很大差距,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大面积的幼儿教师缺口和幼儿教师频繁流动的矛盾。
(二)社会分层与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的关系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更高的层次流动。在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好就业”时,不仅要考虑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还需要考虑社会阶层中的流动性。
1.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专属性”的职业地位
我国社会学者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其中文化资源是指对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不同职业的权力、收入和社会声望都是不同的,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幼儿教师是由未经任何专业训练的乳媪、节妇担当的,这意味着最初的幼儿教师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即可担任。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提出: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局限在那一张文凭之中,文凭并不代表它的持有者具备某种层次的技能水平,仅仅表示了持有者接受了某种程度的教育,它是某种职业、某种阶层的准入证明。[4]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虽已经获得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毕业证和幼儿教师资格证,却仍缺乏“专属性”的社会地位。
2.幼儿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目前社会上很多“好就业”的岗位大多入职门槛低,其薪水也普遍偏低,并且很多幼儿园在毕业生工作的第一年不会为其缴纳任何保险。幼儿教师不仅薪酬低,福利待遇也低,很难进入高级白领阶层。
3.幼儿教师岗位缺乏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
现代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一种主要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准入,如医生、律师等,被称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种则不需要接受较多的教育即可获得准入,如搬运工、保姆等,被称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好就业”的职业大多没有知识和技术的门槛,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而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人往往无法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在人们把幼儿教师职业等同于“保姆”的时候,也就把幼儿教师纳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社会分层与幼儿教师的“频流动”
(一)幼儿教师“频流动”的现状
幼儿教师“频流动”现象可归结为“三多”,即“流动意向多”“流动经历多”和“流失多”。“流动意向多”是指很多在职幼儿教师抱有随时离园的打算。一项对洛阳市西工区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显示,有离园意向的教师(包括改行)占被调查人数的半数以上。[5]河南大学刘静静对三个城市的幼儿教师所做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意向明显超过公办园。中小学教师流动率如果保持在15%左右,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师队伍,促进学校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显然,目前的幼儿教师流动率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均衡值。“流动经历多”是指现有幼儿教师中有过流动经历的人数多。在刘静静的调查中,有过流动经历的幼儿教师人数占被调查教师的半数以上。“流失多”是指很多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了幼儿教育行业。有流动意向的幼儿教师里,近半数是倾向于转行的。[6]
(二)社会分层与幼儿教师“频流动”的关系
1.社会流动功能弱化与幼儿教师“频流动”
社会分层与流动对职业产生的影响,以职业促进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功能为前提。社会分层与流动功能的强弱就像信号一样,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热爱与选择。[7]从上述分析可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虽然“好就业”,但幼儿教师职业往往被看作社会的中下层,很难进入社会上层,这导致幼儿教师在入职后的3~5年内频繁更换幼儿园,甚至离开幼儿教师岗位。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日趋分层的社会,阶层与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逐渐变小。在幼儿教师群体内,没有编制的教师总能感受到自己因身份的差异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且很难获得编制;一线教师也很难向管理层发展。[8]这种不平等往往通过工资待遇这种外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职称评聘体制尚不完善,民办幼儿园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身份。
2.职业声望低与幼儿教师“频流动”
职业声望作为人们对职业地位的主观评价,其等级排列体现了职业结构的不平等性。社会学对社会地位的评价有三个维度,即财产地位(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声望地位。一份好的职业不仅意味着优厚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还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声望最高的为科学家,其声望分值为88.95;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排名为36,其声望分值为64.03。幼儿教师职业声望低下,导致新入职的幼儿教师频繁更换幼儿园,甚至离开该岗位。[2]
3.“性别隔离”与幼儿园教师“频流失”
“性别隔离”描述了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工作岗位中的集中。一些工作岗位长期由男性把持,另一些工作岗位则成为所谓“女性的工作”。通常情况下,男性工作的待遇要比女性工作的待遇好得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男女之间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9]近年来,虽然幼儿园男教师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男教师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家庭事件让很多女幼儿园教师不得不放弃幼儿教师职业。
三、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频流动”的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频流动”现象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不平等现象在教育场域的客观反映。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与幼儿教师“频流动”的矛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明确幼儿教师地位,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
在明确幼儿教师地位、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方面,需要明确政府职责。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身份不明,地位偏低,工资待遇不高,未能真正享受到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编制意味着基本工资、社会保障、其他的养老和培训的机会等。要办好学前教育,至关重要的源头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12]我们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抓紧出台相关文件,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
所谓“就好业”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较好的工资收入以及较好的专业发展前途。要实现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关键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培养学校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教学技能,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职业认同感,减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
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减少幼儿教师个体流动意愿的有效措施。只有幼儿教师个体对自己的职业有了科学的认识,才能促使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幼儿教师只有在心里有了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才能真正地爱孩子,才能在工资微薄的情况下依然快乐地从事自己的职业,最终才能在幼儿教师岗位持久地发挥作用。
(四)实施民主化管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对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幼儿园应当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成长氛围,增强幼儿教师在园所中的主人翁意识。在有关幼儿园的发展和规划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多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其次,幼儿园领导要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加强教师共同体的建设,让教师感受到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幼儿教师提供各种在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再次,幼儿园应当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主动为教师购买“五险一金”,让幼儿教师享受到应有的福利。
[1]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J].教育研究,2013(5):90-95.
[2]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1):45,48.
[3]姜乃强.幼儿教师缺口大,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EB/OL].(2011-06-11)[2015-07-25].http://www.jyb.cn/china/gnxw/201106/t20110611_436514.html.
[4]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阶层化的历史社会学[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5]郭莎莎.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阳:南阳师范学院,2011.
[6]刘静静.幼儿教师流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7]陈静静.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7):46-47.
[8]王海英.解读幼儿园中的教师社会[J].学前教育研究,2009(3):49-52.
[9]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36.
[10]庞丽娟:幼儿教师缺乏与身份地位长期不明确有关[EB/OL].(2011-03-06)[2015-07-25].http://edu.people.com.cn/GB/1407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