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干预措施研究

2015-03-1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李 瑜

(吕梁学院思政部,山西 吕梁033000)

当代社会网络文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较以往的非独生子女群体,“95后”大学生有其独特性。他们尽管秉承了主流、本质上的优秀特性,但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矛盾状态:极度渴望自主,心理上却习惯于依附;本性自信好强,行事中却表现出诸多任性和脆弱;拥有较高的自我期望,生活中却缺乏强大的自控能力;从总体上看,存在发展差异巨大、行知脱节等矛盾。高校有责任在全方位观测、研判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构建积极的人生观、向上的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强化思想导引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学生尽管在主基调上仍保持着年轻人的向上精神和健康体魄,却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相较于国家重要政治事件,他们更愿意将关注点放在民生热点问题、娱乐休闲信息上。大学生是国之未来,应当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视点,牢牢把握政治动向及重要原则,以党和国家发展为己任,积极行动起来,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的前沿阵地,也是向学生传达国家政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应当健全和完善学科评价和考核方式,重视思政课授课教师的遴选和栽培。承教此课程的教师更应从理论钻研做起,有效理解和梳理教学内容,使之具备时代特征和必要的针对性,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结,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社会主义之魅力,坚定信仰;在教学中更要勇于变革,创新教法,变革手段,做到质的提升;更可以借助实践教学方式,推出若干实践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教学中,做好隐性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一面精神大旗一样,带领着青年进步与社会发展。高校唯有认真开展学习,主动引导,才会更好地激起青年学生践行的热情。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于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从大局上把握,形成共识,汇聚学生思想关注点。其次,广泛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推广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为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夯实文化基础。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部分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多层次并存的现象,富有理想,又颇能融入现实;乐于奉献,也不吝于索取;认同传统,又受社会功利主义影响颇深。在价值选择多样化趋势下,以往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合时宜,现实又缺乏新的、明晰的价值观来指引,极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针对此种现状,高校应努力指引青年学生看清理想和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进行大政方针的渗透和宣讲,以社会焦点为切入口开展思想教育,教会学生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在前进路途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为创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减弱不良现象和思潮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三)重视学习意识培养

高校中部分学生旷课问题严重且有蔓延倾向,应当引起重视,强化管理。第一,可建立低年级学生晨读和晚自修制度,配合班级、寝室的优良学风推进和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要及时互通信息,提高学生出勤率,引领学生将重心放在课堂上;第三,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第四,引入竞争机制,展开各项比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五,指导学生从职业证书的培训和考取入手,积累就业优势。概而言之,就是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引导其实现主动学习。

二、贯彻人本理念

(一)拓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略

当前社会信息爆炸,媒体多样化,及时知悉社会新闻动态才能保证不与社会脱节。高校应当从学生需求着手,广开教学教育之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独特吸引力的主旋律网站,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高地。视频、DV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因此高校可以借助趣味性强的节目宣扬正确的政治常识。各重要节日也是良好的载体,高校可借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中,为学生思想成长树立良性氛围,逐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锻炼其政治敏锐性,促使其形成参与和融入主旋律的个人意识。

青年学生的人生有着无数种可能,思想上更容易受到影响。热情、活跃是他们的主基调,但也有任性、狭隘等思想表现。高校教育者要具备独有的理性视角,对学生合理诉求进行保护和尊重,保障学生应得利益,做到尊重事实、心系学生、主动担责;也应当正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极端和狭隘思想的桎梏,引领其突破思想局限性,为其成长保驾护航。

(二)关注学生心理诉求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就有着优越的成长条件,较少经受过挫折,因而抗压能力不强。高校扩招又使得他们面对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在人际、生活、就业等方面可能承受到一些不公平对待。若不能合适处理,必将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苦闷和彷徨,这种情绪的扩大更可能引发极端行为,产生暴力或自我封闭倾向。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普及自我调适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强化其心理耐受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与心理健康中心实行联动,保持思想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证教育工作的时效,对学生面对的心理困惑和困难要做到及时发现、有效解决。

(三)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每位大学生都要面临择业和就业的问题。青年学生怀着无限热情进入校园,对未来有无尽的畅想,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常常陷入迷茫。因而,在新生入校时,高校就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展开引导,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雏形。第一,低年级是职业规划教育的起点,应当稳抓稳打,务必落实到位;第二,引进案例教学,打造生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堂,做到既有理论教育又有实践指导;第三,辅导员在此工作中应当率先成长为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更要带动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四,对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应当有效扶持,对于任课教师的课业创新要实行激励;第五,做到思路的启发和能力的养成并行,努力构建创业带动就业的美好局面。

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就业环境严峻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调整就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工作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选择挑战性大的基层岗位。历练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历经诸多磨练方能百炼成钢,走向事业上的辉煌。在此基础上,正确的“三观”能引领毕业生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指引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形成人生的良性发展。此外,还应当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关注向上、健康的竞争意义,做到积极参与,从竞争中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理想。

三、推行网络德育

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在情感表达和压力纾缓等方面也首选网络平台。借助于关注网络动向,有效管控舆情,能精准把握学生情绪变动,并及时疏导。高校思想教育渠道应当着重借助网络平台,搭建网络教育主阵地,以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广大学生,以高含金量的发言来吸引学生,赢得青年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微博、微信都是新兴网络媒体,构建具备大学特色的网络文化必将引发高校舆情广泛关注,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平台。可提倡各班开设班级微博、微信社区,还可搭建“学生工作网站”,紧跟时代潮流,让博客、社交网、论坛等学生乐于参与的互动方式都加入到德育工作要素中来,构建信息交互与有效监管并行的平台。此外,管理者应当注重对网络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吸引受众,产生影响和回响。在“微时代”下,借助有效科技开展的“微教育”必将成为大学思政工作的利器。

高校思想教育绝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学生思想态势变化来进行干预方法的推陈出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康永征,杨波,王跃敏.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机制的系统构建[J].系统科学学报,2015(2):82-85.

[2]娄钰华,杜坤林.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0):92-95.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