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析“小鲜肉”背后的审美趋势

2015-03-19刘燕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鲜肉鲜肉符号学

刘燕霞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原030801)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夕之间,某个词或某个短语甚至某个句子就可能被网民们赋予新的含义,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通用语言。纵观这几年的流行语,网民们总能找到新的词语来形容时下的年轻男女们,从“帅哥、美女”到“高富帅、白富美”再到“小鲜肉”。那么,何谓“流行”?结合《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流行”的定义,杨建国对“流行”作了自己的界定:“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段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现象)平均出现率的均值”。[1]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流行语具有时间短、范围广、使用频率频繁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动态以及市民们的心理状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就开始关注流行语,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流行语。例如,从生态语言学方面分析流行语的词素、句法、含义,探讨流行语语言规范性的问题;从符号学看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当下流行语“小鲜肉”盛行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一、巴赫金的社会符号观

最早被中国学者熟知的符号学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他的二元符号观即能指和所指、共时和历时、组合和聚合的概念揭示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特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并非实体性的一一对应,而是存在任意性的特点。索绪尔对符号的研究只是着眼于语言内部,尽管他曾说过“要彻底了解语言符号的作用,必须离开个人行为,走向社会事实”。[2]但是,索绪尔并没有从语言外部的世界对语言符号作进一步的阐释。因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大批学者开始研究符号的超语言性,即在大的社会语境下解析符号的特点及意义。与索绪尔的符号观不同的是,他们发现了符号的多义性、非体系形和未完成性[3],其中巴赫金的社会符号学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

“研究符号必须结合社会环境”[4]。从符号的起源来看,符号源自于社会环境,我们可以透过符号窥探当今社会的变化。从符号的形成来看,存在于个体意识中的“符号”还不能被称之为符号,它们只是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只有在与社会或他人的交际互动中才能实现其所代表的含义。从符号意义来看,符号的理解必须依赖符号使用的社会环境,某些符号在不同时代的意义截然不同,如“同志”的称呼语。因此,从本质来说符号具有社会性的属性。研究符号不仅仅要研究符号的表层结构,如语音、语素、语法等,还要考虑符号在社会语境中的意义。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其魅力在于语言的语境,而非语法规则或逻辑关系。正是语言交际的语境唤起了参与者的内心共鸣。

社会符号学是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是关于符号学的纯理论探讨,而是指导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分析符号意义的生成过程。流行语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新的含义,这种新的含义反映了使用主体的什么心理,是本文试图通过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所要回答的问题。

二、流行语“小鲜肉”

从构词的词素来看,“小鲜肉”指的是一小块儿新鲜的肉。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代表着油脂、脂肪、能量或肥胖,有人对之情有独钟,有些人却敬而远之。这样一个会产生矛盾联想的词,现在却成为人们流行的日常用语。

任何网络流行语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理解流行语的含义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应该分析流行语出现的背景或环境。“小鲜肉”一词随着荧屏上不断出现的那些外表精致、打扮时尚、举止礼貌的型男而诞生,人们往往把“小鲜肉”与“具有某种特质的型男”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并不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而是语言符号在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某种联系。“小鲜肉”这个词语中的各个字脱离了它原本的字面含义,被赋予了新的表征含义“年轻、帅气、有肌肉”。此外,一提到“小鲜肉”,人们脑海中往往还会把它与时尚、美容等潮流话题联系起来,它所代表的形象与过去男性代表着顶天立地、强悍的传统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当今社会的女性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女汉子”一词的流行,女子形象从美丽、温柔、贤惠逐渐向帅气、干练等男性化形象转变。

从这些流行语我们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有了新的审美态度。语言符号是社会现象的风向标,是社会评价的体系。“小鲜肉”透露出的这种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相交融的审美倾向与当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三、“小鲜肉”背后的现象

(一)从众消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型的社会逐步变为消费型的社会。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社会进入了全民消费的时代。消费的对象不再仅局限在产品范围内,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入消费的范畴,身体也不例外。电视广告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她们或长发飘飘,或身材凹凸有致,或外表惊艳。男性身体也成为消费者追逐的“产品”。他们长相精致、为人谦和、打扮时尚,随时可以展露出健康的身材。这样的“产品包装”之所以成为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群体他人的影响,这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就是群体成员自觉与大多数成员的意向保持一致的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为了归属于社会群体,个体往往会产生从众的心理状态,在认知、信仰或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性。“小鲜肉”的消费观就是如此。覆盖范围较广的电视、网络、媒体潜移默化地给消费者灌输对男性新的审美态度。当周围的人都在讨论这一话题而自己却一无所知时,必然会产生好像被这个群体排斥孤立的感觉。为了尽快融入集体,个体势必会服从组织。

“小鲜肉”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从众消费的心理:个体服从社会群体,接受群体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信念、判断。从某些个体的认知态度,可以判断出他/她属于哪个群体。

(二)人际关系的疏远

中国历来注重伦理关系,从我们复杂的称谓可见一斑。不论是陌生人,还是亲人朋友,我们总能找到不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来的名称”[5]。从对人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如今,人们不必再为怎么称呼他人而烦恼了。他们找到一个概括性的词汇与其他人建立交际关系或指称某类群体,如高富帅、白富美、小鲜肉。通过分析这些概括性的指称,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词都是对人们外在特征的描述,包括身高、长相、衣着、财富等。碰到某个人,只要他符合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词称呼他/她,不必关注对方的姓名、内在。这样的称谓已经失去了称谓本身的含义,纯粹只是通过特征去定义某个人,足以看出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在快速消费文化的环境下,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也是如此。人不再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感情的动物,而被物化了,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人际交往关注的是外在表象,并非实实在在的人。

(三)身体美学的兴盛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审美转向了快速审美的范畴,对美可以作出最直观、最迅速的反应,这也是“小鲜肉”流行的根本原因。

消费社会让人的身体变成了消费的对象。从古希腊开始,精神一直是学者们追求的东西,而对肉体却避而不谈。一提到“肉体”,人们想到的是欲望、物质,只会给精神世界添加负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的仍然是个人思维、精神世界对身体的掌控;尼采“以身统心”的思想逐步取代笛卡尔的思想而成为主流思想,他认为“我整个地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的某一部分的名称”[6],一切的思维、情感、理智以身体作为起点,认识一个人首先从他/她的身体开始。

审美的变化是媒体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消费者对某类形象有极大的兴趣,那么明星的形象也会慢慢朝着某个固定的形象转变。实际上,这种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星荧屏形象影响消费者的审美,而消费者的审美又反过来作用于其他明星的屏幕形象。“小鲜肉”就是市场运作的产物。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反映着社会的动态。“小鲜肉”的盛行折射出在如今快速的消费文化环境中人们对外在美的审美态度。这一称呼的流行是社会、市场、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近几年的流行语来看,人们似乎偏爱于把某类群体标签化,而这种标签化的方式并没有完全体现群体成员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则是外表。有人反驳说现在越来越流行身体美学了,身体的美不再是个禁忌的话题,追求身体美是消费者个人选择的结果,不应该受到批判。实际上,身体美不仅仅包括外在表象。舒斯特曼就说过,身体分为外观形式和经验形式,也就是外表层面和内在精神层面[7]。现在人们对于身体的审美还处于表象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的对象会逐步转向内在,人们的审美态度会因为经验、经历而发生变化。

[1]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63-70.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7.

[3]严志军,张杰.西方符号学理论在中国[J].外语学刊,2010(6):138-141.

[4]佟颍.社会符号学理论溯源[J].外语学刊,2010(6):142-14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M].尹溟泽,译.北京:文艺出版社,1981.

[7]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1.

猜你喜欢

小鲜肉鲜肉符号学
马天宇的“鲜肉”秘笈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港台不感冒“小鲜肉”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进击鲜肉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符号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