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5-03-19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王睿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物流业供应链制造业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王睿

一、引言

伴随着外贸红利,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已经告别超高速增长,进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在此背景下,2013年,我国的制造业物流仍然取得较快发展,工业品物流总额18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91.7%,是促进物流规模增大,拉动社会物流总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研究机构提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未来一二十年将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转换期已经开始,受此影响,物流运行增速有所趋缓,企业效益不断下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物流总体需求不足,产业层次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制造企业订单完成周期的平均水平由联动前的11.8天下降到6.2天,货物收转时间平均由联动前的26.6天降至16.2天,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升。存货周期平均由联动前的14.8天降至12.3天,明显减少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降低了运营成本。

实践充分证明,两业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业发展和发挥物流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的当下,制造企业更是期待通过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物流业中长期规划(2013-2020)》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而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有望纳入中长期规划。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必要性

(一)整合和创新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这也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的运输,仓储行业的主要特征。通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可以挖掘物流整合潜力,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领先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此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

(二)以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融合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物流

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商贸业模式变革,物流业将进一步深化与产业物流的联动融合,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借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效应,建立新型的产业联动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体化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需求的基础,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关联度高,协同发展空间大。联动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能力互补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依赖关系。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动力,只有两者的协同发展,才能具有持久性。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政府出台两业联动工作机制及政策

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两业联动”的重要性,切实将两业联动作为启动物流需求,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工程。比如以申报国家级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组织开展两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工作,可选择一批不同行业,如制药、汽车、机械、航空的品牌企业,比如开米、利君、陕鼓、西飞等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有重点,高标准的开展联动试点工作。营造两业联动的市场环境,研究制定有利于两业联动的融资政策和途径,鼓励各类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两业联动进行投资担保,以减轻物流制造和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投资、融资的压力。

(二)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IT平台的相互支持和开放

随着制造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越来越成为被企业所重视的课题。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物流企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订制化服务减少运输时间,库存数量,生产前置时间,物料的延迟率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供应链管理”概念应运而生的时机,而“供应链管理”的真正实现一定要有赖于物流的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IT平台的相互支持及开放。物流企业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正是使制造企业产品提高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通过目前国际上通用的EDI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得以进行物料数据,成品数据,库存数据,销售数据,成本数据,利润数据,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质量等等的交换,从而达到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可以进行虚拟生产管理,虚拟库存管理,虚拟营销管理及物流配送技术的协同及提升,真正实现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从而达到快捷,安全,可靠和低成本的运作。

然而,在上述一系列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时刻需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注意的是信息的保密性,对等性,可靠性和合作双方的诚信度。

(三)金融供应链的相互渗透和承兑支付模式的应用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十家银行、数百家监管公司,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投入到了物流金融服务中,但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又制约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据文献显示,在2007年-2015年间,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资金总需求达到7.67万亿元,其中物流产业的银行各项贷款总需求达3.14万亿元,物流产业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增加的总需求为4.53万亿元。

为了推动我国物流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首先应加快物流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加快组建政策性物流银行,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为了保障物流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制度安排,政府应该通过设立物流银行,加大对物流金融的参与力度,从而建立健全政策性物流金融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体系,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活力,降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融资瓶颈。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性金融组织机构。应分层建立区域性物流金融中心,承担本经济区域的竞争性金融业务。通过竞争,鼓励物流金融产品的研发,扩大市场,提高各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

再次推进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建设。目前物流金融体系的融资问题主要是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创新,根本途径在于寻找高质量的资金来源,即投资融资方向的创新及融资渠道的整合提升。从比较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物流金融市场各种融资渠道看,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在各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成为稳定推动物流融资的重要力量。

推进抵押货款证券化,建立物流金融工具体系的二级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银行信贷市场,二级市场是指物流抵押贷款机构将其所持有的抵押债权,经过政府机构或中介机构的担保,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形成资金流通市场。同时,适当的开展其他的融资渠道,补充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庞大的民间资本及海外资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他们一直在寻找好的物流投资机会。

制造企业有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通常包括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信息及后期的财务支付等等。由于制造企业的运作复杂性和资金流动多样性,制造企业很难有专注的精力和资金用于主营的产品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工艺的精进及成本的控制,也无法为客户带来较高的产品质量和满意度。而先进的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引入了“金融供应链”的管理理念。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结成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从上游供应商,物料库存管理开始介入合作,甚至进入更前端的物料采购,起到了部分物料采购商的职责。同时在制造企业的后端介入海陆空铁运输,库存及配送等等的合作,最后帮助制造企业承兑物料款项和收取产品的销售款项,从而解决了制造企业的资金链断缺的风险。

从我们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调查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上述“金融供应链”模式运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引入金融银行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制造业,物流业与金融银行业三方的多赢模式,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竞合。

四、投融资助力物流园区的发展

当前物流园区建设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物流园区地位尴尬也是不争的事实。亦需要各方管理者从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动力来源等方面发现问题,促进城市物流园区的良性发展。现阶段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题,而企业也因此难以往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升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则有助于解决资金问题。

物流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而专业的投资机构也从投资物流园区获得了回报。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一个融资性服务,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制造企业是其中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改善企业的融资效益,提供物流园区的服务水平,提高社会资本的周转率。在物流业总收入中,物流金融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风险防范也越来越严格。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统一、规范流程和行为准则,高端物流金融也将成为市场主导。

在物流园区推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实现以下三大目标:一是现有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如监控市场园区的IC卡,车辆进出,物流公司,产品展示的摆放,仓库,出口,监管盲区等管理功能的建设。二是加快供应链下游生产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开发,个性化ERP系统的开发,ERP与物流公司的对接的物流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同时与公安部合作开发的身份证验证,只需将个人身份证号输入电脑里,就可以从公安系统里调出照片来,辨别真伪,实现一条龙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三是往供应链的上端延伸,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原材料和产成品可以直接上网交易,提供一站式的物资供应服务平台。

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物流业“新常态”为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物流业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寻找战略突破口,全面打造中国物流的“升级版”,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的“新常态”。

[1]郝建彤.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J].物流时代,2014,(5):75-76

[2]李颖,于淼.金融助力物流业发展[J].物流时代,2014,(8):56-57

[3]周芳.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金融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4):41-42

[4]刘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1

猜你喜欢

物流业供应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