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独二代”成长的家庭影响研究综述

2015-03-19李清清王小红

关键词:隔代独生子女家庭

李清清,王小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我国“独二代”成长的家庭影响研究综述

李清清,王小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独二代”已悄然登上了社会舞台,作为新的一代独生子女,其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研究集中在“独二代”的成长状况、家庭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三方面,但构建“独二代”成长的宏观、科学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对“独二代”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关注“独二代”的内心感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独二代;家庭教育;隔代教育

自1979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形成了一个庞大且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报道,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均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3.44人降低为3.10人[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数量增长的趋势暂时没有改变。进入21世纪,这些独生子女步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他们的孩子同样也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目前所说的“独二代”指本身是独生子女,且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即“双独”家庭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孩子普遍偏小,大多处于幼儿园及小学低段阶段。研究表明,2011年双独家庭仅占5.9%,但到2030年其最高比例将会达到34.2%[2]。随着“双独”家庭的比例增大,“独二代”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模式将会成为主流。“独二代”作为我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有人群,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性格特征、亲社会性行为及家庭教养方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反思存在问题,有助于推动“独二代”的研究进程。

一、“独二代”的成长状况研究

(一)个性基本特征

刘芳在与“独一代”相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视角进行分析,认为生活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中的“独二代”,视野更加开阔,更在乎个人感受,思维变得更加独立,表现出强烈的质疑精神,并在行动上坚持己见[3]。邱关军等人认为,“独二代”的学习能力强,勇于自我表现,自我意识发展得更早。但家长们对鼓励式、赏识性教育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变成了纯粹的“只表扬不批评”,大多数“独二代”孩子变得只能听赞美之词,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致使很多孩子形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及任性的性格[4]。孙宏艳的研究表明,“独二代”更加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大人们给予的爱通常只限于健康和生活层面,其心理层面十分缺乏,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情感和冷漠无情的人格等[5]。陈雪在实证调查中发现,与非“独二代”相比,“独二代”孩子的观察力、思考水平更高,但依赖性和坚持性不强,好攻击、反抗,爱敏感、焦虑[6]。

(二)社会化的基本态势

在李洪曾等人的亲子教育行为调查研究中发现,“独二代”的父母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及亲子发生分歧时,能耐心说理不简单粗暴对待、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提供接触自然和社会机会等亲子行为方面,其平均水平要高于非“独二代”父母,但在每天安排时间与孩子共处、根据教师意见教育孩子方面,其平均水平要低于非“独二代”父母[7]。体现出“独二代”的父母虽然做不到每天的陪伴,但还是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更加开明,鼓励个性发展。另外在王丽萍的调查中发现,79.38%的父亲每天只有不到2小时的陪伴,她认为这种在家庭教育时间问题上,父亲的缺席无疑会给孩子的思维、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社会化的顺利进行[8]。郝春冬的实证研究表明,“独二代”在家庭中受到更多照顾,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社交能力较差,适应新环境较慢。与非“独二代”幼儿相比,在入园适应困难、亲社会性上呈显著差异[9]。王春晖认为,“独二代”缺乏多维人际关系的成长视野,社会义务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较差[10]。

(三)健康发展状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了“第二代独生子女饮食状况研究”,调查显示,17.2%的“独二代”经常吃洋快餐,父母均为独生子女的双独家庭(20.8%)孩子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高于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15.1%)。“独一代”父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直接映射到了“独二代”身上,表现为“独二代”经常食欲不振、缺乏活力、反复感冒发烧、腹泻等问题,饮食习惯的不均衡是当下少年儿童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11]。对于孩子来说,经常食用这种高脂肪、高热量的洋快餐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关颖认为,“独一代”父母的高期望值导致的过度启蒙教育对儿童所产生的健康伤害在“独二代”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这是一种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12]。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父母有益,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饮食的不合理,将会给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另外,以牺牲孩子睡眠的时间去强加各种补习,使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和处理食物的能力。

二、“独二代”成长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独二代”在独立生活能力、集体观念与分享意识、健康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但这些不足并非与生俱来,主要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所以研究“独二代”,家庭教育就成为了不能回避的重要方面。

(一)独占家庭中的一切资源,过度消费爱

由于是家庭中唯一的后代,“独二代”成为家庭的焦点并集宠爱于一身,这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关晓敏认为,现今“独二代”孩子的姓氏争夺变为家庭地位权利之争[13]。金卫东从心理学和儿童成长心理的角度来分析,6个长辈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时,爱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孩子智力发达、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但同时也会因长辈们毫无原则、过度地娇宠使孩子形成独占的不良习性的负面影响[14]。何芳等人从社会性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生长在“6+1”家庭结构环境的“独二代”,由于受到家庭的高度关注,同时又缺乏玩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承受挫折、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等社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15]。而刘长柏认为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儿童脆弱心理的最直接原因[16]。长辈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给予的,但如果无私的爱变成无限制的满足,那就是溺爱。这样过分的娇宠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会成为“独二代”孩子一切不良品性的苗床。所以,家庭教育是“独二代”孩子成长的关键。

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在“独二代”孩子的日常开销方面表现为过度消费。李颖的个案研究发现,一个学龄前孩子吃穿都是进口牌子,每年的开销差不多要三万元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构成的主体[17]。孩子从小就独享奢侈的高额消费生活,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容易养成孩子娇惯、攀比的坏习惯。聂丽萍认为,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家庭教育中一个明显的特点,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优越的外在环境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18]。“独二代”家长不仅在各种生活经费上舍得投入,在照顾孩子的精力上也是全方面的。如平时上学放学家长们轮流地接送、学习陪护以及租房陪读等,对“独二代”全天全方位的关爱。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得到了六个长辈的宠爱,相对于宠爱更多来自于父母的“独一代”“独二代”更容易滋生自大、自私、缺乏包容心的性格特点[3]17。总之,“独二代”因“独”而占有了家庭中的所有资源,与非“独二代”子女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二)过早且过度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由于“独二代”生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就使得“独二代”们在享受充足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经受着超负荷的精神压力。一家两代六个人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孩子的身上,这无疑就会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陆士桢认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加剧了“独二代”父母们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渴望[19]。于是,因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加之有经济条件优越性的支持,“独二代”的启蒙教育越来越早,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宽,很多孩子不仅要学习英语、书法,还要学习钢琴、绘画等。这虽然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才能,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根据天津市妇联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 054名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独二代”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28.2%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以此进一步分析出,由于过多的知识学习而对孩子健康产生负效应[12]24。顾建梅指出这一现象是人们对早期教育中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误解,过度过早的教育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不利[20]。邱关军等人认为儿童各个方面的成长都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的教育效果显著,但这种过早的教育犹如揠苗助长,造成耽误幼儿感知社会、适应能力变差等负面影响[4]81。因此,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的普遍规律,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才能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三)“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及激烈的竞争,使得不少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年轻父母选择把孩子交给祖辈父母抚养以减轻压力。但菲、徐桂娟的研究显示,“独二代”完全由祖辈父母来带,父母只是周末或假期才与孩子见面的占11.36%;由祖辈和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的家庭占77.3%[21]。另外,上海社科院一份儿童家庭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出,在城市家庭中近一半的独生父母家庭完全依靠祖辈来照料孩子,比非独生父母高出近2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中[22]。可见,在“独二代”的家庭中,隔代教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余红梅等人在分析隔代教育易发挥教育合力、帮助孙辈社会化等优势的同时,也指出隔代教育易导致儿童心理障碍、不良道德品行及行为处事能力降低等弊端[23]。还有学者认为,隔代抚养的育儿模式使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的时间大大减少,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影响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5]27。胡向明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24]。

此外,在“独二代”的养育方面,“独一代”和父母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孙宏艳表示,祖辈们更看重于经验和传统习惯,而作为父母的“独一代”更相信从书本、同龄人经验或网络上学来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隔代教养的家庭中都存在[25]。也有不少“独一代”自身也发出质疑,他们一方面依赖于老人照顾自己的“独二代”,另一方面又对隔代教育的效果不满意。调查显示,60%左右的“独一代”经常因孩子的教育问题与父母发生摩擦[26]。胡向明认为,虽然老人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祖辈较落后的思想观念、掌握的知识与父辈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形成的教育代沟,造成了教育的不一致,引起家庭矛盾[24]71。父辈与祖辈的互相指责、争吵,这种矛盾重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不一致,也会使得孩子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茫然状态,甚至在祖辈的维护下,觉得自己有空子钻,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三、“独二代”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家庭是“人之初”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每个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促进“独二代”的健康成长。何芳等人从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独二代”,并且开辟多种途径向“独二代”家庭提供养育支持[15]101-102。目前,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各地的兴起,魏雅倩从社会角度看待“独二代”在人际交往、情绪困扰、情绪发展等方面以及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和隔代教养家庭易出现的问题,认为社工可以通过家庭综合服务等方法进行有效的疏导,提升家长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27]。迟毓凯针对“独二代”的“独”自成长,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提出将传统的说理式教育转变为友谊式,可以与他们做朋友,从共同点出发达到教育的目的[28]。邱关军等人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父母应有计划地开展亲子教育;同时针对“独二代”社会性不足,不仅培育孩子智商,还有更为重要的情商教育,注重孩子的多元教育[4]81。王国平也针对“独二代”情感缺失问题,提出了家长要从小构建孩子尊老的态度、多给孩子接触其他儿童群体的机会、鼓励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助人意识等预防措施;对于目前很多孩子只喜表扬不接受批评的“吃软不吃硬”问题,建议家长和教师在鼓励孩子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接受失败的心态[29]。孙宏艳分析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巨大影响,提出了合格父母需要五元素质: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对孩子成才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和谐的亲子关系[30]。在与日俱增的隔代抚养模式下,李洪曾等人提出,应加强对父辈进行亲子教育中的主体教育行为的指导,配合教师教育孩子[7]28。另外,代际冲突对“独二代”社会性及个性成长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王云娇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视角,提出调试祖辈与父辈的良好沟通外,还需要整合代际间的文化,实现代际之间的和谐互动,以促进“独二代”身心的健康发展[31]。

综上,目前关于“独二代”的家庭研究,涵盖了宏观教育、微观教育、社会环境、家庭资本等多方面、多领域,通过实证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我国“独二代”成长的特殊性、影响因素及促进其健康成长等问题做出了分析,这些研究已大致勾勒出我国“独二代”的成长情况及其家庭的影响作用。但目前研究还未能建立起“独二代”成长的宏观、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家庭因素对“独二代”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机制还缺乏全面的视角,相似内容、同一角度、同等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其表述主要来自观察和生活中的经验,不同研究之间缺乏比较和积累,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和积累意义不足。将“独二代”成长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成果明显不足,缺乏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教育对“独二代”产生影响的专门细致的实证研究。如还没有人针对隔代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实证调查与比较分析,也没有人对来自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与收入等家庭的隔代教育对“独二代”的成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到家庭教育的微观情境中,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独二代”的内心,挖掘家庭教育对他们生活学习习惯影响的具体体现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其实,关于“独二代”健康成长的的家庭教育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可以为此提供文化人类学视角。一方面,祖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正是受到前喻文化的影响使然。另一方面,当前的文化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祖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够应付当前社会变化和孩子发展的需要,祖辈家长应多倾听年轻父母的意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体现出后喻文化的重要性;父辈家长也应该向祖辈家长咨询育儿知识,丰富自己的育儿经验,发挥前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两代家长平辈间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同喻文化的作用,以此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当今是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交织并存的时代,在“独二代”家庭中,文化传递又是在祖孙三代之间进行的,因此,实现三种文化的优势互补,推动家庭教育多维主体的优势生成,不断增强家庭教育主体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以促进“独二代”健康成长。而如何加强亲子互动,在传承与反哺中培育“独二代”,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实现三代共赢,将是“独二代”家庭教育研究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2-04-20]. 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

[2]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33-36.

[3]刘芳.高等教育管理如何应对“独二代”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16-19.

[4]邱关军,刘佳.“独二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80-82.

[5]孙宏艳.莫让“独二代”成为“精神留守儿童”[J].少年儿童研究,2010(11):26-28.

[6]陈雪.“独二代”幼儿常见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7-18.

[7]李洪曾,杨智钧.“‘80后’独生父母”在亲子教育行为上占据优势——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亲子教育影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25-32.

[8]王丽萍.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29-30.

[9]郝春冬.第二代独生子女的调查报告[G]//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黑龙江: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4-5.

[10]王春晖.对教育领域中“三独”现象的反思[J].青年教师,2007(4):58-60.

[11]王向荣.独二代健康状况堪忧[N].中国食品报,2010-05-07(3).

[12]关颖.独二代成长警示:健康权的隐性剥夺不容忽视[J].少年儿童研究,2010(11):23-25.

[13]关晓敏.“80后”婚嫁现象探析——“独二代”的姓氏之争[J].法制与社会,2011(9):188.

[14]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基于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的案例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8-29.

[15]何芳,杨雄.“独二代”成长状况、社会风险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2012(2):96-103.

[16]刘长柏.“独二代”孩子:缘何易遭受心理疾病的攻击[J].家教指南,2008(3):21-22.

[17]李颖.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变迁——以一个双独家庭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29-30.

[18]聂丽萍.浅谈“独二代”的教育问题[J].学周刊,2012(1): 15-16.

[19]陆士桢.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时代性特征[J].少年儿童研究,2010(11):21-22.

[20]顾建梅.轻松教好独二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69-71.

[21]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52-54.

[22]孙云晓.独二代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10(11):18-19.

[23]余红梅,邹先云.新时代的隔代教育[J].科教文汇,2007 (2):3-4.

[24]胡向明.“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现象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9):68-72.

[25]韩成栋,李志峰.抚养“独二代”,多数家庭爆发“战争”[N].重庆日报,2013-02-20(6).

[26]钟禾畔,颜琳.“独二代”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对策[N].杭州日报.2011-05-16(7).

[27]魏雅倩.当独生子女相互遭遇——从社工视角看儿童教育中的“三独”现象[J].中国社会工作,2013(6):25-26.

[28]迟毓凯.独二代教育从说理式到友谊式[J].中国德育, 2013(1):28-30.

[29]王国平.解读和预防“富二代”、“独二代”的“儿童富贵病”[G]//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75-277.

[30]孙宏艳.“独二代”必须解决的十大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9-40.

[31]王云娇.“独二代”隔代抚养模式下的代际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理工大学.2014:43-46.

责任编辑:吴强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m pacts of Fam ily on“the Second Single Child Generation”

LIQingqing,Wang Xiaohong
(Education College,China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Aftermore than 30 years’one-child policy,“the second single generation”appears on the social stage.As the new generation of only children,it draws a lot of people’s attention to research.The study currently focus on the three aspects:growth condition,family influences and coping strategy.However,how to build a macrosopical,scientifical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ir growth,to explore how familymechanism act on their growth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nner feelings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still require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second single child generation;family education;grandparents’education

G785

:A

:1673-8004(2015)04-0138-06

2014-09-16

李清清(1989—),女,重庆开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王小红(1978—),女,重庆忠县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隔代独生子女家庭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家庭“煮”夫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恋练有词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