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2015-03-19江燕玲
江燕玲
(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江燕玲
(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新热点。文章全面分析重庆乡村旅游现实状况,深入剖析重庆乡村旅游存在的产品较为单一、特色尚不鲜明、管理服务不规范、经济联动效应不充分等问题,基于发展视角提出坚持统筹规划、突出产品特色、强化管理服务、注重产业引导等具体发展路径。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一、重庆乡村旅游的现实状况
(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重庆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资源类型多样、水文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突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4]。一是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重庆大部分地区乡村地貌景观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西部地区以方山丘陵乡村景观为主,中部地区以平行岭谷低山、丘陵乡村景观为主,东南部以喀斯特发育成熟的中山与低山乡村景观为主,北部地区以大巴山中山乡村景观为主。同时,重庆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地相连、沟壑相间、山水相依的自然条件凸显了重庆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的突出特征。二是乡村田园旅游景观资源。广袤的田园风光、河谷平坝、山地梯田、山地林场、农业园区以及各地的农业生产场景等构成了重庆丰富的乡村田园旅游景观资源,绘就了重庆乡村的生活美景,构成了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旅游资源。重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乡村遗产,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如石宝寨、金城寨等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神女庙、灵巫洞等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杨尚昆旧居、杨闇公旧居等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梁平双桂堂、潼南大佛寺等文化活动场所,龚滩古镇、洪安古镇等特色聚落等构成了重庆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旅游资源。四是乡村人文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重庆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时,重庆境内有39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秀山花灯、土家摆手舞、苗家踩山节等是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了重庆少数民族魅力无穷的民族风情。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元、态势良好
近年来,重庆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发展模式多元。重庆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如下发展模式:依托大都市区和区域中心城镇而发展的农家乐模式;依托乡村自然森林及生态景观的发展模式,主要分布于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南川金佛山、北碚缙云山、酉阳桃花源、江津四面山、乌江百里画廊等地域;依托古镇的发展模式,如北碚偏岩古镇、江津中山古镇、石柱西沱古镇等;依托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如渝北现代农业园区、永川黄瓜山百里果乡、北碚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等;依托景区带动发展的模式,即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吸纳周边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已形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度假、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多样化的经营业态。二是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重庆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达3 000余个,特色乡村旅游资源1 668个;在重庆1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33%以上与乡村旅游活动紧密相关;重庆拥有农家乐2万余家,星级农家乐593家;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1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个①。2014年,重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亿人次,占全市国内游客数的28.65%,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潜力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庆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具有庞大的客源群。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客源群,据统计,重庆常住人口为2 9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 732.7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8.34%②,是重庆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群体。二是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果,人均GDP达3 000美元,休闲度假旅游将会全面扩张和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重庆人均GDP已突破6 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5 216元②,将为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交通工具的改善。交通工具是扩大乡村旅游客源的重要依托。数据显示,2013年,重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达15.74辆②。城镇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为都市人投身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四是休假制度的健全。伴随我国休假制度的完善,为不同需求的都市人群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周末休闲、节日度假、纳凉避暑、健身养老、乡村体验等成为重庆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突出特点。综上,重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将实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重庆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1.4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①。
二、重庆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较为单一
重庆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区域中心城镇、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科技园区以及依附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经营,但以农家乐旅游景点为主体[5]。这些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创新设计深度加工,旅游产品结构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乡村旅游者提供观景、钓鱼、住宿、吃饭、棋牌等基本旅游服务,旅游者常常是“看看农家景、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屋、买买农家物”的“四步曲”,或者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打打牌、养养神”等。同时,重庆乡村旅游除了农家乐以外的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民俗节事旅游等,由于开发、投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够或者不到位,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性不够,常常给旅游者以旅游活动单一、旅游体验单调的印象。
超声心动图 回顾性收集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主要包括:反映收缩功能的EF和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二尖瓣前叶M型曲线上E峰和A峰比值(E/A)。根据EF将心力衰竭患者(n=216)分为HFpEF(EF≥50%)组和HFrEF(EF<50%)组[8]。
(二)特色尚不鲜明
旅游特色是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庆既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尚存在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一是旅游产品趋同。重庆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大多是“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几个厨子、几亩鱼塘、几种果子”的格局,基本是“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看看景、吃吃饭”的经营模式,存在档次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尚未形成“一地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尤其缺乏乡村旅游精品。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野趣不够。重庆乡村旅游产品由于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房屋建筑风格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缺乏对乡村旅游主题、特色的挖掘,忽略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旅游产品雷同,旅游产品的乡野性丧失,甚至出现乡村旅游的异化问题。
(三)管理服务不规范
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庆乡村旅游尽管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管理不规范。在开发管理方面,重庆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但由于一些村镇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主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将不同风格的建筑零乱堆叠,破坏和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塑造。在行业管理方面,尚未做到全面统筹管理,尤其是在食品卫生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缺乏制度化的措施。由于对乡村旅游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粗放经营,甚至形成管理松懈、服务低质、产出低效、生态受损的恶性循环。二是服务不规范。重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多为当地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因而存在服务意识不够、质量不高、档次不够的问题。
(四)经济联动效应不充分
旅游业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对旅游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毋庸置疑。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偏低,拉动作用不够大,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究其缘由,一是农业购销体制不畅。完善的购销体制不仅能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重庆乡村旅游产业一体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乡村旅游经营缺乏分工合作,旅游经营者的特长与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乡村旅游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二是乡村旅游消费水平整体不高。问卷调查显示:46.4%的被调查者乡村旅游消费在100~299元;28.3%的被调查者乡村旅游消费在300~499元,16.4%的被调查者乡村旅游消费在100元以下;仅有8.9%的被调查者乡村旅游消费在500元及以上。上述调研数据显示,重庆乡村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偏低,旅游消费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可见,重庆乡村旅游者55%左右的人群日人均消费额仅200元左右,人均乡村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旅游购物消费力较差。显见,由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模式还未全面形成,乡村旅游收入的总体水平不高,导致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经济联动效应体现不充分。
三、重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一)坚持统筹规划
重庆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6]。一是严格执行总体规划。要在各级政府主导下,严格执行《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坚持政府引导、文化统领、精品示范、区域互动、产业共生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重庆乡村旅游的“一核一环两带”。“一核”即重庆主城区(不含渝中区)都市乡村休闲观光发展核;“一环”即城市发展新区乡村休闲度假环;“两带”即长江三峡乡村度假带和武陵山乡村风情度假带。二是加快编制区域性规划。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对“五大功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分别编制服务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服务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是编制重点乡村旅游区规划。根据《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和区域性乡村旅游规划的发展重点,分别编制重点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对重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最终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此外,要重点做好重庆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餐饮、住宿、交通、商品与购物、解说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宣传营销等支撑性规划,全面建构起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体系。
(二)突出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是该产品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风格和形式。重庆乡村旅游要突出产品特色,一是要突出乡野性。要凸显重庆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尽量保持乡村旅游的乡野性,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优势,打造适合不同层次旅游者需求的产品类型和特色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要突出体验性。旅游体验影响着乡村旅游者的心理和情感价值的大小。重庆乡村旅游产品建设要强化体验元素,让旅游者通过乡村独特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农事生产生活等的积极参与,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和特殊的情感收获。三是要强化文化性。文化是决定旅游区魅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旅游产品是缺乏生命力的。重庆乡村旅游要强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提升乡村地域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形成富含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精品,让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体验和享受文化,充分满足旅游者对人文资源和地域文化的内在诉求和文化需求。四是要突出示范性。重庆乡村旅游需要集中力量实施“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引导农家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把重庆乡村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做大、名品做强、新品做特,突出重点旅游产品项目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三)强化管理服务
管理和服务是提升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管理能力、经营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重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必须加强重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业务培训,坚持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经常化与标准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管理监督。重庆乡村旅游建设要严格防止粗放型增长,必须健全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实施乡村旅游管理的规范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可在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导和引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以乡镇村落为单位进行整体开发和管理,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保障重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不可再生的乡村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要大力推广绿色经营,实施绿色营销,强化绿色管理;重点控制环境污染,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村民珍爱大自然、保持原生态、延续活文化、塑造真生活。
(四)注重产业引导
要切实解决重庆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效应联动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和扶持。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加强重庆乡村旅游的产业引导,重点要在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土地使用方面,要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充分考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积极探索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的新模式;在税收方面,要完善对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的税收减免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条件的旅游企业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在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旅游经营者需要的金融产品,解决乡村旅游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二是引导多元投资主体。重庆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可以采取招商引资和集资入股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集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集体、农户、社会资金的流入,调动各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支持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户)的创建,引导重庆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优化旅游商品链条。加大乡村旅游商品发展扶持力度,对乡村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和引导,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商品产业链,提升重庆乡村旅游商品的品质和价值。四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重庆乡村旅游道路、码头、水电气、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指导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接待服务设施的改善,推动村容村貌的综合改造,不断优化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五是建立乡村旅游共生系统。在发展重庆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将农产品生产、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融入乡村旅游中,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种类,保证整个产业链运转的畅通性,建立和城市旅游以及城郊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同时,应该打破行政壁垒的约束,完善区域合作平台,实现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制定跨区域合作发展制度,促使各区域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创造重庆乡村旅游区域合作的良好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
②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编:《重庆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14:57,57,150。
[1]陶玉霞.中国当代乡村旅游根性诉求及其表达的异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7-62.
[2]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1):202-207.
[3]郭伟,张雨泽,孙鼎新.基于乡村旅游的游客忠诚度提升策略[J].农业经济,2014(9):54-55.
[4]范春,李斌.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探析[J].经济地理,2009(4):157-161,171.
[5]陈雪钧,李莉.重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9):121-124.
[6]李莉,陈雪钧.重庆乡村旅游市场的特征与发展对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19.
责任编辑:吴强
Research on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in Chongqing
JIANG Yanling
(Department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As a sunrise industry,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This article entirely analyzes the rural tourism reality in Chongqing,thoroughly dissecting the problems of its single type of product,in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un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inadequate economic linkage effe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ropose some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s,such as insisting overall planning,highlighting product features,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of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guidance.
Chongqing;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path
F592.7
:A
:1673-8004(2015)04-0119-05
2015-05-08
江燕玲(1973—),女,四川仁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