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济认同

2015-03-19权麟春

关键词:道德民族精神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济认同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63)

实践证明,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核心价值观对该国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主导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集团成员的统一意志和美好愿望的表达,对该国家或地区制定有关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利益调节和利益整合机制,把分散的、异质的、多元化的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进行整合,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认同与经济认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认同

“认同”起源于拉丁文idem,强调对共性的承认、接受和皈依。认同把“我”变成了“我们”,区分“我们”与“他们”,进而达到对“我们是谁”的考量。认同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也可以是价值观认同、组织认同、社会认同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思想上予以承认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上能够自觉践行。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竞争意识和平等观念增强,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德”“得”不一致,甚至是严重错位,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混乱与迷茫。逻辑自洽性是指“构建一个科学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之间、基本假设和由这些基本假设逻辑地导出的一系列结论之间,各个结论之间必须是相容的,不是相互矛盾的”[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是其体系结构中的概念、观点、假设、结论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科学合理性,需要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的同步性,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如果缺乏逻辑自洽性,人们的思想上会造成混乱,认同度自然会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经济认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计划和市场不是经济基础,与社会的性质没有关系,只是资源配置或者经济运行的方式。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2]52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内容,与经济基础要相适应。简单来说,经济认同是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承认和接受,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对维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起着关键作用。在当今中国,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两面性,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运行中人与人之间以货币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势必会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的东西沉滓泛起。在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思想越多元、越复杂,更应该需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化指导。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经济认同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要深化改革、重建利益新格局,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被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要对事物具有和别人相同的观念,和他们有同样的思想,并因而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真正成员,就要赋予事物和行动以别人所赋予的相同的意义。否则,就没有共同的理解,没有社会的生活。……有了共同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就有了共同的意愿。在个人之间有一种了解,这种共同的了解控制着每个人的行动”[4]。共同理想把社会成员联系和凝聚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活动之中,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富强即民富国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之路主要是经济建设的价值目标。只有民富国强,拥有巨大的经济财富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和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摆脱物质匮乏,创造和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才能积累,“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毛泽东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6]。思考和探索富强之路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领导全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的价值目标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家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也不均衡,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三是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容量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等。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经济认同

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主权,其他一切无从谈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国家和民族利益神圣不可侵犯。没有爱国主义作为支撑,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精神的大厦无法建立,因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民族精神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斯大林指出:“一个民族的经济内涵是共同的经济生活”[7]。民族共同生活除了血缘和地理因素外,还存在民族经济利益的关联性。从经济维度看“民族”,民族应当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经济实体的功能。民族通过组织民族成员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获得本民族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构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上层建筑。一个民族只有通过经济条件和物质手段联结民族成员,并保障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在其上所建立的上层建筑以区别其他民族的利益共同体[8]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共同生活中不断得到认同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社会经济交往中“公正的裁判员”,因为民族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交往的规则,民族精神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从道德层面约束经济行为是否公正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民族精神,影响和调节民族成员内部的经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行为,防止民族利益的分化,改变民族成员的效用选择,强化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性的经济认同,适应外部的经济环境变迁和经济冲击,确保本民族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8]1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寻求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民族精神培育的企业文化如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同时,经济的发展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民族自尊是维护民族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民族自信是指当民族发展处于顺境时,对自己民族有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以及对前景的期望;当民族发展处于逆境时,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正视所面临的困难,并能克服和战胜困难,使本民族渡过难关。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整体至上为主要内容,勤劳勇敢、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建国初期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来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潜力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体现,革新技术,提高效率,促进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经济认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9]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发挥内因的作用,抵御强权政治的干预、西方国家的资本控制、外来文化的和平渗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要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机遇,在开放的世界中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开放倒逼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经济认同

利益是道德的根源,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时代不同,“荣”与“辱”的内涵不同,道德价值观不同。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把“仁”作为区分荣与辱的标准,符合“仁”标准的为光荣,不符合“仁”标准的为耻辱。荀子说:“荣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荣”是先义后利,“辱”是先利后义,古代的先贤哲人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精神生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加之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往往见利忘义,德行成为有德之人的包袱,缺德反而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社会公德沦丧、职业道德扭曲、家庭伦理弱化。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不可分离的,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是孤立而为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并且要遵守等价互利、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等道德原则,才能确保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道德人规范着经济人的行为。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伦理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的力量是“养育现代经济人的摇篮的护卫者”[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冲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以道德作为求利的“紧箍咒”,经济行为约束在道德的管辖之下,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肯定了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尤其是打破了以往把个人利益被否定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道德认知多元化,外来文化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激荡,导致人们行为失范、无序和羞耻感的淡漠。

经济活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具有最强的利益动力,法国伦理学家居友认为“道德人”同样具有动力,“道德人”具有的动力虽然没有“经济人”具有的动力强,但比它要持久得多。所以,市场经济必须要有道德的规范,以道德理性公平选择,以道德价值关切经济行为。既不能过度强调“道德”,从而抑制了经济生长的活力,也不能任“利益”如同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必须使经济冲动获得道德上的约束和规范,道德和利益尽可能地保持一定的张力,“德”“得”相通,“德”“得”合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表现在: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出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正确的道德观,甚至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此,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冲突,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依赖于并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社会主义道德取代了私有制社会的道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扬弃了传统社会人的依赖关系,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契约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市场经济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手段,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机制,真正让那些践行社会所倡导和尊崇的道德观的人得到利益,让那些不讲荣辱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营造一种赏罚分明、扬善惩恶的评判标准和扬荣抑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陈殿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洽性[J].长江论坛,2007(3):9-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7.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7]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89-358.

[8]姚遂.经济学视角下的民族与民族精神[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2.

[1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63.

责任编辑:罗清恋

Econom ic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QUAN Linchun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China)

Practice shows the mutual restriction between a country’s core valu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core value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economy.Dominant ideology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unity of will and good will of a country’s dominant class or group members,for the country or region,providing realistic basis to formulate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policies,and playing a guiding role.Through mechanism of interests adjustment and interests integration,the distributed,heterogeneous,diversified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terests are integrated to be helpful to form a comm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goal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Its identification and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socialistmarketeconomy;economic identity

G641

:A

:1673-8004(2015)04-0105-04

2014-11-2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文化回归研究”(项目号:12BKS096)阶段性成果之一;广州商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5A001)研究成果。

权麟春(1971—),男,陕西陇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