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结合”促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际建议

2015-03-19

关键词:五个结合东南地区东南

侯 路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 渝中400013)

武陵山山脉连串着渝、鄂、湘、黔4 省市相邻地带,武陵山区有着共同的土家族和苗族等文化共性,文化部于2014年8月公布了由渝东南、鄂东北、湘西组成的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族等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东南角地区,亦称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核心区域。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又将渝东南地区划分为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发展区。因此,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抓住文化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契机,做到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相关联的“五个结合”,予以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整体性保护措施。

一、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概述

(一)渝东南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

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土家族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区域内的文化生态环境予以整体性保护。一是渝东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鲜明,有著名的方斗山、七曜山、雷公山、武陵山、八面山等奇峰,秀丽多姿,渝东南区域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 个、市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 个;二是渝东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载体,据统计,目前渝东南地区有赵世炎故居、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笔山坝遗址、后溪土司遗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 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9 项; 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的承载体——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渝东南地区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黔江区濯水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 个,有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龙潭镇、酉水河镇等重庆历史文化名镇5 个,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9 个。

(二)独特的文化特征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的渝东南地区在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就拥有武陵山区的独特文化,已奠定了渝东南的区域文化的底蕴。土家族、苗族是渝东南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在该地区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他们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渝东南地区的文化标志。一是从语言上看,渝东南地区的土家语继承了“巴语”语系,据统计,在整个武陵山区目前还能用土家语进行交流的尚有3 万余人。在渝东南地区就占有了1/3 以上,据酉阳普查,只酉阳县仍说土家语的就有1 万人。二是从信仰上看,渝东南地区至今延续了巴人较早时期的龙蛇图腾崇拜,这也是渝东南有别于湘西、鄂西土家族只有白虎图腾崇拜的不同之处。三是从民间习俗上看,渝东南地区尚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劳作、生活、节庆和人生礼仪等习俗,其中包括:丧葬习俗的打禀、跳神、打绕棺、玩牛、啰儿调、黄杨扁担、酉阳古歌、跳摆手舞等等具有浓郁的巴人习俗遗意。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厚重的历史渊源;产生于武陵山区的渝东南的大山之中,整体文化风貌纯真古朴; 渝东南的民族文化伴随酉水河和乌江流域延续和继承,在文化的精气神上表现出了开朗、豁达的热情旷达;渝东南地区又是多民族杂居地,其民族文化也呈现了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格局。渝东南地域的文化核心在于土家族、苗族文化,呈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核心的文化生态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4年末,渝东南地区有最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核心的酉阳古歌、酉阳民歌、酉阳摆手舞、石柱土家族啰儿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玩牛、南溪号子、秀山民歌、秀山花灯、高台狮舞等1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3 项。

二、促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五个结合”

(一)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保护定义为: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各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发展是指人或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振兴,必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并由小范围扩大到大范围,由简单的形式变成复杂的形式,所以,也可将传承和振兴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产生它的生产生活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中可持续性传承,充分地体现他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因此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就需要有所改变,比如:渝东南地区的薅草锣鼓,它产生于人们在群体生产活动中,为了协调步调、调节劳作的枯燥气氛,自发创作延续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如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的背景下,使得这一音乐形式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采用建档、进博物馆等抢救性保护方式,同时也得为这一音乐艺术考虑发展的契合点,它的助推生产价值消失了,但它的音乐价值尚在,还可充分挖掘音乐价值及附属价值并合理地利用好他,同样能使这一音乐形式从其他有价值的角度得以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比如,武隆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结合创编的“印象武隆”的实景演出,就是将乌江流域的“乌江号子”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让乌江号子的音乐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并在发展中突现出了经济价值。这是从项目自身的角度来看的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同样,从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的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来看,也要充分的结合。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的建设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的整体保护关系着这一区域发展的未来,亦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能为渝东南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是从整体性保护为着眼点,从建设的角度看,就包括了硬件和软件建设,两者要融合互补,缺一不可。硬件建设是展现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承载体,主要分为静态展示和活态展示。静态展示主要是体现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的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 活态展示是通过传承人展现生产生活的实景和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立起一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各种专题展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是通过开展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通过各种活动等方式,宣传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比如:开展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节活动、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开展的各种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等等。而两者建设中又各有交叉,在硬件建设中需要配合软件建设进行,这样才能赋予文化的“魂”,比如:修建的一个传习所是一个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同时需要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培养项目的后继人,寻找与传习所相匹配的管理性人才,还能在传习所展开各种文化活动等等。

(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从武陵山区的角度来看,武陵山区与渝东南属于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辩证关系,把握好渝东南自身的文化特征、特色,建设的项目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并有别于武陵山区其他地方的特征,做到整体中有局部特色、局部中有整体的概念。从渝东南的角度来看,渝东南与“一区五县”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渝东南地区定位为彰显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文化生态区,同样,在“一区五县”中要做到整体中有局部特色、局部中有整体。比如:在整个渝东南地区的文化核心地酉阳,要充分体现土家族、苗族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黔江区在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要配以承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软件建设,如黔江区举办的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节、高峰论坛、建立渝东南人才培养中心等项目; 秀山县以花灯为核心的整体性保护区; 石柱以土家族吊脚楼为核心的土家族文化整体保护区域; 彭水以苗族文化为核心整体性保护; 武隆以仡佬族为特色的整体性保护,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及衍生品的展销基地。

(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旅游相结合

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是一个区域的整体性概念,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这一整体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保护好了,形成了系统和规模性的时候,将吸引人们前来对这些人文环境进行探索,自然就带动了区域的旅游发展。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和旅游靠上边,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事业性建设从产生社会效益到产生经济效益转变,但前提是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依托旅游市场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及衍生产品。在旅游线路上可以“一个点一条线”进行设置:“一个点”是指石柱县,以土家族吊脚楼的土家文化展示为旅游资源;“一条线”是指“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的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文化展示、体验区为旅游资源。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社会效益到产生了经济效益时,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造血机制良性循环。一是能增强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这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能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恢复了项目本身的造血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附加值通过生产性保护的开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等项目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比如酉阳的西兰卡普、秀山的花灯、石柱的黄连、黔江的珍珠兰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及民俗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三是能带动项目的同类项发展。依托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以达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发展目标。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指出生产性保护,目前主要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的炮制技艺类项目开展,而在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中,依托旅游,以生产性保护为目标,还能大力挖掘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其他类别项目的文化附加值,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柱产业。例如,石柱县以土家族啰儿调为元素和题材,制作的一台音乐节目《太阳下的生命赞歌——土家啰儿调》,很好地为啰儿调这一非遗项目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如,秀山以花灯为背景,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十里花灯长廊,这一项目不但为旅游带来了人气,为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还为花灯项目带来了经济收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旅游结合开展的生产性保护不但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自然也破解了无人继承的难题;还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的造血机制,提升了自然传承的能力,形成了项目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正如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生产、利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生机和活力,也将有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两者相互结合、互补长短。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加强领导,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中去,制定和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鼓励社会企业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衍生产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力,召开武陵山区文化节、高峰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对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难点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鼓励中小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结合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专业,以培养新的传承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为渝东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充分结合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内社会公众的意愿,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社会公众参与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对文化的自我认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政府为主导、结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三、搭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相互结合的途径和措施

(一)建立一个补偿机制

在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一项利在千秋的事业性建设,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是需要舍去部分追求GDP 增长的利益;从社会参与的民众角度来看,他们要放弃自己追求经济利益为前提,来参与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去。比如,石柱县以土家吊脚楼的核心展示的土家族文化,社会民众就要放弃现代化楼房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而建立土家吊脚楼为居住环境;石柱黄连种植技术是彰显土家人的农耕文化,这需要传承人放弃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机会,来参与种植黄连。为了调动社会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一个补偿机制,来补偿他们。

(二)做好一个总体规划

在建立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初期阶段,做好渝东南文化生态区的总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保护措施。总体规划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中要体现整个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定位,突出渝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总规划要落实到“一区五县”建设的核心区域和保护范围,做到六个各区县在总规划的思想下,建设各有侧重的可行性项目。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渝东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建议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实施年度绩效考核。

(三)配套一个指导意见

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庆市政府需要配套实施一个指导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具体实施和操作。在指导意见中,要明确六个区县的主要职责、短期发展的目标、指导方针、建设原则;细化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保护各区县的文化核心区域等内容;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提供保障措施;要统筹协调市发改委、财政、教育、建设、农业、交通、国土、规划、水利、民宗、林业、旅游、扶贫等部门积极支持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要强化市政府对六个区县进行监督问责等。

[1]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74-80.

[2]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9-12.

[3]宋俊华.关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1(3):1-7.

猜你喜欢

五个结合东南地区东南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学生作文评价教学改革初探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做好“五个结合” 助力脱贫攻坚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应注重“五个结合”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