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鹤梁题刻易学文化考察

2015-03-19

关键词:易学涪陵周易

曾 超

(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级著名文化遗产,备受世界关注。在白鹤梁题刻中,沉积着多种文化,如水文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政治文化、官制文化、思想文化等。《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典”,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智慧,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中,易学文化即为其一。故这里主要考察白鹤梁题刻所沉积的易学文化。主要包括:易卦、易爻、易理的运用、易学人士的题名、易道的阐发等。

一、易卦的运用

易卦即《易》的卦象。在周易中,按其卦象的不同,共有64卦。在白鹤梁题刻中,也有易卦卦名的出现和存在。具体地说,就是《周易》第六十一卦《中孚卦》。

“中孚”的卦名,在白鹤梁题刻中,主要出现在《张楫题诗》《罗克昌题诗》之中。

《张楫题诗》,明正德庚午年(1510年)涪陵人张楫所作,全诗是:“江石有双鳞,沉浮验年岁。隐微宜自规,凶乐正相系。古人形此镌,览者发长喟。勿谓仰无阙,顺理终有泻。”这里并没有“易卦”卦名“中孚”。可是,据黄节厚《乌江古代诗词译注》,该诗后二句是:“鱼格符《易》占,中孚自有济。”明确提到“中孚”之卦名。

《罗克昌题诗》,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涪州刺史珠胡罗克昌题诗所作,是白鹤梁题刻中最长的诗作。全诗是:“古涪江心卧石梁,梁上凿鱼鱼徜徉。岂是王余留半面,非同沙内曳红裳。三十六鳞形质全,闻说在昔唐人镌。镌石成鱼鱼赖水,胡为失水偏有年。呜呼噫嘻知之矣。纪闻纪见俱至理。白鱼入舟周载祥,圣嗣钟灵独梦鲤。讲堂鹳雀集三鳣,公卿象服说非俚。太人占之曰维丰,比事更与瑞鳞通。独繭苣钩强不起,石文潜现悉天工。我来涪陵鱼常出,岁岁仓箱盈百室。今兹休暇复往观,鱼高水面空窟。额手称庆告农夫,及时举籽莫荒芜。圣朝仁爱天心见,人事承庥舫舟图。王伯亚旅勤聠胝,三时不懈冻馁无。纯孝裂冰双鲤跃,类推集祉在中孚。我将去矣无多嘱,愿尔群黎共惇笃。作善降祥鱼效灵,江石千年兆人足。”其中,提到“中孚”卦名的是“纯孝裂冰双鲤跃,类推集祉在中孚”一句。

按:中孚,《周易》卦名。其卦辞云: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其《彖传》云: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图解高岛易断》称:“‘孚’字,从‘爪’,从‘子’,如鸟抱子,不失孕乳之期,是其信也。发于外者为信,诚存于中为孚,谓之中孚。中孚者,其心虚灵,其行真实之谓也。为卦三四阴柔,合在两体之内;二五阳刚,各居一卦之中。柔内刚中各得其位,上巽下悦,相辅而行,乘天下之所顺,行天下之所悦,故曰:‘说而巽,孚乃化邦也。’”“以此卦拟人事,孚者,信也。信见于言,言发于外也;孚感于心,心存于中也。人心之用,灵则明,明则诚,内贵虚灵不昧,外宜真实无妄,是所谓‘柔在内而刚得中’也。由我之所悦,以之而顺人,人亦以其悦者,顺从夫我,彼此相悦,悦乃孚矣。此不特在人己之间也,即推之于邦家,邦家亦相率而化矣。亦不特在邦之大也,即极之于庶物,庶物亦相感而信矣,是以吉也。”“以此卦拟国家,《檀弓》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施信而民信,孚犹后也;未施信而民信,孚在先也。盖不言而信,有不期其孚而孚者,孚由中出,在民亦不知其何以孚也,是无为而治之休风也。由是而气机所感,龟亦负图,鱼来献瑞,此即‘信及鱼豚’之兆也。政教所覃,万邦协和,四海来同,此即‘孚乃化邦’之象也。乃知圣天子德盛化神,大则蛮夷率服,小则鱼鳖咸若。治水而乘橇奏绩,济危而作楫有材,皆由履中居正,道协于中,德孚于外,是以天人感应,民物效顺,得以成风同道之一隆也哉。”[1]723,724据此,中孚卦主要强调的是诚信于民、诚信于政问题。

罗克昌,珠湖(今江西鄱阳)人。一说高邮(州)人。进士。乾隆十四年(1750年)任涪州知州。从罗克昌在涪州的行事与治政来看,罗克昌充分体现了中孚卦所强调的是诚信于民、诚信于政问题。这里,不妨看看罗克昌在涪州的主要史迹。

第一,建书院。北宋绍圣四年(1097)程颐谪居涪陵,居普净禅院以讲学注易。南宋嘉定十年(1217)涪州知州范仲武创建北岩书院,成为巴蜀易学、中华易学的圣地之一。到清代乾隆年间,知州罗克昌重建书院,更名为钩深书院。《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学校》云:“钩深书院……国朝乾隆九年(1745年)州牧罗公克昌复建。”这里“钩深”即渊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上》云:“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第二,诚信为学。罗克昌在钩深书院大书一“诚”字,要求士子们诚信为学。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云:罗克昌……手书“诚”字于钩深书院讲堂,径丈,结体遒劲,今存。《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云:罗克昌,江南高邮进士……书“诚”字于钩深书院之讲堂,字体径丈,以为学者的焉。

第三,诚信为政。罗克昌在涪州诚信为民,诚信为政,效果显著。“我来涪陵鱼常出,岁岁仓箱盈百室。今兹休暇复往观,鱼高水面空窟。额手称庆告农夫,及时举籽莫荒芜。圣朝仁爱天心见,人事承庥舫舟图。王伯亚旅勤聠胝,三时不懈冻馁无。纯孝裂冰双鲤跃,类推集祉在中孚。我将去矣无多嘱,愿尔群黎共惇笃。作善降祥鱼效灵,江石千年兆人足。”这里,虽有“自夸”的成分,但《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将其作为“良吏”,当是对罗克昌诚信为政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真可谓“天道酬勤感赤诚,人道思诚言必行。守信谦和心秉正,明辨是非方显能”。

二、易爻的运用

易爻,卦画的基本单位。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称为“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称为“阴爻”。在周易中,每卦共有6爻。在白鹤梁题刻中,也有卦爻、易爻的运用,主要见于《吴革题记》。

《吴革题记》,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涪州牧吴革所作。文云:“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故可近不可远。余牧是邦久矣,今岁鱼石呈祥,得以见丰年,知民之不远也。即尘显妙,有开必先,余乐斯二者,遂率宾僚为之游。”这里,与卦爻、易爻密切相关的是“包无鱼”之语。

按:“《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源出《周易》第44卦即“姤”卦,为《周易》天道论八卦的第二卦,是一解析偶然相遇规律的卦。姤卦九二爻爻辞云:“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象传》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图解高岛易断》称:“乾为包,巽为鱼。鱼阴物,谓初,二包之,故曰‘包有鱼’。剥之‘贯鱼’,即从姤之一鱼所生,能就姤之始而包之,故得无咎。二居内卦之中,当刚柔相遇之始,见其为柔,特以优容而并包之,不敢以激烈而启变,亦不至以姑息以养奸,斯诚御阴之善道也。”[1]545又九四爻爻辞云:包无鱼,起凶。《象传》曰:“无鱼之凶,远民也。”《图解高岛易断》称:“四入乾,复变而为巽。巽为鱼,鱼已为二所包,故‘无鱼’。盖天包乎地,阳包乎阴,得所包而‘含宏光大’,并育无害,此二之包所以‘无咎’也。失所包,而鱼将吸浪扬波,顿生凶患,小人之施毒以害君子者,其凶由是而起也。《象传》以‘远民’释之,鱼犹民也,谓鱼之不可不包,犹民之不可或远,不以民为小人而驱而远之,必以民为同胞而亲而近之,斯民得兼包并育,何致有消阳之患哉!”[1]548可见,姤卦九二、九四爻,以“鱼”喻民,主要讲阴阳之道、官民关系。故吴革在这里,主要借助姤卦九四爻表达了“民故可近不可远”的官民亲近思想,借以展示其为官利民之道。

三、易理的运用

在白鹤梁题刻中,共有石鱼18尾。其中水文价值、科技价值最高、民族性最强的是郑令珪石鱼。郑令珪石鱼,刻于唐代广德年间(763-764),故又称唐鱼或郑鱼。郑令珪石鱼为雌雄鲤鱼一对,在每鱼的鱼身之上镌刻有36个鳞片。郑令珪石鱼,作溯江翔游状。一前一后,一衔芝草,称为芝草鱼;一衔莲花,称为莲花鱼。唐鱼鱼眼沪淞高程为137.91m,同涪陵零点水位标尺十分接近,成为白鹤梁18尾石鱼中在1000多年中惟一具有“水标”作用的枯水位观测水标。这是涪陵人民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不过,唐鱼今已不存,现存实物是清代涪州牧萧星拱所为。

康熙乙丑年(1685年)萧星拱鉴于唐代郑令珪所刻石鱼“岁久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问,遂命石工刻而新之,俾不至湮没无传”。萧星拱所刻石鱼,其位置在原郑令珪所刻唐代石鱼之上,完全系仿刻。萧星拱所刻石鱼简称“清鱼”或“萧鱼”。现存双鱼,其中前鱼为雄鱼,即莲花鱼,长100cm,高28cm,有36鳞;后鱼为雌鱼,即芝草鱼,长105cm,高27cm,共37鳞。双鱼一前一后作溯江翔游状。重刻双鱼图与原刻唐鱼略有不同:其一是形体尺寸增大;其二是后鱼因刻工疏忽而多一鳞片;三是鱼鳞的变化,原刻雄鱼含芝草,变成含莲花,原刻雌鱼含莲花,变成含芝草。萧星拱所刻石鱼,价值极高,它取代唐鱼称为“石鱼水标”。

按:《易》本阴阳。郑令珪石鱼为雌雄双鲤鱼图。雌雄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郑令珪石鱼正是借助鱼在长江中的浮游状态,反映水温的变化、水流的激荡、水位的推移,进而调整农事安排,根据气候的变化,有效地进行农事活动,如此就丰年有望,即“石鱼出水兆丰年”。一句话,鱼之浮游可反映天道阴阳的变化。故张楫题诗称:“鱼格符《易》占。”对此,有人认为郑令珪石鱼与易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可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天道”变化有规律,预测年岁丰歉必须符合“天道”,这是易学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二,“兆丰年”的刻记符号为什么选择双鱼,可能是受到太极图的启发?第三,天道即人道。“石鱼出水兆丰年”本是一种符合“天道”的机缘性偶合,暗含“天道”变数,同时也暗示天道与人道互有联系。第四,鱼鳞的象数崇拜。[2]

四、易数的运用

在白鹤梁题刻中,还有对易数的运用。郑令珪所刻双鱼,分别称为芝草鱼和莲花鱼。这与中国古代的祥瑞文化、吉祥文化紧密联系。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鲤,脊中鳞一道,每一含芝草,一含莲花,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词源》载:“相传尧时有草夹阶而生,随月生死。每月朔日生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日落一荚,至月晦而尽。若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以是占日月之数。”

郑令珪石鱼图深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理,由此芝草鱼和莲花鱼的鳞片也转化为“易数”。因之,石鱼所镌之双鱼、36鳞、72鳞也就成为白鹤梁题刻一再描述或咏赞的对象。明正德庚午年(1510)《张楫题诗》云:“江石有双鳞,沉浮验年岁。”这里,“双鳞”即“双鱼”,这是对“双鱼”的咏赞。北宋皇祐元年(1049)《刘忠顺等唱和诗》云:“七十二鳞波底镌,一含芝蓂一含莲。”这是对“72鳞”的咏赞。清乾隆十六年(1751)《罗克昌题诗》“三十六鳞形质全,闻说在昔唐人镌”、南宋绍兴戊辰年(1148)《何宪、盛辛唱和诗并序》“职课农桑表勤惰,信传三十六鳞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陈廷璠书王士祯诗》“三十六鳞空自在,乘潮不寄一封书”等,则是对“36鳞”的咏赞。

五、易学人士的题名

白鹤梁题刻,题名人众多。一说530余人,一说600多人,一说700多人。在这众多的白鹤梁题名人之中,其中就有不少是易学家或易学人士。余在《白鹤梁题名人与〈易〉学人士关系考察》的长文中,考察出与易学相关的白鹤梁题名人就有郑令珪、傅耆、冯君锡、王震、高慨、黄君囗、石谅、郑觊、吴缜、费琦、费伯叔、黄庭坚、杨元永、王蕃、吴革、常彦、李全、曹绾、王拱、张时行、种佚、种法、蔡惇、蔡兴宗、邢纯、王冠朝、宋艾、刘蘧、李囗囗、张振孙、贾公杰、张仲通、贾思诚、赵子仪、潘无隅、段洵直、冯忠恕、李景嗣、邓褒、赵子澄、赵公蒙、晁公武、晁公遡、张修、孙仁宅、孙允寿、姚邦孚、张度、杨侃、张宝、任大受、邓椿、王仲淹、刘师文、勾晦卿、贾清卿、向仲卿、向士价、冯和叔、李拱、胥挺、李衍、曾稷、赵汝廪、刘叔子、刘从龙、蹇材望、李可久、李光锡、李光福、蒋伯禹、古廷辅、古镃、安固、杨煇、聂文焕、马福、戴良臣、肖鼎、范守正、赵廷周、黄寿、萧星拱、朱之琏、周御奇、杜同春、王运亨、吴天衡、何谦、高应乾、文珂、刘之益、罗克昌、罗元定等数十人。

在这些与易学相关的白鹤梁题名人中,不少人虽非以易学名世,但同易学、易文化渊源极深。如:

郑令珪,唐代广德年间(763-754)涪州刺史、涪州团练使,是名副其实的白鹤梁题刻之祖,《涪陵市志》《涪陵辞典》均将其列入涪陵历史发展的“大事记”。他利用涪陵民间“石鱼出水兆丰年”的传说,在白鹤梁上题刻记事,是白鹤梁今存最早的题刻。《涪陵市志》[3]12云:广德二年(764)二月,长江水位退至白鹤梁梁上土人所镌石鱼以下四尺。当地故老传言:“石鱼见,即年丰稔。”涪州刺史郑令珪在石鱼附近刻石记载此事,后谓“广德题记”,为涪州白鹤梁题刻之始。《涪陵辞典》[4]云:764年(唐广德二年)二月,长江水位退至白鹤梁梁上土人所镌石鱼以下四尺,涪州刺史郑令珪在石鱼旁刻石记事。为涪州白鹤梁题刻之始。综合相关记载,郑令珪在白鹤梁上作有白鹤梁题刻3则,石鱼图1幅、秤斗图1幅。

傅耆,字伯成,一字伯寿。进士。官至朝议大夫,知汉州,后入元祐(1086—1093)党籍。著有《同人卦说》、《长庆集》,今已佚。傅耆系周敦颐的著名弟子,许毓峰称:“案度正《跋贺傅伯成手谒》曰:‘按《傅氏家集》,濂溪在吾州尝以《姤说》示之,其后在零陵又寄所改《同人说》,二说当即所谓《易通》者。’《通书》大部或系解卦者,疑六十四卦均有说。《姤说》、《同人说》亦必系《通书》之内者。其初《通书》之篇数,当亦较多。其所以未传者,多散佚耳。度正《书晦庵太极图解后》亦曰:‘今之《通书》本名《易通》,则六十四卦疑皆有其说,今考其书,独有《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蒙》、《艮》等说,而亦无所谓《始说》、《同人说》者,则其书之散佚亦多矣,可不惜哉。’再案先生今在合州撰《养心亭说》曰‘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亦与《通书·圣学章》‘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义同。据此亦可知《通书》之写作,当始于今年(1057)。”[5]1569~1570周敦颐撰写《通书》,傅耆是首先得闻其义的学者之一。傅耆,还与易学家程颐有交往。对于傅耆与周敦颐、程颐等的交往,著名易家朱熹、度正、魏了翁多有记载。

石谅,字信道,鹿泉(今河北获鹿)人。石谅乃石扬休后人。曾任涪州权判官、江安令。系黄庭坚女婿。著有《钤经》。石谅易学有家族渊源。属于蜀地何维翰易学派(章詧、范镇、范百禄、范祖禹、蒲师孟、石扬休等)。石谅本人也是易学家,著有《钤经》。郭金彬、孔国平《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数学思想》第三节《刘益、蒋周、洞渊与石信道》云:“据史籍记载,金、元之际已有一批有关天元术的著作,如蒋周《益古》、李文一《照胆》、石信道《钤经》、刘汝锴《如积释锁》等。”[6]李胜云:“石谅……撰有《钤经》,是中国版线性代数天元术的先驱。”[7]156石谅易学当为象数易学。

费琦,字孝琰,四川成都人,与易学家周敦颐、吕陶多有交往。费琦的墓志铭即为吕陶所撰。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治平进士。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黄庭坚虽然不是易家,但他是范(镇)吕(公著)诸儒学派(范吕学派)的著名弟子,也是华阳学派(范祖禹)、濂溪学派(周敦颐)的著名弟子,更是苏学(苏氏蜀学)的著名弟子。黄庭坚本人对易学有相当的了解。《方舆胜览》卷61载:“钩深堂在北岩。绍圣丁丑(1097),伊川(程颐)谪居北岩,即普净院辟堂,传《易》。……会太史黄公(庭坚)自涪移戎(今四川宜宾),过其堂,因榜曰‘钩深’。”《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古迹》云:“钩深堂,程伊川(颐)谪涪,即旧普净院辟堂,黄山谷为题‘钩深堂’三字。宋嘉定年(1208—1224)间(涪州)州守范仲武塑像祀之。”《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学校》云:“钩深书院,在州治大江北岸,即伊川(程颐)注易处,因(黄)山谷题‘钩深堂’以名。”黄庭坚为易学家程颐所题“钩深堂”即源出《周易》。同时,黄庭坚和当时的易家多有往来。这些易学家包括:范镇、吕公著、周敦颐、程颐、苏轼、张耒、晁补之、秦观、代渊、龙昌期、韩复、蒲远犹、陈抟、石谅、司马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

杨元永,字刚中,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曾任右通直郎知费县、涪州知州、淮安教授。杨元永与吕陶多有交往。吕陶《净德集》卷九就有《杨元永故母高阳郡君张氏可赠谯郡太君制》《右通直郎杨元永故父任给事中充天章阁待制佐可赠右正议大夫制》。

吴革,宣和四年(1122)朝奉郎,权知涪州军州事。他借助姤卦九四爻表达了“民故可近不可远”的官民亲近思想,借以展示其为官利民之道。

种佚,字慎思,豹林人。种法,字与种佚同族。种佚、种法有易文化渊源,其先人种放为著名易学家。有《种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二卷,已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蔡惇,字元道,一作符道,东莱(今山东东莱)人。在涪州为太平散吏。官至直龙图阁。著有《祖宗官制旧典》。还著有《夔州直笔》。蔡惇卒葬涪州,程颐高足尹焞题其墓。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云:(蔡惇)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尝题其墓。蔡惇著《祖宗官制旧典》,易学家朱熹有评述。

蔡兴宗,字伯世,东莱(今山东东莱)人。曾官右朝奉郎。宋代著名杜诗研究专家。还是著名诗词评论家、刻书家。蔡兴宗与当时的一些易学家多有渊源。其父蔡惇卒于涪陵,尹焞尝题其墓。蔡兴宗曾刊刻朱熹的《朱子语录》一书。与著名易学家冯时行有诗词唱和。

邢纯,武信(今四川遂宁)人。绍兴四年(1134)监涪陵酒税。绍兴十年(1140)为浙东抚属。后官至安抚使。邢纯为尹焞之女婿,也是尹焞学派的重要人物。曾为尹焞求程颐《易传》得其全本。尹焞绍兴二年(1132)《书易传后序》称:“焞至阆中,求《易传》,得上十卦于吕稽中,实余门生也。后至武信,婿邢纯多方求获全本,以所收纸,借笔吏成其书,为生日之礼,殆与世俗相祝者异矣。敬而受之,乃言曰:‘誓毕此生,当竭吾才,不负吾夫子传道之意。’壬子七月二十五日,门人尹焞书。”[8]邢纯与尹焞著名弟子吕稽中、吕坚中、虞仲琳、祁宽等有交往。

冯忠恕,字贯通,汝阳(今河南汝阳)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3甲22名。曾为黔州节度判官、知梁山军、左朝请郎、知巴州,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等。著有《涪陵纪善录》。冯忠恕与程氏易学渊源极深。中国著名易学家程颐是其师祖。尹焞为冯忠恕之父冯理同门友,亦为冯忠恕本人师傅。涪陵学派的开创者谯定于冯忠恕本人为师伯或师叔。

晁公武,字子止,世号昭德先生。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进士。对于易文化来说,昭德晁氏家族可谓有家学渊源。晁补之是著名文学家、易学家。晁补之继承了苏氏易学,晁补之论《易》时流露出的融会老、庄的思想,与苏氏易学较为一致。他赋诗说:“教儿读《易》不应举,幽人一爻吾得尚。”[9]“学不到忘言,崇朝守韦编。使我能解化,此物为蛇蝉。”[10]晁补之还将《易》与五行、支干、纳音等混而论之,著为《五行说》,显示出他对象数的爱好。晁说之,宋代著名易学家。从司马光学《太玄》之学;以邵雍弟子杨贤宝传其先天之学,以穷三《易》之旨;于泰山孙复之门,从姜至讲《洪范》;在关中留心张载之学。创景迂学派,主要弟子有朱弁、王安中。晁公武著述极多,据姚觐元的《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晁公武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诂训传》46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诂训传》30卷,《稽古后录》35卷,《昭德堂藁》60卷,《(郡斋)读书志》20卷,《嵩山樵唱》2卷。据《清丰县志》卷9,晁公武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传》46卷,《毛诗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传》30卷,《老子通述》2卷、《稽古后录》35卷,《昭德堂纪》60卷,《(郡斋)读书志》20卷,《嵩山樵唱》3卷,《通鉴评》10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郡斋读书志》,因之,成为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对易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晁公武本身是易学家。在易学研究上,著有《易诂训传》18卷。其二是对易学文献的整理。他在《郡斋读书志》经部中收录了不少易学著作。主要有[三国·魏]王弼《王弼周易》十卷、[五代·后蜀]孙逢吉《石经周易》十卷、[五代·后蜀]孙逢吉《周易指略例》一卷、[唐]孔颖达等《周易正义》十四卷、[南朝·梁]任正一《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东汉]郑玄注《易乾凿度》二卷、《坤凿度》二卷、[东汉]郑玄注《周易纬稽览图》二卷、[东汉]郑玄注《周易纬是类谋》一卷、[东汉]郑玄注《周易纬辨终备》一卷、[东汉]郑玄注《周易纬乾元叙制记》一卷、[东汉]郑玄注《周易纬坤灵图》一卷、[东汉]郑玄注《易通卦验》二卷、[春期]卜子夏传《卜子夏易》十卷、[汉]焦赣《焦氏易林》十六卷、《京房易传》四卷、[北魏]关朗《关子明易传》一卷、[唐]李鼎祚《李氏集解》十卷、[唐]史证《周易口诀义》七卷、[唐]陆希声《周易微指》三卷、[唐]郭京《周易举正》三卷、[唐]卫元嵩《元命包》十卷、[唐]苏鹗《周易开玄关》一卷、[唐]成玄英《周易流演》五卷、[唐]蔡广成《周易启源》十卷、[宋]王昭素《易论》三十三卷、[宋]范谔昌《证坠简》一卷、[宋]胡瑗《胡先生易传》十卷、[宋]邵古《邵古周易解》五卷、[宋]代渊《代渊易论》二十卷、[宋]皇甫泌《周易述闻》一卷、[宋]皇甫泌《(周易)隐诀》一卷、[宋]皇甫泌《(周易)补解》一卷、[宋]皇甫泌《(周易)精微》三卷、[宋]邵雍《邵康节皇极经世》十二卷、[宋]刘牧《刘长民易》十五卷、[宋]刘牧《钩隐图》三卷、[宋]郑扬庭《郑扬庭用易传》十三卷、[宋]徐庸《徐庸易意蕴》一卷、[宋]石介《徂徕先生周易》五卷、[宋]王逢《王逢易传》十卷、[宋]司马光《温公易说》一卷、[宋]鲜于侁《周易圣断》七卷、[宋]宋咸《宋咸易训》三卷、[宋]吕大防《周易古经》二卷、[宋]苏轼《东坡易传》十一卷、[宋]张载《横渠易说》十卷、[宋]程颐《程氏易》十卷、[宋]吕大临《吕氏易章句》十卷、[宋]石汝砺《乾生归一图》二卷、[宋]王安石《王介甫易义》二十卷、[宋]龚原《龚原注易》二十卷、[宋]耿南仲《郑耿南仲注易》二十卷、[宋]张弼《张弼易》十卷、[宋]房审权《周易义海》一百卷、[宋]晁说之《晁以道古易》十二卷、[宋]晁说之《晁以道太极传》六卷、[宋]晁说之《因说》一卷、[宋]晁说之《太极外传》一卷、[宋]王囗《王□易学》一卷、[宋]牛师德《先天易钤》、[宋]牛师德《太极宝局》二卷、[宋]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等。

晁公遡,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山东巨野人。晁公武之弟。宋代著名文学家。晁公遡与易文化的关系也较为密切。第一,晁公遡的易文化有家学渊源,叔父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承传有苏氏易学;叔父晁说之为易学家,多有易著。其兄晁公武亦为易学家,其《郡斋读书志》对易文化的承传贡献巨大。第二,从师张行成。张行成是著名的易学家,涪陵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学《易》于谯定,“得(谯)定之余意者也”[11]13461。又“学康节先生《易》几十年”,“自号观物先生”,时称“东西川名士”。他与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易学家李焘为好友。李焘著有《周易古经》八篇、《易学》五卷、《易大传杂说》一卷。他还与易学家冯时行有交往。冯时行是涪陵学派重要人物,著有《缙云文集》、《缙云易解》、《易论》等。

邓椿,字公寿,汉嘉(今四川雅安)人。进士。邓椿主要为绘画理论家,但其家族则有易学文化渊源。俞琰据删编《周易义海》而成的李衡《周易义海撮要》统计说:“今观李衡所录者,王弼、孔颖达、韩康伯、苟爽、九家、马融、郑玄、王肃、翟元、何晏、何维翰、干宝、虞翻、子夏、蜀才、范氏、徐氏、陆氏、庄氏、陆希声、魏徵、薛温其、崔憬、陈皋、陈文佐、刘牧、刘璩、刘纬、勾微、白勋、李畋、薄洙、龙昌期、侯果、孙复、孙坦、王昭素、王镝、王逢、胡旦、胡瑗、鲜于侁、金君卿、石介、阮逸、张简、代渊、杨绘、卢穆、袁建、邓至、房融、张横渠、王介甫、程伊川、苏东坡、朱汉上、龚原,亦不满百家。”[12]邓至的易学以义理为主,重视中位和卦时。而邓至为邓椿六代祖。邓椿还与当时的易家多有交往。如贾公杰、宋代易学世家邵氏家族(邵雍、邵伯温、邵泽民、邵博)、王冠朝、宋艾、成都范氏家族(范镇、范百禄)、吕陶等。

刘甲,字师文,其先永静军东光人,元佑宰相挚之后。刘甲当亦为易学家。《太平广记》之异人异僧释证卷第八十六《异人六》有刘甲。

赵汝廪,父名善集,传为商王后裔。河南开封人。进士。淳祐九年(1249)任涪陵郡守。在涪陵郡守任内,“轸念民瘼,歉则贷公,丰则收贮义仓,劝农兴学,民为立生祠,崇祀名宦祠。”“岁歉则贷公庾,年丰则贮义仓,劝农兴学,民为立生祠于学宫以配程(程)黄(庭坚)尹(尹焞)谯(定)。《旧四川通志》崇祀名宦祠。”时称贤牧,崇祀名宦祠。赵汝廪不仅与易文化有密切关联,而且与《易》家交往,更重要的是极力推广易文化,这主要表现在“兴学”一事上。第一,弘扬程朱义理易学。涪陵是程颐讲学点易著成《伊川易传》之地,也是程颐弟子尹焞、谯定讲学之地,更是谯定开创的“涪陵学派”的发轫地,还是涪陵北岩所在地,因此,赵汝廪“兴学”主要是弘扬程朱义理易学。第二,延聘易学家阳枋讲学。阳枋(1187—1267年),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四川铜梁东南)人。阳枋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阳枋“尤喜《易》”,“平生于易学用功最深,《乾》、《坤》以下逐卦各有问答”,从度正、渊、徐侨等朱熹门弟子游,得其易学之传。学者称大阳先生。有诗词、讲义等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字溪集》十二卷。事见本集附录《纪年录》、《字溪先生阳公行状》。枋著有字溪集十二卷,《千顷堂书目》传于世。赵汝廪不仅与阳枋有交往,而且阳枋还存担任过涪陵北岩书院山长,主讲程朱易学。赵汝廪更携子赵崇樵习易。“赵汝廪辟凤山堂,请阳枋日讲一卦,命子赵崇樵师事阳氏,并‘相与讲明《易》书,答问往还,逐卦各有义疏’”[13]第三,交往合州阳氏家族。阳枋讲易在巴蜀声名极大,“阳枋在遂宁明善堂,与魏了翁门人严师夔等人讲论易图象数;在武信,与好友罗东父、宋寿卿,‘偕门人讲学于巴岳精舍,究濂溪《易通》、邵子《经世》、横渠《正蒙》、朱子《启蒙》等书,理与数咸诣精纯,各有义疏’,并与宋寿卿论律吕纳甲;又与好友宋东山讲明爻象,载诸《易》编;‘与文考功活庵论《易》,有《十二卦网罟书契》及《咸九四屈伸相感》等说’:与度正同门黄应凤,‘每以其同得于师者,相与抉象数之蕴而发挥之’:与璧山杨明夫论阴阳消长,与赵子寅论《艮卦》,与魏了翁门人税与权论《易学启蒙小传》;赵汝廪辟凤山堂,请阳枋日讲一卦,命子赵崇樵师事阳氏,并‘相与讲明《易》书,答问往还,逐卦各有义疏’,接受赵氏请求,为《易学启蒙》作跋;又与侄阳岊、阳昂等人讨论易学。阳枋尝为广安郡前进士杨甲等人讲论先天图义象数之学;为侄阳昂订正《读易记》,书《未济》之义;在北岩书院,为李震午、刘叔子讲《易》,作三陈九卦等义疏;‘李侯卓率子弟请问,公一本程朱之学,疏为卦义,曰《易学正说》’;诲子侄炎卯、炎巳《周易》下经‘终于水火不交’之说等。”[13]。从赵汝廪“辟凤山堂,请阳枋日讲一卦,命子赵崇樵师事阳氏”看,赵汝廪和合州阳氏家族易学亦有交往。按合州阳氏家族,除阳枋为易学家外,还有阳岊,原名醇,字东翔,徐侨更字曰存子,号存斋、存庵,阳枋侄,阳恪父,学者称小阳先生。阳岊尝与阳枋一道从渊游,得其易学之传,著有《存斋易说》,已佚。朱彝尊称:“二阳易说,其学本子朱子门人要氏。黄晋卿所谓大阳先生枋,小阳先生岊也。其后裔又有《玉井易说》,而杨用修(慎)志全蜀艺文、曹能始(学俭)记蜀中著作均未及之,何与?”[14]阳枋叔父阳伯高(号斗山)之仲子阳元泽则“治《易》笃学”[15]。阳房,又名南午,字全父,号全庵,亦与阳枋、阳岊一道从度正渊、徐侨等朱熹门弟子游,得其易学之传。第四,刊刻朱熹《周易启蒙》作为讲学教材。《涪陵市志》云:“淳祐十年(1250)知州赵汝廪于涪州主持刊刻《易学启蒙》一书出版。”《涪陵市志》第1345页云:“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涪州知州赵汝廪主持刻印朱熹编著的《易学启蒙》一书。”《涪陵辞典》附录《附录大事要览》云:1250年(南宋淳祐十年),涪州知州赵汝廪主持刊刻《易学启蒙》在涪出版。朱熹著录的《周易启蒙》一书,赵汝廪在涪州加以刊刻,这是涪州有史以来官方刊刻的第一部易著,所以《涪陵市志》、《涪陵辞典》作为“大事”加以记载,“可能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易》学普及教材”。不仅如此,赵汝廪还请著名易学家作序以记其事。

刘叔子,字君举,长宁人。刘叔子在任官涪陵郡守期间,曾与著名易学家阳枋有过较深的交往。阳枋曾“在北岩书院,为李震午、刘叔子讲《易》,作三陈九卦等义疏”[13]。阳枋还与刘叔子有诗词唱和。其著名的诗作是《谢涪陵刘君举使君见委北岩堂长诗》。

李可久,可久,字如我,明代通州人。自幼好学,知识广博。他收徒施教,循循善诱,不少名士出于其门。万历四十年(1612)秋,与弟李铉之同到通州贡院参加乡试,成绩优秀,同中举人。初受任完县(今河北)教谕,升任河南息县知县。修治黄河,拒绝嘱托,降职衡州府(今湖南衡阳)司膳。任满归家,组建文社,以《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等。曾主修《隆庆华州志》。

黄寿(1464—1534年),字纯仁,号松崖,江右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明弘治二年(1489)进士。黄寿由黄州判以异政,擢升涪州太守。黄寿治理涪州,号为神官。涪陵人陈计长曾为涪州知州良吏黄寿之黄公祠书写祀记。黄寿是白鹤梁题名人中与易文化的关系较为复杂的人物之一。白鹤梁题刻《联句和黄寿诗记》云:“黄公(寿)博学六经,尤精术书。登京榜筮仕判黄州,以异政擢为涪守,尚俭革弊,暮年而六事孔修,庚午元日渡江拜伊川先生(程颐)祠舟次还江心,观石鱼留题。盖以岁之丰歉不关术,石鱼之出没惟系术,国用之俭奢,其辅相天道,收束人心之美意,不其茂哉。时(张)瓛等侍行,庸是续貂,相誓晋用众宙,崇黄公(寿)之俭德而不敢倡丰亨豫大之说也。/(黄)公名寿,字纯仁,号松崖,江右南城人。朝暮焚香危坐,凡百念虑,动处应事,□符应世,因号为神官云。”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四《秩官志·历代秩官》称:“黄寿,字纯仁,号松崖,进士,江西南城人,万历中由黄州判以异政,擢涪守,尚俭革弊,期年而六事孔修,朝暮焚香危坐,凡百念虑,动处应事,皆符应世,因号为神官云。”又《黄寿题诗》言:“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鴟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据此,第一,黄寿博学六经。按《六经》在中国古代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易经即为其一,因此,黄寿熟谙易文化。第二,黄寿尤精术数。在中国古代,术数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黄寿“尤精术书”、在黄州以“筮仕”临民有“异政”,在涪州以“术数”为政号“神官”,说明黄寿不仅是易学理论家,而且是易学实践家。第三,程颐是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家,对涪陵易文化、中华易文化影响极大。黄寿在任官涪陵期间,还作为涪州牧、作为易学后学到伊川先生祠对程颐进行祭拜。第四,黄寿题诗借助石出(阳)、石没(阴)表达了“重人道不重天道”的思想,强调了“节用爱人”的为政理念。

萧星拱,江西旴江(今江西南城)人。第进士,或云保举。萧星拱任官涪州其间,政绩卓异。重修学宫,补修州署,主修康熙《涪州志》、白鹤梁题刻记事。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重镌双鱼。萧星拱是否易学家也无法确知,但他仿唐鱼而重新镌刻郑令珪石鱼,则是对白鹤梁易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开启了白鹤梁题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河。

罗克昌,珠湖(今江西鄱阳)人。进士。乾隆十四年(1750)任涪州知州。罗克昌在任官涪州期间,留心教养,建书院,课农桑,实心为政,被称为良牧。其治政诚信于民、诚信于政。

六、易道的阐发

易道是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古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因之,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和深远。当然,在白鹤梁题刻中即有深刻体现,除上述所论外,还有不少题刻体现了易道的阐发。

南宋庆元四年(1198)《徐嘉言题记》云:“郡人每以鱼之出,兆年之丰事,既有验于古,可以卜今岁之稔无疑也。”“石鱼出水兆丰年”,这是白鹤梁题刻的主旋律。在这种主旋律之下,还存在不少的治政临民观念,反映出题名人对易道的阐发。如北宋皇祐元年(1049)《刘忠顺等唱和诗》“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雪因呈瑞争高下,星以分宫较后先。八使经财念康阜,寄诗褒激守臣贤。”南宋乾道三年(1167)《赵彦球题记》“涪人曰:一旬而三美具,此大有年之兆,而贤太守德化之所感也。”南宋淳熙五年(1178)《向仲卿题记》“盖取诗人众维鱼矣,实维丰年之义”,南宋淳熙己亥年(1179)《朱永裔题记》“诗人以梦鱼为丰年之祥,非比非兴,盖物理有感通者”。南宋宝祐二年(1254)《刘叔子诗并序》“啣尾洋洋石上镌,或依于藻或依莲。梦占周室中兴日,刻自唐人多历季。隐见有时非强致,丰凶当岁必开先。太平谁谓真无象,罩罩还歌乐与贤”所体现的“彰贤表政”观念。北宋崇宁元年(1102)《太守杨公留题》“戏草春波静,双鳞乐意徐。不才叨郡寄,燕喜愧萧踈”所体现的“使命担当”意识。北宋政和二年(1112)《王蕃诗》“冬旱江成渚,维鱼记石棱。滋濡春遂足,狼泪岁将盈”所反映的“民生富足”观念。北宋宣和四年(1122)《吴革题记》“《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故可近不可远”所体现的“亲民、近民”思想。南宋绍兴二年(1132)《种慎思题记》“相率挈舟,载酒游北岩及观石鱼,竟日忘归,客怀顿释,殊不知薄官飘零、江山之牢落也”所体现的“亲近自然”心态。南宋绍兴丁巳年(1137)《贾思诚题记》“石鱼出水面数尺,传言之验将与斯民庆之,是可书也”,南宋绍兴乙亥(1155年)《张绾再题》“共喜丰年之兆”,南宋淳熙戊辰年(1178)《冯和叔题记》“以庆有年之兆”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夏敏等题记》“庆丰年之祥”所体现的“与民同乐”观念。南宋淳熙五年(1178)《向仲卿题记》“时水落鱼下三尺,邦人舟楫往来,赏玩不绝,因书以识升平瑞庆云”所体现的“盛世祥和”观念。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赵汝廪观石鱼诗》“预喜今禳验石鳞,未能免俗且怡神。晓行鲸背占前梦,瑞纪龟陵知几春?拂石已无题字处,观鱼皆是愿丰人。片云不为催诗黑,欲雨知予志在民。”更深刻地体现出良吏赵汝廪的“民生观”。明洪武十七年(1384)《刘冲霄诗并序》“石鱼见处便丰年,自我居官亦有缘。愿得从今常献瑞,四民乐业永安然”所体现的“民本观”。明正德庚午年(1510)《黄寿题诗》“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鴟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所体现的“节用爱人”思想。……

总之,在白鹤梁题刻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易学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系统清理和全面阐发。

[1][日本]高岛吞象.图解高岛易断[M].[清]王治本译.易简点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蒲国树.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C]//第二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会论文集(内部).2005.

[3]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涪陵辞典·附录大事要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许毓峰编.宋人年谱丛刊(第3册)·周濂溪年谱[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郭金彬,孔国平.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尹焞.和靖集卷3·书易传后序[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晁补之.鸡肋集卷14·家池雨中二首之二[O].四部丛刊初编本.

[10]晁补之.鸡肋集卷·读易[O].四部丛刊初编本.

[11]脱脱等.宋史卷459·谯定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俞琰.读易举要卷4[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金生扬.宋代巴蜀易学研究[M].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4]朱彝尊.经义考卷35[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阳枋.字溪集卷12附录·纪年录[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易学涪陵周易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甜甜的“蝴蝶茧”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胡瑗易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