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和对策
2015-03-19刘晓靖
刘晓靖
(安徽大学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39)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和对策
刘晓靖
(安徽大学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39)
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认知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应顺应微时代的特点,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微媒体平台育人阵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发挥网上网下的合力等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The arrival of the ″micro″ era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and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to better meet the demand of times,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hould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e Internet,construct micro media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work team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to combine all forces online and offline,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micro era;college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运营,“微”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等“微”系列借助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迅猛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人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时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高达24.6%,是规模最大的群体;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使用率达90.8%,微博用户规模达2.04亿,使用率达30.6%。
微信、QQ群、微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交际平台,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应用微媒体热情高涨。高校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1 微时代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3]。简而言之,“微时代”就是依托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以新媒体工具为平台,通过便携的终端设备和简洁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实现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的时代。微时代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实时性。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信息终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资讯、分享感受,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互动性。在“微时代”中,信息的传播早已摆脱了原有逐级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的是网状、几何裂变式的结构[4]。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关注的信息内容或者个体,加入分享话题的“圈”或者“群”,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换和评论,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交流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是事件进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3)平等性。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轻松注册账户,分享自己的观点,评论别人的意见,参与各种“微”活动,这些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也没有身份、地位、学历高低之分,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4)碎片化。快速的生活节奏、快餐式的文化、字符长短和语音时长的发布限制,使信息必须以最简洁、最有冲击力的形式呈现出来。
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存在如下弊端:第一,学生之间的信息差距将显著扩大。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将会影响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加剧信息传播方面的不平等。第二,小群体内的微型传播限制了交流的多元性。学生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在其中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在极端思潮有意无意渗透下,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的偏激。
因此,必须理性对待微时代,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高校必须顺应微时代的发展,发挥微时代平台优势,扬长避短,抓住学生的眼球,积极应对微时代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 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微时代中,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信息汇聚、传播,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资讯的丰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更多选择性。而微信、群空间、公众号、朋友圈等各种交流平台功能的日趋完善,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更加广泛。天都《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5]显示: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2 h;QQ是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多的媒介,占比高达88.3%;微信次之,占比达84.9%;微博居于第3,占比为60.7%。可见,QQ、微信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将呈几何状增长。
3)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更加迅捷。微时代中,教师只要进入学生的“圈”或者“群”,便能随时看到学生发布的状态、内容,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师生间的交流无论是“一对一”的沟通,还是“一对多”的回应,甚至“多对一”的疏导,都能够及时、准确地给予,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 挑战
1)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谈心谈话、讲座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是单向性的,老师是传播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微信、QQ等任何传播平台上随时获取想了解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将不可避免地转移到学生更感兴趣的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
2)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可控性带来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老师可以根据教育目的,有针对地选择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但是微时代中,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随意性,使人人都可以发声,学生对信息的接受、选择都具有了较大的自由,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因此,一旦不良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3)给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带来挑战。由于微时代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渠道的多元和发布的随意,信息良莠真伪难辨,给大学生带来认知的困扰和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具备筛选分析信息、掌握先进教育手段、使用时代语言的能力,如此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 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3.1 正面引导原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屏幕背后看、听,而应鼓励学生多发声,据此观察学生所想,了解学生所需,走到网络的前台,引导正面舆论。
3.2 平等尊重原则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渴望被平等对待,讨厌说教式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媒体平台的使用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性格特点,重视学生的需求,注意区分个体差异,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营造友好、民主的沟通氛围。
3.3 主动介入原则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提高自身网络知识水平和舆论鉴别能力,主动进入大学生的“朋友圈”,站在大学生的视角,参与大学生的讨论,设置话题、发布消息,以丰富、时尚的内容和接地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真实声音,传播正向能量。
4 对策
4.1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络舆论方向。网络信息的庞杂多样,给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带来观念的混乱、认识的误区。因此,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络舆论方向,具体措施有:一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博客等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对大学生日常的形势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影响青年学生;二是利用好微信、QQ等自身携带的功能,通过组织辩论、发起讨论、消息推送等形式,加强对网上各种思潮和模糊认识的引导,加大深层次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度,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三是通过微公益、微实践等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承担社会责任,辨明前进方向。
2)建立舆情快速干预反馈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6]。微时代,信息传播快捷,一个小事件往往可能引发一场大讨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和学生关心事件的发展方向,重视各种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快速干预反应机制,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力度和重点,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学生在微信或QQ上参与讨论,通过传播真实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通过提供翔实数据,解读鲜活事例,向大学生传递正面声音,粉碎网络谣言,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4.2 建设微媒体平台育人阵地
1)加强已有新媒体平台建设。当前,高校普遍顺应微时代的传播趋势建立了官方媒体平台,一方面要维护好官方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创新报道形式,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传播校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以微信、QQ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好这些平台的传播效应。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言简意赅的语言,积极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加强主流舆论引导,达到信息畅通、师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2)积极建设新的新媒体平台。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应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一方面由学校组织开发贴近学生实际,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APP应用软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建设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微平台与微课,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支持鼓励学生自主研发满足其实际需求的APP应用软件,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如设立创新项目,给予师资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学生设计融合社交、图书馆书籍查询、课程表查询、分数查询、外卖速叫、快递收发、车票代购、讲座信息查看等功能为一体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学生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4.3 打造微时代师生结合的工作队伍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微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开展育人工作,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资源和已有实践平台,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研讨、经验分享、实践锻炼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高等教育理论、能熟练应用微信、QQ等新媒体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时,探索建立贴合校情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以学生群组为基本单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微平台、微课等手段,开展创新课堂,探索建立“长期规划、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的微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构建微时代思想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教学相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
2)培养政治素养高的学生骨干。高校应利用大学生使用微信、QQ等新媒体的热情,积极发现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在微信等新媒体中较为活跃、乐于发表意见、拥有较多“粉丝”的学生骨干,充分发挥他们贴近学生、易被接受的优势,使其在微信等新媒体中发出主流声音,引导舆论走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益补充。
4.4 发挥网上网下的合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优势,但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现实不是对立割裂的,高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合力。如:当前很多高校正着力数字化校园建设,纷纷建立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高校可综合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等信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实际需求和关注焦点,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要求,网上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主题活动,网下提供更具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实现网上网下无缝衔接、全员全方位育人。再如,针对学生就业创业需求,可开辟微创业平台,通过网上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方案征集等栏目,进行创业教育,进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和培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锻炼和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
5 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和交流渠道,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高校要充分把握微时代的特点和趋势,积极探索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2015-09-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3]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28-30.
[4]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5]人民网.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2015-07-20)[2015-10-05].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78.
责任编辑:周泽民
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 Measures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Micro″ Era
LIU Xiaojing
(Office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
10.3969/j.issn.1671- 0436.2015.06.021
2015-11- 09
刘晓靖(1981— ),女,硕士,政工师。
G642
B
1671- 0436(2015)06- 009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