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与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探析

2015-03-19唐艳春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馆藏纸质学术期刊

唐艳春

大学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与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探析

唐艳春

随着期刊数字化的崛起、纸质期刊的减少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馆藏策略发生了巨大变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订购用户,其馆藏发展政策必然对中小型学术期刊的长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数字化期刊平台增加了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可检索率和引用量,纸质馆藏的减少对纸质订阅和出版发行又产生了巨大冲击。期刊工作者需深入思考,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办法,具体策略包括: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了解评价指标,筛选优秀稿源,规范论文参考与引用;加强选题研究,打造特色专栏;深入用户群,注重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培养;善用利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学术期刊;馆藏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学术评价

[作者]唐艳春,教育技术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订购用户,其期刊馆藏发展策略必然对学术期刊的长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高校汇集了学术期刊的主要用户群,如订购群、读者群和作者群,其馆藏结构、发展方向、订购政策等都对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小型学术期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大学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变迁与未来趋势,了解用户群的具体需求,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应对策略,以实现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

一、大学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变迁

(一)期刊数字化的崛起

大学图书馆文献收藏范围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子期刊迅速崛起至今,期刊数字化对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策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保护知识产权国内图书馆开始订购外文原版刊,传统的复印型外文报刊订购与发行模式不复存在。面对高昂的外文期刊价格,外文电子期刊以其种类多、价格低、检索与存储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进入国内市场,1998年起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CALIS组团引进外文资源。到2012年止,经DRAA统计,国内引进资源库已达129个,全文电子期刊数万种。中文期刊方面,重庆维普和清华同方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了维普科技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两个大型集成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加上后来的万方数字期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三家并立、知网独大的局面。但三家集成商普遍存在着质量雷同、全文数据不够完整和时滞较长等问题。

目前国内外期刊或杂志社基本实现了95%甚至100%的数字化出版,从组稿审稿到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均采用计算机完成。这股数字化潮流至今未见减慢的趋势,近十年来,不少期刊甚至放弃了纸质出版,如著名的基督教箴言报、美国新闻周刊,2013年10月15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改名并迎合数字化出版。在学术期刊领域,数字期刊的订购方式也经历了早期的P-first(纸本优先,附赠电子版使用权)到P+E(电子及纸本捆绑订购)到现在的E-ONLY(电子版单独订购)等订购方式的演变。当前国外部分数据库大力推进全网络期刊的出版与发行,传统期刊还保有一定的印刷版发行量,但对于新刊有些杂志社则仅发行电子版,如美国化学会、美国物理协会等出版的部分新刊。同时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出现了一批以开放获取为核心的OA期刊。根据DOAJ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已有开放获取期刊9924种,其中5620种可检索及获取全文。从成本和效率计,OA期刊较少出版纸质版,大部分以纯电子期刊模式出版发行。

(二)纸质期刊的减少

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在近十年的期刊馆藏发展中均大幅增加了数字化期刊的采购规模,与之相对应的是纸质期刊的大量减少。由于外文期刊持续上涨,据Library Journal对STM(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类期刊的统计显示,理学类期刊平均价格几乎都在2万元人民币以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只有减少订购期刊,如清华大学2009年纸质馆藏减至120余种,中山大学2008—2009年删订719种,华南理工大学也从2001年的1270种砍至目前的536种。近年来中文纸质刊也同样面临着减少的趋势,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图书馆的保有量较为持平。在纸版赠送刊方面,部分中小型学术期刊通常采用赠送的方式,图书馆对于校内出版物有意识地进行搜集赠送,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扩充刊源的效果。

纸质期刊的减少还带来了期刊馆藏面积的缩减和期刊业务部门的调整或撤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6年将原有的中外文两大期刊阅览室合并为一个阅览室,2009年撤并期刊部,成立新的业务部门,原有的期刊采编借阅一体工作进行了分散安置。2014年由于老馆修缮过刊全部打包封存,现刊搬迁至临时馆,运行一年来无论是占据空间还是使用人数都呈严重下降的趋势。

(三)用户使用习惯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图书馆采购重点的变化也反映在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的转变上。在纸质期刊的用户利用率方面,高校图书馆通常采用入室人次和期刊复印量作为纸质刊利用的主要指标,而近十年来期刊复印量这一指标日渐降低。同时电子期刊下载和点击浏览量却不断刷新。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用户数字阅读行为调查发现,67%的用户会选择各种类型的数字阅读,62%的用户习惯于直接在网上下载文献阅读。由于用户群体多为科技工作者,文献下载绝大部分是学术期刊的下载阅读。

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使用习惯的改变已经影响到各校对学术期刊订购策略的制定。如果说工科院校使用情况较为单一,综合型大学图书馆也不例外。中山大学图书馆冯彩芬通过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了馆藏发展对策,调查结果发现期刊和图书仍是用户利用的主要类型,用户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远高于纸本资源,但不同学科背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用户对图书专著纸质文献的需求高于自然科学研究者。在学术期刊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则有趋同化的趋势,尤其是青年学者都更倾向于获取电子期刊。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图书馆期刊馆藏这十余年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数字化,从大学图书馆开始,逐步过渡到中小型图书馆,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数字化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的巨大问题。对于中小型学术期刊来讲,如何让用户更多地检索到自己,如何有效地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引用率,在数字时代如何平衡纸质传统与新媒介的汹涌来袭,是摆在众多期刊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对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订购用户,其馆藏发展政策对中小型期刊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化期刊平台增加了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可检索率和引用量

在纸版时代由于图书馆的订购始终是有限的,即使是最大型图书馆,也不可能订全所有的期刊。核心期刊的产生初衷是为了让机构订户以最少的成本订购到学科专业内最优秀最核心的期刊,因此呈现在书架面前的只能是经过图书馆选择的期刊。在数字时代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政策向数字资源倾斜,用户的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由于数千种期刊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用户通过主题来检索筛选学术文献,中小型学术期刊相较于纸本时代有了更好的舞台被用户检索和识别。以中文期刊为例,维普现收录期刊12000余种,知网收录期刊9000余种,万方亦收录期刊数千种,不少期刊都加入了这几个集成平台,从而使得最大限度地能被更多的用户检索、阅读和引用。此外,数字化期刊平台还有效地为期刊工作者稿件预审阶段有效识别作者的一稿多投、论文抄袭剽窃行为提供了帮助。

(二)纸质馆藏的减少对纸质订阅和出版发行产生了冲击

目前图书馆纸版期刊订购量减少已对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产生冲击。对于中小型学术期刊而言,由于论文发表档次较低,高校学术评价不被承认,随着高校订购经费的缩减,使得原本就少的纸质订阅更加减少。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中外文期刊的减刊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学术期刊。部分这类期刊转而采用赠送的方式才能让用户看到。在赠送刊的处置上,图书馆又是以藏用为主的政策,即与高校学科发展、高水平建设等政策匹配才选择收藏编目。长此以往,使得大量的中小型学术期刊的纸质阅读与订购用户日渐减少。

三、中小型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道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学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变迁对中小型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已经并还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期刊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入思考,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应对策略,以实现中小型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

(一)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人类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传统媒体从生产、成型到发售等业务流程均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前国内中小型学术期刊已大部分建立起数字化采编审稿系统,部分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面对网络时代面对数字媒体的爆炸性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学术期刊可以与新媒体创新融合,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战略,建立信息加工服务系统,打造面向新媒体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如目前国内商业期刊的App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较少学术期刊会开发手机或平板应用。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却早已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如医学领域的《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等开通的App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大量的下载,而Elsevier等国外数据库商则为旗下期刊推出了移动应用服务。

(二)了解评价指标,筛选优秀稿源,规范论文参考与引用

中小型学术期刊往往编辑队伍人数较少而工作量大,对学术评价的相关模型和参数指数变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跟踪。当前普遍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的环境下,一些投稿者听到刊物不是“核心期刊”或CSCI、CSSCI源期刊,就立即撤稿,表示发表了也“无用”。面对大量的优秀稿件,一些学术期刊困惑于是否需要增加刊期还是增加页数,增加了之后又是否会对引用率产生影响。在此种现实情况下,除了文章质量是硬功以外,期刊编辑需要花些时间了解主要的评价指标,如可以根据H指数来了解和选择约稿作者;还应关注当前学术评价及文献计量的新动向,如Altmetrics在未来学术评价中的应用。同时,期刊编辑还应要求作者加强参考文献和注释的规范化著录,引导作者正确标注引证出处,才能吸引优质稿源,逐步减少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净化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还文献发表于本真。

(三)加强选题研究,打造特色专栏

目前学术期刊的种类数量繁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作者投稿趋向于核心、统计源或CSSCI索引期刊,导致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学术期刊往往陷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学术期刊有必要加强选题研究,打造特色专栏来吸引优质稿源和读者。以《青年探索》为例,自2010年起开设了“台港澳青年研究”“国外青年研究”两个专栏作为特色栏目,加上每期《特别策划》重大选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社会学”所涉期刊181种排名中,获得“转载量第10,转载率第7,综合指数第8名”的好成绩。为了进一步将国外专栏办好,还通过与国外期刊及研究学者合作,编译青年研究的高被引或热点文章,或撰稿介绍各国青年研究的发展现状等,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四)深入用户群,注重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培养

内容是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无论是学术期刊或是商业型期刊,这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用户关系的管理与营销比以往需要更多的关注。学术期刊长久以来多依赖于作者的投稿,质量参差不齐,专家组稿又经常出现权威作者拖拉的现象。有些期刊受主办单位影响,定位变迁过快,以广州市团委、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青年探索》杂志为例,其办刊思路和定位几经变迁,2010年定位为学术研究型杂志后主要还是在共青团系统内发行,高校纸质订户较少,而其潜在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集中在高校社科类院系。在此情况下,该刊与一些大学图书馆合作,免费赠送近两年期刊,投放于青年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如自习室、读书沙龙等,很快引起高校用户的注意。

(五)善用利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从图书馆长期阅读推广的效果来看,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除了主动搜索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机构推荐。学术期刊可以开通一些新型社交媒体的官方或个人账号,策划讨论话题,利用社交媒体来推广期刊内容。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作为最早进入新浪微博的国内综合型高校学报,于2011年建立官方微博账号,其开通目的即表明:“尝试用‘微编辑’创新平台整合期刊内容,借‘碎片化、浅阅读’拓展数字传播新通道。”主要刊载内容有文献导读、投稿指南、转载信息及通知等,粉丝通过文献导读可以跳转到期刊文献页面,并直接点击下载阅读,极大地方便了手机和平板用户的使用。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类期刊可以考虑大胆尝试,借助社交平台,结合自身风格与特色,打造严谨活泼的微编辑平台,将微博等新媒体纳入日常管理之中,使学术期刊的纸媒、网站、微博三者相得益彰。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成为文献发表大国,对学术评价的讨论之声也不绝于耳。鉴于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是在学位、职称、科研工作量化管理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核心还是中小型期刊,可谓生存无忧。但是也要注意到,一旦学术评价机制改革深化,中小型学术期刊很有可能重蹈被图书馆订购目录剔除的命运,而被读者和作者摒弃。因此期刊工作者必须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稿源和选题建设,深化用户关系管理,才能实现期刊的良性持续发展。[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项目(项目号:2014XZD13,2014GM13)及广东省图书馆学会(项目号:GDTK1230)资助]

[1]张艳云.中文电子期刊的雷同性、完整性、时效性分析——兼论图书馆中文电子期刊馆藏发展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1(3).

[2]冯彩芬.高校图书馆外文纸本期刊馆藏建设的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2(1).

[3]冯彩芬.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2).

[4]邓泽辉,唐艳春.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3(9).

[5]邓泽辉,唐艳春.移动终端电子期刊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7).

[6]郑辛甜,邵菊芳.基于平板电脑的国外医学类期刊应用新体验[J].中国出版,2012(11).

[7]张苏闽,鄢小燕,谢黎.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服务方案分析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

[8]梁念琼.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批判[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9]李春丽.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对重大选题的把握与探索[J].华章,2012(26).

[10]李春丽.从《青年探索》目录看青年研究类期刊的发展变迁及突破思路[J].中国出版,2011(8).

[1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微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12]陈春华.高校学报微博的调查与分析——来自新浪微博的数据统计[J].科技与出版,2013(8).

[13]张贺.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N].人民日报,2012-03-02.

猜你喜欢

馆藏纸质学术期刊
馆藏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