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宗教报道中媒体伦理的文化冲突与价值重构

2015-03-19邸敬存

关键词:言论伊斯兰漫画

白 贵,邸敬存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笔谈 多元文化价值视野中的媒体伦理重构

涉宗教报道中媒体伦理的文化冲突与价值重构

白 贵,邸敬存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传播全球化时代,某一地域媒体的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往往能迅速蔓延以至于演变为国际性冲突。当涉及宗教(尤其是世界性宗教)的敏感问题时,尤其如此。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多起此类重大事件。例如:2005年9月—2006年3月间的“丹麦漫画”事件①2005年9月30日丹麦《日德兰邮报》刊出了12幅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该漫画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强烈不满和抗议。1月10日,挪威一家报纸转载这些漫画;2月1日,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报纸也跟进转载这些漫画;《法兰西晚报》更在头版刊登新漫画讽刺四大宗教的神。西方媒体的不克制使事件迅速升级恶化,最终导致欧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世界穆斯林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和暴力冲突。冲突成为当时重大国际事件,一直持续到2006年3月才渐告平息,冲突中有多人死亡。;2012年9月的《穆斯林的无知》事件②《穆斯林的无知》是美籍埃及基督教徒纳库拉·巴塞利制作并导演的电影,该影片对穆罕默德进行了丑化。2012年7月,14分钟左右的预告片被上传至YouTube;9月,该预告片的阿拉伯文版上传YouTube,引来数以万计的复制和观看,这引爆了伊斯兰世界的抗议浪潮。2012年9月11日,伊斯兰国家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美国驻埃及和利比亚班加西的使领馆均遭到抗议者袭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等4名美国人遇袭身亡。冲突波及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包括史蒂文斯在内的至少 30 人死亡。;2015年1月的《查理周刊》事件③2015年1月7日,两名武装分子袭击法国《查理周刊》总部,12名人员遇袭身亡。袭击发生后,包括伊斯兰国家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对此表示强烈谴责,欧洲穆斯林团体也表达了对袭击的愤慨。1月11日,巴黎举行反恐大游行,法国总统奥朗德以及60余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当天,法国共有370多万人参加游行,为法国历史之最。1月14日,《查理周刊》出版新一期杂志,仍以穆罕默德漫画为封面。杂志当天销售70万份,最终发行500多万份。新一期杂志又引起了伊朗、埃及等伊斯兰国家的抗议。其中,尼日尔爆发大规模暴力游行,到1月19日,有45座基督教堂被烧,10人遇袭身亡。等。它们往往由西方媒体刊载伊斯兰教敏感内容引发,然后,迅速演变为多国范围的暴力冲突。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甚至有升级为不同文明对抗的趋向。

毫无疑义,任何暴恐行为均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然而如果深究则会发现,冲突的根由多源于西方与伊斯兰世界长期以来的矛盾累积,而媒体恰恰又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在传播全球化时代,此类事件在传播中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媒体伦理的文化差异?媒体又当如何思考“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对待“挑衅性言论”?如何对待“他者”“神圣”地带?这些已经成为当下媒体伦理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些探讨。

一、媒体伦理的文化冲突:自由还是亵渎①所谓亵渎,是一个宗教术语,是指亵渎神明,在英文中为 commit blasphemy against the gods 或者blasphemes against the Gods。“渎神罪”为blasphemy或blasphemies。最早在英文世界中指的是对基督教教义、耶稣、圣经的嘲弄和蔑视等行文。在本文,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对宗教人物、宗教教义、宗教器物、宗教习俗的故意扭曲和丑化。(此处释义部分内容参考了卢家银《佛教国家亵渎宗教言论的法律规制研究》一文)

媒体伦理是媒体所应秉持的道德价值取向,它是社会对媒体角色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传播领域的体现。在近年来的冲突中,西方社会和那些重视神圣性、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国家,尤其是伊斯兰世界,各自的媒体伦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价值冲突。

西方的立场,从他们的一系列反应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2006年“丹麦漫画事件”时,他们在优先维护“言论自由”上就表现出高度一致。2006年1月6日,丹麦地方检察官以言论自由必须得到保障为由,免于起诉《日德兰邮报》;2月16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声明:伊斯兰世界有权利和平抗议,但言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审查的。一些欧洲国家的报纸也正是以“言论自由”为名转载漫画的。当时,法国《法兰西晚报》还发表评论文章《是的,我们有权丑化上帝》。该报总编勒夫郎也说:“世俗社会中没有‘宗教教条’的地位,这也是我们重新发表这些漫画的初衷。”[1]

同样,《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法国社会虽然在是否继续刊登穆罕默德漫画上产生分歧,但均认为媒体有亵渎宗教的权利。法国资深媒体人、《国际邮报》亚洲部主任Agnès Gaudu虽然并不接受《查理周刊》的做法,但他还是认为“这是法国传统的一部分”[2]。法国的态度基本上代表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立场。在西方,“无论是英、美、法、德哪一个国家,在反对传统教权,反对迷信与宗教非理性的偏见和狭隘方面却有共性”[3]的。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亵渎宗教的言论的确是受到宪法或法律保护的。以美国为例,“一般而言,在报纸上刊登、在电台中播出或者在墙上和篱笆上书写此种恶言谩骂的人受到宪法保护”[4]。2012年,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风波。当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上解释说,美国尊重信仰自由,但不禁止亵渎他们最为神圣的信仰的言论②演讲原文为“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are Christian, and yet we do not ban blasphemy against our most sacred beliefs.”原文来源:President Obama Talks to the U.N. about Mideast Peace, Iran,http://abcnews.go.com/Politics/transcript-president-obama-delivers-remarks-united-nations-invokes/story?id=17319652.。

伊斯兰世界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在那里,宗教神圣是不容亵渎的。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和政治、社会、文化等相互交织,即使是所谓世俗国家,传统教法也有巨大的约束力。譬如,对先知穆罕默德的态度非常独特,既不允许侮辱诽谤,又不允许加以神化。不允许为其画像、造像,更禁止张贴和悬挂他的任何图像,即使是赞美性的。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则被认为是亵渎和挑衅。这是穆斯林信仰的一部分,也塑造着他们的情感世界与现实世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同时,“亵渎在绝大多数伊斯兰教国家等均为犯罪,直到今天仍然如此”[5]。比如,在巴基斯坦的《宪法》和《刑法》中均有相关规定。该国《刑法》第298条规定:“不论任何人,在他人能够听到或看到的范围内说出任何故意伤害他人宗教感情的话,或做出故意伤害他人宗教感情的动作,或放置故意伤害他人宗教感情的物品,都应处以一年以下监禁或罚款,或二刑并罚。”[5]土耳其、埃及等世俗穆斯林国家,也均有对亵渎行为的立法约束。

在佛教氛围浓厚一些的国度,也有关于亵渎宗教言论的法律规制。根据青年学者卢家银的研究,在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都用立法禁止侮辱宗教领袖、扭曲宗教教义和嘲弄宗教习俗;对于亵渎宗教的言论,一般会给予较轻的刑事制裁或行政制裁。这三个国家还对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提供同等保护。2006年5月,电影《达芬奇密码》事件中,应本国天主教会的请求,斯里兰卡禁止了该片在当地电影院上映和在当地电视频道播出。

禁止亵渎宗教是许多非西方以及重视宗教神圣性的国家或族群的伦理共识。只要“禁止”建立在充分尊重公民基本权利基础上,就应该承认这是为达成社会和谐所作出的必要限制,它在文明内部是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

就本文论题而言,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显然是在适用标准各异的媒体伦理。一些在西方被广泛定义为“言论自由”的媒体行为,在非西方以及重视神圣性、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国家中,不但不能得到认可,还被视为实实在在的亵渎与恶意挑衅。因此,有学者称“宗教领域的冲突与和谐、论战与对话,近乎一个无法梳理开来的死结”[3]。

二、“地方性伦理”反思:警惕傲慢与偏执

在一系列冲突中,确曾出现过一些穆斯林的过激甚至极端行为①本文作者的一贯立场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恐怖行为,这无助于事情的理性解决。但对其探讨超出本文的论述范围,故不赘述。,然而更不乏西方主流社会的傲慢与偏执。对广大穆斯林来讲,穆罕默德是这一群体的象征,对他的亵渎自然就是对群体的侮辱。冲突发生初期,穆斯林群体往往通过和平抗议和示威,合理表达要求得到理解与尊重的诉求。然而,由于偏执于“宗教亵渎自由”,伊斯兰世界的声音每每被西方社会和媒体有意无意的忽视、回避,甚至是误读、曲解。西方社会后续的一些不理智行为,成为激化矛盾的重要因素。

在“丹麦漫画”事件中,《日德兰邮报》主编于2006年1月31日公开道歉,冲突本将趋于缓和。第二天,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报纸却又转载肇事漫画。2月3日,《日德兰邮报》发表社论,再次道歉;2月8日,法国《查理周刊》又刊出肇事漫画。西方诸多媒体的这一系列以“言论自由”为名的行为,正是“宗教亵渎自由”理念的产物。冲突发生后,媒体本应倾听“他者”的声音,致力于事件平息,西方媒体却一味坚持己见,这才使冲突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这是不够理性的。

在1988-1989年的《撒旦诗篇》事件②1988年9月,英国作家拉什迪出版幻想小说《撒旦诗篇》。该书引起穆斯林的抗议,他们认为该书用象征手法影射了穆罕默德。该事件后来发展为一起影响深远的国际事件。中,“穆斯林虽然感到受了伤害,但最初并没有激烈举动,只是要求作者和出版商在书中添一插页,声明该书故事纯属虚构,所涉及的伊斯兰历史并非准确。但作者和出版商都没有认真对待此事,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一部书可以伤害一群人,可能导致一群人过激行为的发生”[6]。还有,在《查理周刊》事件中,2015年1月14日,《查理周刊》出版新一期杂志,仍以穆罕默德漫画为封面。正是这新一期杂志引起了伊朗、埃及等诸多伊斯兰国家民众的抗议,进而演变为新的暴力冲突。

在西方诸多国家,宗教大都已经相对世俗化。世俗化以后的宗教几乎完全退出了公共领域,退缩到纯粹的个人空间中去。所以,西方大都形成了自由亵渎宗教的现实并成为较为普遍接受的媒体伦理。当冲突发生时,他们往往对言论自由优先保障,他们认为这“给我们关于表达自由的定义增添了实质的确定性”[7]。

基于世俗主义、无神论哲学基础的西方新闻自由标准,在特定文明内部有较强的适用性,但作为一种“地方性伦理”,它的部分观念并不具有充分的跨文化的普适性,当它推展到非西方以及重视神圣性、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国家与族群中去时,尤其如此。因为,一旦跨越边界,“‘自由’或‘言论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实质性的历史条件和法律保护就会发生致命的位移”[8]。这时,倘若自视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并要求其他文明必须接受,就可能引发强烈冲突,其行为也就有意无意表现出文化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偏执。

在全球化时代,族群生存已经超越了地域性局限。在世界已经相互联系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时,跨文化传播中,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真诚地倾听“他者”的诉求,给“他者”应有的空间,往往比“理直气壮”地自说自话更为重要,也更有利于族群和谐。因此,西方政要及诸多媒体在《查理周刊》等事件中,每每以世界文明表率自居,却又轻率地伤害“他者”宗教情感的行为,是需要有所反思的。

三、媒体伦理的重构:尊重“他者”文明与禁止挑衅

以全球化视野来审视,不管是西方世界还是伊斯兰世界,两者的媒体伦理都是地域性的。当它们冲突时,让一种完全屈从于另一种是没有必然理由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只站在自身的立场上看问题,必然会缺少对“他者”文明的必要同情和理解,比如欧美人喜欢对包括父辈在内的人直呼其名,中国人中即使是身为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锋,也难以接受自己孩子如此效仿。所以用自己的合理性来破坏他人的合理性,就容易先入为主。以自身的标准去要求“他者”,就必然表现出傲慢、固执、狭隘与偏见等,就容易引发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团体的冲突。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族群关系的撕裂,往往难以轻易补救。长此以往,将可能造成更为重大的世界动荡。这正是社会有识之士所担忧的。

重构跨文化的媒体伦理,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重构的根本途径就是“对话”。这就需要各方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承认“他者”文明的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需要“参与共建的各方没有谁据有绝对的精神及道德的优越性,并且各方承诺放弃暴力的对抗和挑衅性的行为;之后通过协商、讨论、辩论来表达抗议或申明正当性”[3]。而处于强势一方的文明,更有责任首先检视自己的言行。

其实,在美国,早就有过对挑衅性言论的思考。在1942年的查普林斯基诉新罕布什尔州案中,弗兰克·墨菲大法官在最高法院判决意见里概括了“挑衅性言论原则”,他认为挑衅性言论不在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之内。原因就在于:“挑衅性言论——那些言论的发表会造成伤害或可能引发对和平的直接破坏。人们已经清楚的觉察到,此种言论不是任何思想探索的本质所在,作为通向真理的阶梯,它们仅具有微乎其微的价值,秩序与道德方面的社会利益显然要大于它们所能带来的所有好处。”[4]

这一原则可以化解西方与伊斯兰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具体措施,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建构,有时可以借助立法推行,有时可以通过媒体自律实现。在西方国家,媒体自律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在2006年的“丹麦漫画”事件中和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中,美国主流媒体表现出相当的谨慎和克制。《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马蒂·巴龙解释说,决定不刊登批评伊斯兰教的漫画是因为他的报纸‘不刊登任何挑逗性、有意识或者不必要地伤害宗教群体的内容’”[9]。“《纽约时报》透露说,如果存在‘伤害宗教敏感’的意图,‘通常’毫无可能刊登”[9]。澳大利亚的一些主流媒体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它们的做法,可以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限制挑衅性言论原则,同样可以指导其他不同文明体系之间言论自由边界的界定。言论自由不仅要尊重宗教信仰,也应该尊重世俗社会的禁忌。学人吴钩在《如果宋朝有〈查理周刊〉,悲剧会发生吗?》一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言论的禁忌,这些禁忌通常被排除在言论自由的边界之外”[10]。

最后,还需要明确一点。媒体伦理重构要约束挑衅性言论,不是言论自由向宗教与禁忌屈服,而是在全球化时代,为了人类的和平,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言论自由”重新建构,剔除其殖民主义与工业化时代的狭隘,赋予其适应时代的内涵,权衡利弊作出的必要抉择。学者许纪霖认为:“世俗对宗教可以有批评、有研究、有讨论,但不能用无聊的亵渎冒犯他者。”[11]

[1]张乔:西方社会新闻自由与宗教信仰的博弈[J]. 新闻世界,2014(6):319-321.

[2]黄翱.对话法国媒体人:《查理周刊》代表法国200年的反抗精神[EB/OL][2015-01-11].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3224.

[3]肖建飞.自由主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困境与危机[J].世界宗教研究,2010(1):7-8.

[4]彭伯.大众传媒法[M]. 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7.

[5]卢家银.巴基斯坦对亵渎宗教言论的法律规制[J].青年记者,2014-03(上).86-87

[6]陈敏华.文化误读与文化碰撞[J].国际观察,2009 (4):68-69.

[7]韦伯.《沙尔利周刊》继承法国反教权传统[N].参考消息,2015-01-12(12).

[8]张旭东.查理周刊警示录:暴力、言论自由和有意义的生活[EB/OL][2015-01-10].http://www.guancha.cn/ZhangXuDong/2015_01_10_305868.shtml.

[9]巴纳斯.为何美国没有《沙尔利周刊》?[N].参考消息,2015-01-12(12).

[10]吴钩. 如果宋朝有《查理周刊》,悲剧会发生吗?[EB/OL][2015-01-14].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4048.

[11]许纪霖.为什么我不是查理[EB/OL][2015-01-19].http://dajia.qq.com/blog/438735087025854.

G210

A

1005-6378(2015)05-0012-12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03

2015-08-10

白贵(1956—),男,呼和浩特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编者按: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使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传播全球化固然带来了信息自由流通的便利,也必然改写媒体伦理固有的尺度与标准。近些年来,因媒体伦理的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现实矛盾冲突不但频繁出现,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当传播涉及到宗教敏感问题时,尤其如此。调适、重构新的媒体伦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成为当代传媒人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同时,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传播是其中应有课题之一。构建新的媒体伦理,规避无谓的冲突与对抗,促进交流与合作,也是中国媒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推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媒体伦理重构的研究,本刊编辑部现编辑一组笔谈(三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分析数字化传播时代结构性伦理风险的放大,并对“文化价值多元与伦理道德标准单一”这一矛盾的解决进行思考;有的通过对冲突个案深入分析,主张跳出“地方性伦理”的局限,禁止“挑衅性言论”,以“对话”与多元的视角重构媒体伦理;有的则关注媒体伦理文化冲突的“蝴蝶效应”,并对中国主动加入国际传播媒体伦理新秩序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

本刊编辑部希冀这组笔谈的刊出能对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以及相关读者有所裨益,更希望由此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从而推动传播全球化时代媒体伦理重构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言论伊斯兰漫画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他们的言论
知识漫画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