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让教育扬起了希望的风帆—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2015-03-19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初级中学校 邢 宇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树立终生学习观,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还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现在,这种思想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了,学生动起来了,想说也能说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了。但是,与此同时,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我们不免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学生了,学生爱发表意见了,上课纪律不好管理了,考试一团糟了,教学进度完成不了了……放开固然是好事但收不回来怎么办?
面对学生们的种种表现,教师们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疑惑和迷茫:
一是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并不是真正参与了其中的讨论和交流,滥竽充数并不能让那些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有更大的进步;二是在上课时候,举手发言的同学太多,以至于老师在抽点的过程中有些为难,因为如果全部都发言,那么上课的时间就会很紧,但是如果不让他们全部发言,又会打击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还是没有完全做到“放手”,没有完全做到让每个人学生都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也很容易养成部分孩子的惰性。
在我们我校“双主三环问题导学”课改的新形势下,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偏颇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或冷落。如果教师稍加点拨、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甚至是偏颇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新性火苗,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不至于感觉无味、无趣吧!
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你只有和学生融在一起了,你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教师应“弹性”地设计教案,为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性,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李校长和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提出了“双主三环问题导学”的课改模式,(“双主体”:即以教师引导为主体、学生操作为主体;“三环节”: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教研组的积极探索、开展和运用,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效果也日趋明显。
三、教师要适时发挥自己的作用,方能做到水到渠成
虽然说现在都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很多课堂都是由分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带着展练,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层次有高有低,如果都搞“一刀切”,可能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够吃的现象,所以老师的作用就要适时体现,不能光站在一边看,适当时候还应启发、点拨、归纳和总结。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发展,方能做到水到渠成。
四、教师要多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方能有所成效
对比课改前后自己课堂教学的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多留一些思考的空间给自己,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大胆质疑、不断探究的精神。关注教学六认真的每一个环节,认真钻研教材,教材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形式,学情决定了教学的节奏,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任何一节课都不能公式化,模式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既不能把课堂的操纵权全交给学生,也不能偏离课改的本质。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成绩才是王道。什么形式都只能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做法往往会覆水难收。
总之,课改课也好,规范课也罢,要上好一堂课,一是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二是应注重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有用信息;三是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提问要明确,范围不能太大,难度不能太高,大问题可细化为小问题,小问题的衔接要紧密,过渡要自然。四是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读、写、练、能结合,注重训练的实效性、针对性。五是还要关注学生学情,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
的确,一堂好的语文课须依赖于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机智,更依赖于教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方见课改之真谛。
课改,让教育扬起了希望的风帆。要改,教育才有希望,中国才有方向。我们要追求的是真正的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沱江之畔,课改之花,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课改之花能越开越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