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2015-03-19朱江戎林海
朱江,戎林海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往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广泛需要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致力于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并结合现有条件和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制定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连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进行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外语教学中尝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连外国语学院最先尝试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1980年即开设了日语翻译导游专业;198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国际贸易、国际新闻等新专业,开始正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化,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12月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1]这是在国家颁布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段文字明确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定义。《大纲》中对课程的描述是:英语专业课程由3个模块构成,分别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课指的是学校可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开设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2]。这里所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就体现了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是指拥有一定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工作,并结合社会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一门(或一门以上)其他专业或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在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智力潜能、复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突出[3]。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意识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一词。ESP以职业为定向,其目的是突出外语的实用性以及带来的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美国培养的外语人才能够适应世界政治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大学采用创新型的教学大纲,明确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模式。英国外语人才培养更强调其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深入扩展,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离不开外语。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院校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类型院校中的外语专业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应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扬长避短,采用不同模式,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不盲目追随攀比,确保培养质量[4]。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常州工学院坚持面向社会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不断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并结合现有条件和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外国语学院制定了如下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教学为主体,保持省内同类院校领先,以语言学为依托,以翻译和外贸为特色,立足常州,放眼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外事、外经、外贸、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外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
许多外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如汪家树等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重能力培养、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做到了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依据中国多年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达成的共识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单一型向应用型和复合型转化。”孙玉华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5]
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实用技术的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以满足地方人才发展的要求。但现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要求。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看,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思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凝练了“基础实、专业通、技能多、素质好、适应快”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思路。“基础实”是注重外语语言基础,这里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专业通”是强化专业的本体特征建设和专业方向建设,学生必须全面了解与掌握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多”是毕业生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实用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外贸实务技能等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必要技能。“专业通”“技能多”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特色,要创出特色就必须在这两个环节上加大力度。“素质好”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良好,融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一体。“适应快”是指毕业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技能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某一岗位的职责需要。“素质好”“适应快”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努力,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创出了特色。
1.确立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引领下,学院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优化,确立了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二种知识(外语+外贸或翻译或科技方向)融合,三个渠道(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五个研究(研究专业、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研究学生)。
2.将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思路落实到专业建设中
形成明晰的专业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思路只是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思路与发展方向。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思路落实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重点并落到实处。
(1)厘清五个关系。一要厘清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办的专业必须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一致。二要厘清专业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专业的需求。三是厘清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是厘清不同课程和所用教材、教学方法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要选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配备有一定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教学。五是厘清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现状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抓住五个重点。一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优化。二抓课程教学大纲,充分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手段与目标。三抓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四抓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开拓眼界,不断将最新的知识扩充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五抓教研活动,要利用教研活动让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3)注重五个结合。就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3.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更新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其他学科任选课、集中性实践环节、素质培养环节等七大板块。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其课程之间的衔接。如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外贸类课程的学时,调整各类外贸课程开设的时间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如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坚持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大“老带青”的力度;(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3)充分利用校外和国外的智力资源;(4)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5)积极承办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和2011年10月分别成功举办了江苏省翻译协会年会和第二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举办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常州论坛;(6)发挥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科研引领作用;(7)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既重视理论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常州市外经贸洽谈会、人口与家庭发展工作创新国际研讨会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赛事,成绩骄人。两名2009级学生申报的《日本动漫传播对大学生日语学习影响的实证调查分析》先后获得江苏省和国家创新创业训练立项。校内有外贸实习平台、语音实验室和有多台网络语言自主学习系统的多媒体教室。校外在常州市天宁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常州东芝变压器有限公司、常州对外贸易集团公司等建立了5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了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6.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先后与常州市商务局、常州市外商投资协会、阿里巴巴常州分公司、常州跨境电商协会、常州久贤商贸有限公司、常州豪凌车辆部件有限公司等进行了沟通、联系和合作,开展参观和教学实习等多项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常州工学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效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基础实,专业通,技能多,素质好,适应快,历年来就业率100%,在社会上声誉良好。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现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人才。原常州市外经贸局局长、现中共常州市天宁区党委书记汪永健曾说: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撑起了常州三外(“外经”“外贸”“外事”)大半个天(超过70%以上都是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常州日报》曾刊发专文报道和介绍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高度评价毕业生。原常州市副市长李林生充分肯定了英语专业的办学成就。用人单位认为常州工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普遍整体素质较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思想积极向上、政治觉悟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合作意识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工作之中,能够很快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和一些名牌大学学生相比,常州工学院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更安心工作,并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情商较高。常州市联化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高度评价了英语专业毕业生,认为他们上手快、适应性强。原常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程沫芝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进行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调研时说外语专业毕业生有特色,在人才市场上很抢手,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事实证明,外国语学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有鲜明的特色,得到了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充分肯定,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结语
近年来,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外语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特色方面,还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拓展。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S].北京:教育部高教司,199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任新红,张长玲.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128-131.
[4] 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1.
[5]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