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媒介歧视

2015-03-19朱美娜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阶层农民工

朱美娜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现今的社会已然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大众的信息共享,大众传播媒介似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民共同参与、平等沟通的信息平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家媒体都会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自己的目标受众,而绝大多数的媒体都将他们的目标受众确定为消费能力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另一些人群遭到漠视和忽略,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发生了倾斜。这实质上就是媒介歧视。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播媒介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社会底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的现象[1]172。

一、媒介歧视的表现方式

媒介歧视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性别歧视、职业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等。但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强势阶层和社会主流人群拥有大多数的媒介资源,大众传播媒介也更加注重维护他们的话语权。

强势阶层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比如国家或社会管理的高层,他们掌握着国家的信息资源,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信息传播活动。同时,强势阶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通过积极地使用媒介,掌握话语权。

社会主流人群主要是指除城市贫民之外的城市市民阶层和白领、中产阶级等,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影响者。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关心社会公共事务,也能够通过媒介获得较多的信息参与社会事务,社会参与度高。社会主流人群因为其庞大的消费能力和影响力自然而然的成为媒介的宠儿。

很明显,中国当下的大多数媒体都以强势阶层和社会主流人群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报纸、杂志更加小资化、年轻化;电视节目更倾向于“有钱人”,处处充满着消费的物欲;新媒体在设备的入口处就设置了多种障碍。

2002年,“弱势群体”首次出现在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而使这部分人群得到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是针对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而言的,是对社会上一些权利相对较弱,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的概称,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农民等。他们由于各方面力量较弱,获得社会财富就较难、较少。

在中国的弱势群体中,人数非常庞大的是农民和农民工。以农民受众为例,有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报刊(9000余种)中有关农业期刊(187种)所占比例还不足0.02%;在现有的电视节目中与农民相关的栏目也仅仅只占到1%。[2]155-156就连中央电视台,农业也是和军事混合于同一个频道中。在地方上,虽然也有少量以农民为目标观众的专业电视频道,但其节目中仍安排了大量的娱乐节目、电影等,专业的农业信息极少。我国弱势群体被漠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媒介歧视还表现在对被歧视者的形象展示上

媒介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不管是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偏见,常常带有同情、怜悯、歧视的色彩。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弱势群体要么是愚昧无知的小人物,要么就是在灾难的环境中等着大家怜悯的境遇悲惨的不幸人。媒介总是给他们贴上野蛮、无知、不文明、不礼貌的标签,甚至在报道时对他们的称呼都具有歧视的意味,如“闲杂人员”、“农民工”、“无业游民”。

以“农民工”为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歧视性,是社会身份“农民”与职业“工人”相结合而形成的概念。据南京市的一份分类控制的明细表记载,可以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大都是一些建筑、安装、工地、矿井、搬运、环卫等。[3]109-124可见,农民工所能从事的工种,工作环境差,待遇低,都是城市居民不屑从事的工作。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源。然而大众媒介在对农民工的信息传播进行选择时都更倾向于肮脏、愚昧、无知、不文明的信息。大众媒介为全社会制造出了一个不真实的、扭曲的农民工形象。

大众媒介在对弱势群体的形象展示上还明显存在概念化、污名化的现象。媒介总是将个体的负面特征覆盖到整个群体,给他们贴上概念化的标签。如“女大学生”。近些年,随着大量的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女大学生的形象被蒙上了自甘堕落,容易被诱惑,为了满足物欲甚至做出出卖自身的极端行为的阴影。在网络上,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的信息多达100000000条,仅以搜索网站第一页为例,其中10条信息中,只有1条中性信息,是关于“女大学生”的解释性词条,其余8条都是负面报道,标题中充斥着“包养”、“性虐”、“强奸”、“死亡”等词汇,还有1条信息是关于“女大学生”的图片,也含有大量的暴露性照片。

这些概念化的刻板印象不断的放大弱势群体的负面形象,最终便会导致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偏见。而弱势群体因为力量薄弱,不能为自己正名,更不用说通过媒介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利益。可以说,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下,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被任意的剥夺和践踏,他们只能作为报道的对象却很难成为叙述的主体,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话语权。即使有时候他们有微弱的声音被表达出来,那也是经过加工与修饰过的。媒介歧视使的他们成为社会的“失语者”。

二、媒介歧视产生的原因

首先,造成媒介歧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众媒介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广告收入是媒介的生命之源。伴随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传播也逐渐向“小众”传播过度。媒介开始针对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做特定的内容,以此来保证获得最大程度的广告收入。由此看来,准确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是媒介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根据市场遵循的第一原则——逐利原则,毫无例外的大多数媒介都选择消费能力强的,广告主青睐的强势阶层和社会主流群体作为目标消费者,那些消费实力不强的弱势群体自然就被媒介边缘化。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大众媒介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和歧视,使得占社会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仅得到极少的信息资源和关注,形成媒介歧视。

其次,媒介工作人员与弱势群体所处的阶层差异,也是造成媒介歧视的原因。大众媒介的工作人员大多数属于强势阶层和社会主流人群,他们往往都受过较好的教育,有着比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有着比较好的收入。媒介从业人员自身的优势,再加上媒体强大的权威性,使得他们是从一定的高度俯瞰社会弱势群体,会不自觉的就形成一种歧视。

最后,信息成本也是形成媒介歧视的原因之一。不难发现,不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电台、电视台、网站,其大本营都设在城市。城市的人口密集,交流频繁,信息需求量大,也有使信息快速传播的流通渠道,媒介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对较低。从历史上看,大众传播媒介无不是在城市中产生的。而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因为相对落后、封闭、人口密度较小,交流不畅,人们的表达愿望不强,不能产生大量的信息,再加上交通不方便,缺乏专业的传播人才与技术,所以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很少有媒体会选择扎根农村地区。这也形成了我国的传播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三、媒介歧视的危害

首先,媒介歧视的长期存在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它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使社会各个阶层不能平等的享用信息资源,加剧社会的分裂。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提出“知沟理论”。该理论指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大[4]230。

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强势阶层和社会主流人群则可以利用大量的资源获得可用的信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而弱势群体由于在硬件设施、文化素质、传播技能等方面都与其他阶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媒介歧视使得弱势群体更加难以获得与其他阶层相等的信息和知识,从而造成他们的信息与知识贫困。信息社会中,信息贫困又是造成弱势群体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弱势群体久久挣扎在双重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信息鸿沟和经济鸿沟不断的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不断加深。

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地对现代时尚奢华的生活方式进行宣扬,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刺激,使他们更加的认识到贫富差距,加重他们的内心自卑感,甚至可能会激发他们的仇富心理。媒介歧视对弱势群体形象上的偏见,使社会不能对其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弱势群体因为自我传播的能力差,自我表达的机会少,始终难以摆脱公众经由媒介描绘形成的刻板印象,无法准确的诉说自身的利益。所以媒介歧视只能增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媒介歧视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大量的媒介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恶化,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甚至选择煽情的猎奇的手段,媒介环境乌烟瘴气。从长远来看,这本身就不是媒介发展的长久之计。媒介将来也必将选择其他的出路,比如拥有极大的人口基数的弱势群体,才能够在恶性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媒介歧视并不是中国的特殊现象,可以说全球多个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媒介歧视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它的危害很大,要想消除媒介歧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将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众媒介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平台,真正发挥大众媒介社会公器、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金妹,李蓉.媒介传播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其成因[J].今传媒,2012,(2):155-156.

[3]张诗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9-12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阶层农民工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