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2015-03-19崔校平史成周

关键词:中华文化英语课程大学

崔校平,史成周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我国高校开设的反映中华文化的英文课程远远滞后于时代要求。从网上对中国112所“211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极少(15%)的大学开设反映中华文化的课程,即使开设也通常只是一两门,而且是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仅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绝大部分(85%)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现在高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英语课程一般内容不全面、非常笼统。内容涉及中华文化的大学英语教材更是凤毛麟角。

鉴于此,我们认为大学应该构建基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切实解决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1]问题。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需求的研究方法。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需求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前者指社会需求,后者指学习者的需求[2]。需求分为教育者设立的觉察需求和涉及学习者本人愿望的意识需求[3]。需求分析一般分为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微观需求和涉及国家、社会机构的需求[4]。需求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课程须与学习者现实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一部分,须在编写教学大纲之前进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需求分析[5]。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处于转型期[6],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要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要“走在社会前面”“把个人的需要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求”[5]。

二、构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求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上的崛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逐渐升温,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基础[7]。据新华网2013年3月1日报道,报名采访两会的外国记者来自五大洲,近1 000名。据2012年10月20日的北欧时报报道,丹麦的议员说,“其实,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据汉语培训专家预测,到2015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2.5亿。对外国留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来中国旅游,有的是希望从事双边贸易,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少人则是为了了解中华文化,而其中“和为贵”和“和谐”的思想一直为他们所崇拜。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8]。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活动”[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对外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提出,精品视频公开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14]。《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2)提出,“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15]。《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提出,“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加强航海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航海文化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航海文化”[16]。《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的更高要求规定,翻译能力是“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17]。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其中,主要的选修课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概论》[18]。

我们对某985高校100名一年级下学期的大学生进行了中华文化词语翻译能力调查,翻译涉及宗教、民俗、礼节、历法、名胜、中医、哲学、艺术等反映中华文化方面的词汇,譬如,旗袍、春节、对联、中医、针灸、长城、兵马俑、儒家、道家、孔子、京剧等语言表达。结果发现,高达90%的学生仅仅能基本正确翻译10%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只是涉及常见地名、人名或者常见的词汇。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表示人名、地名或著作名等专有名词在英语中已经有固定的翻译,但因不知就用拼音来代替。譬如,把孔子翻译成Kong Zi。其二,因为很多词汇是非常用词汇、甚至属于偏僻词汇,学生根本不知道相应的英语表达,如针灸。其三,虽然有些专有名词可用拼音来翻译,但由于不了解其基本翻译规则而出错,譬如,把北京(Beijing)翻译成Bei Jing不是个别现象。由此看来,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的语言能力需要大大提高,大力开设中华文化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三、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学者,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也不例外。

学者掌握更多文化因素、权威性高、影响力大、拥有深度信息源,在文化传播中可以发挥更广泛、更有效的作用,可以通过出版外文专著、从事国际教育与培训、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出访等途径发挥对外文化传播作用[19]。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作贡献的学者俯拾皆是。譬如,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先生于1915年出版了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书,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尊严,改变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改变了晚清以来中国被严重扭曲的形象。

除了学者具有的共性外,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自身还有许多别的优势:一、通晓英语。“语言从来就是政治、文化斗争的有效工具,获取民族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保持和发展国家——民族共同文化的重要内容”[20]。大学英语教师可充分发挥英语作为媒介、工具的作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起到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二、知己知彼。大学英语教师不但要熟知本民族文化,而且也要熟知西方文化,这样就可以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对本族文化进行反思,能更准确地判断哪些文化(譬如儒家思想)能代表中华文化,哪些民族文化能更强势地走出去、赢得世界认同。知己知彼是实现对外传播民族文化诉求的必要前提。

四、构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在十八大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构建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承载重要文化成分的课程,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功能,有意识地开设系列有关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英语课程或融中华文化元素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根据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需求分析,新的课程体系应加强以本土文化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包括内含中华文化元素内容的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类、中西文化比较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当然,中华文化元素不能仅局限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应涉及到“自然、传统、文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观念、教育、饮食、科技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的成果等。

总之,把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入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成以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综合英语课程为基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互为支撑、中华文化元素贯穿始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大学英语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同时成为拓宽知识、了解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1]从丛.博士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48-50.

[2] RICHARDS J.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J].RELC Journal,1984(1):1-29.

[3]BERWICK 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C]//In R.K.Johnson.(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48-62.

[4]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5]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47-50.

[6]曾玲.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36-38.

[7]高宏存.文化输出: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姿态和应变策略[C]//梁冬梅,韩剑英.跨文化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7-215.

[8]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2007.

[9]中共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1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1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Z].2012.

[13]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1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1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2012.

[16]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17]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18]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2000.

[19]李美玲.学者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C]//载陈文力,陶秀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31-139.

[20]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6.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英语课程大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