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
2015-03-19胡云
胡 云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电影剧本中心,北京 100866)
2014年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影片达到36部,占总票房296.39亿元的54.51%,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已逐渐摆脱依赖进口片而日趋呈现国产电影的主体地位。2014年被业界喻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或以资本并购,或以平台资源战略合作,又或以融资的形式,纷纷进入传统的电影产业,导致产业跨界并购重组提速,从而掀起了这一行业产业格局的骤变。影片《小时代3》《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及《智取威虎山》等以互联网电影产品群出现,通过线上热度到线下票房的成功转换,成为“网生代”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注释。
从主流观众来看,具有较轻年龄与较高学历的高校学生与白领高知,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代表,其观影的审美品调与娱乐经验代表了中国电影文化消费的主流意见;而三、四线城市的“城镇青年”则正成为电影市场的生力军,通过大数据挖掘对他们观影偏好与需求显性化的精准数据,将成为电影创作的市场导向;高技术格式电影的生产制作将持续升温。显然,电影已成为当下国民文化消费的“新常态”,而“网生代”观众则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观影群体。
一、2014年国产电影创作整体特征
基于对相关数据分析,2014年中国国产电影创作整体特征呈现出:现实都市题材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历史题材所占市场份额适中,农村、民族、儿童题材在商业电影中严重匮乏;原创剧本较少,改编与电影续集(系列)较多,来自网络热门IP改编炙手可热;商业片类型化探索日趋成熟,“文艺片”自觉地向商业类型元素靠拢;编导合一与联合编剧占据电影创作的主导方式,作家编剧较少,资深编剧不敌新生代编剧的市场号召力,跨界编导粉丝经济溢出效应明显,港台编导创作活跃,外籍编导零星点缀;票房主力类型电影仍集中在爱情、喜剧与动作这三种类型上,悬疑、惊悚、警匪、犯罪等多元化类型小成本电影创作空间拓展正进一步提升,灾难、科幻及战争等“重”类型电影创作仍显乏力;新生代编导以中小成本影片博取巨大市场份额,主流商业影片的资深编导创作市场优势不明显,大片市场份额被挤兑;“主旋律”电影创作市场意识加强,多元化的类型化探索明显,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所超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在商业表现上仍需进一步寻找突破的空间;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电影仍然稀缺。
二、典型现象与文化热点
(一)“网生代”助推“轻电影”、“粉丝电影”市场优势及热门IP改编潮,“现象电影”频频引发话题
“网生代”电影是电影产业“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即强调观众和市场的重要性,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轻电影”“粉丝电影”、热门IP改编的电影都是“网生代”出现的电影生产创作中的典型现象。这些电影的策划、创作、制作、宣发、行销等各个环节无不依仗于互联网这一多效平台资源,O2O共同发力。乐视的张昭谈到,如果说2013年由畅销青春小说改编的《小时代1》和《小时代2》是粉丝经济+O2O商业模式的融合,那么2014年的《小时代3》则是互联网IP+粉丝经济+影院社交+O2O营销的成功案例;而由首部微电影改编成大电影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则是全网视频营销+O2O的生活化营销;由电视动画片改编的、创造国内动画片票房记录的《熊出没之夺宝奇兵》,更是互联网数据化+O2O影院社交的成功尝试。这三部电影成为了“网生代”电影生产创作探索与市场实践的成功典范。加之互联网企业与电影企业并购大潮的到来,“网生代”电影时代将彻底颠覆传统电影产业原有的格局及电影的叙事美学、艺术表达与审美经验。
2014年 “轻电影”市场号召力仍然强劲,集中发力,占到36部票房过亿国产影片近半壁江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些以爱情、友情、亲情与青春怀旧、追求梦想与成功为“轻”主题电影,是生产快乐与欲望,抽离现实生活之重的电影,正迎合了互联网时代所造就的具有庞大基数的“草根”“平民”“屌丝”对“小时代”娱乐消费与文化商品消费的“轻”口味喜好。其叙事简约,呈碎片化,主创呈年轻化、跨界化,消费呈“快餐化”。
同样,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等大众传媒所生产的媒介文化所滋生的粉丝经济,着力建构基于一定认同的不同类型的虚拟社群,即“想象的共同体”,也即创造有别于个体消费的集群消费。英国学者克里斯·罗杰克认为,粉丝经济满足了人们在信仰之外追求偶像的欲望,信仰的缺失使明星偶像或名人和奇观填补了无所寄托的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统治”[1]。换而言之,可以将粉丝经济理解为明星形象资本的累积消费娱乐最大化。集超强人气的“粉丝电影”已经无关乎内容品质与艺术质感,更多地在于目标观众巨大的话题创造力与非看不可的产业与文化意义。“粉丝电影”颠覆了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及电影生产创作的“导演中心制”,取而代之的是跨界偶像作为主创的核心。《小时代》《分手大师》《后会无期》等这些电影也自然成为当年的 “现象电影”而引发诸多被热议的话题;反之,话题创造“粉丝电影”的票房神话。
“粉丝电影”多数由热门IP改编而成。“粉丝电影”、热门IP改编电影形成巨大的互文本媒介效应,物化的媒介融入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被业界定义为首部互联网电影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借助于对观看微电影《老男孩》的观众行为作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后所实施的电影制作方法,将大数据搜集到的微电影中的高频率词“音乐”“梦想”“青春”作为大电影主题进行剧本开发。“粉丝电影”、热门IP改编电影更注重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平台,与线下影院形成双效合力的“网络院线”及付费电视频道。“网生代”电影已经开始搅乱传统电影的商业模式与观影习惯。包括新近出现的综艺大电影在内的快餐式“轻电影”、粉丝电影、热门IP改编电影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当下青年追求简单化、浅俗化、平面化、快餐化,抑或消解意义、物欲膨胀、崇尚娱乐消费的社会文化心理。
(二)新生代跨界编导市场号召力渐显,多数作品有票房而缺口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作品较少
从2014年院线上映的308部国产电影来看,整体创作水平差强人意,有数量而缺质量,难寻亮眼之作,可以称得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电影屈指可数,只有陈可辛的《亲爱的》、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及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三部电影叫好又叫座。
从2014年中国国产票房过亿的电影来看,多数资深编导的作品既缺票房又缺口碑,如姜文的《一步之遥》、吴宇森的《太平轮》(上);从新生代与跨界编导的作品来看,尽管获得了高票房,却口碑尽失,频频引发热议话题,如邓超的《分手大师》、郭敬明的《小时代3》;从票房与口碑的两极分化来看,宁浩的《心花路放》首当其冲地成为“现象电影”,引发诸多话题。这一现象搅动了电影业固有的生产创作格局,使业界人士开始质疑电影生产创作中到底是以“内容为王”,还是以“渠道为王”?
2014年是新生代与跨界编导创作活跃的一年,市场优势渐显,但作品屡遭质疑。以80后、90后为目标观众群的市场新宠“轻电影”“粉丝电影”的编导主要是70后、80后新生代电影创作人。他们凭借对电影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能力和与年轻观众的沟通能力而取胜市场。其中,“粉丝电影”几乎都是跨界编剧所创作,多数是编导合一,如韩寒、郭敬明、邓超、陈思成、肖央等。这些新生代编导在获取高票房的同时,其电影主题、内容及艺术品质、制作水准等方面多遭致口碑的质疑。这些新生代/跨界编导的创作被普遍认为主题肤浅,叙事能力薄弱,艺术表现功力欠缺,制作水准差强人意。这也使国产电影生产创作面临一个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与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数学这门科学的重要特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摒弃单一保守的教学形式,积极钻探探索,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三)资深编导大片创作乏力,不敌中等成本电影市场号召力,颓势尽显
由资深编导创作的商业大片在市场上整体表现颓势明显,多数大片难以回收成本。如吴宇森的《太平轮》(上)、姜文的《一步之遥》等大片在市场上的整体表现来看,其市场被中小成本影片挤兑,呈现疲软状态。国产大片创作观念缺乏创新,类型单一、内容单薄、讲故事的手法陈旧,离观众现实生活太远,大片的审美疲劳使其逐渐被市场冷淡。相反,制片在5 000万左右,接地气、触及当下热门话题的“轻电影”成为这三年来电影市场的新宠。
从票房过亿的这36部影片来看,在票房Top10中,《心花路放》《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等6部制作成本低于5 000万的中等成本影片获得了高达42.56亿元的票房。这些以现实都市情感为题材的电影,其共同的特点体现在主题“轻”,以青春、爱情、友谊、梦想、成功、怀旧为主要元素的轻喜剧类型为主,往往能准确击中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捕捉到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抽离现实压力,以生产快乐、梦想来为其压抑情绪的发泄提供无害渠道,满足情感需求,因而受到主流观影人群90后、80后及70后的热捧。
(四)3D商业电影制作热持续升温,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有机整合尚欠火候
好莱坞一直是电影技术的开拓者、创新者与引领者。这与美国文化作为唯一的技术垄断文化有关。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认为,自上世纪20年代美国从技术统治进入技术垄断以来,美国一切形式的文化都臣服于技术与技艺的统治,即“文化向技术的投降”[2]。这也是美国崇尚工具理性之国族性使然。好莱坞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是对既有技术的一次超越,每一次的超越无不是将技术美学日臻演绎到叹为观止的极致制作。
近五年来,好莱坞3D商业大片在北美市场日显颓势。市场的浮躁已经使好莱坞拍摄3D影片在技术品质上征服观众的初衷,被资本逐利驱使得多快好省,将2D转为3D成为主流。与美国正好相反的是,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的3D大片肥沃的土壤。2012年签署的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将每年分账进口影片从原来的20部增加到34部,但这新增的14部电影必须是数字3D或IMAX高技术格式的电影,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国内观众对3D商业电影的“偏食”。从2010-2014年国产3D电影来看,5年间共生产了66部,从2010年的3部到2014年的30部,5年间增加了27部,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票房过亿的3D电影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智取威虎山》《一步之遥》等13部,总票房为44.89亿元,占2014年国产总票房的15.2%,7成以上的3D影片无法收回成本。从整体制作水准来看,离好莱坞的3D大片的技术水准还有一段距离。除了在3D技术的使用上略显生硬外,多数国产3D影片还存在技术与电影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有机融合的问题。
2014年为数不多的、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徐克编导的“红色武侠”《智取威虎山3D》。这部电影改编于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是将技术美学、叙事美学与艺术风格结合得较为完美的一部作品。3D拍摄营造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将徐克的“暴力美学”渲染到极致,大量使用升格、抽格等特效拍摄,来弱化暴力镜头的血腥感,强化枪战镜头的形式感,形成强烈的漫画风格。3D拍摄所呈现的空间感与速度感,较好地为解放军卧底杨子荣协助部队成功剿匪这一简单的二元对立故事服务。除此之外的其他3D商业影片乏善可陈。3D技术拍摄更擅长在“科幻”“动作-冒险”“魔幻”“战争”“灾难”等“重类型”电影中彰显技术美学的艺术质感。
(五)“主旋律”电影积极尝试商业类型化创作,以群众路线为创作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唱响中国梦的影片集中发力
从2014年公映的24部重点题材影片来看,这些“主旋律”影片无不围绕“中国梦”、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饱含家国情怀来进行创作。其中,《警察日记》《黄克功案件》《一号目标》《破局》《近距离击杀》等这些影片的编导都有意识地突破传统 “主旋律”的创作拍摄手法,大胆而自觉地借鉴商业电影类型元素,是对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融合的探索创新之作。
《兰辉》《天上的菊美》《真爱》《卒迹》《大地赤子—史来贺》,都是以人物原型与英模事迹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暑期档上映的《兰辉》《天上的菊美》,受到了包场观众的热捧,兰辉和菊美多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两位基层共产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
除了以上以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创作导向,以英模事迹或人物原型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外,2014年的“主旋律”电影还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类型多元化创作的有益探索。如影片《天河》,是一部立意高远、扎根时代、贴近民生、接地气地讲述“中国好故事电影”;影片《推拿》的艺术风格形式较好地为人物情绪和故事服务,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好评;反映“富二代”怀揣梦想、下乡创业的青春/农村题材电影《80后的独立宣言》,是一部为“富二代”正名的青春励志电影;表现社会温情,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电影《有一天》,由9个温暖励志的分段故事组成,讲述9个弱势儿童在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追梦、圆梦的故事。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2014年新增票房78.7亿元中,国产影片票房的贡献率仅为43%,进口片占到近57%,可见,国产片市场将趋于饱和。2012年签署的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将在2017年到期,届时好莱坞必将策略性地加大对中国市场进攻的力度与强度,国产电影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愈来愈大,要避免沦为好莱坞世界电影市场的增长引擎。
从近三年来的电影市场结构来看,商业大片没有起到应有的产业拉动效应与发挥对外传播功能的文化担当,反而是中小成本商业影片具有相当强势的市场号召力,以小博大成为“新常态”,而“主旋律”或艺术电影还缺少一定数量的、稳定的观影群体,这样的格局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健康长足的发展。好莱坞借助全球传播的高技术格式大片的口碑资源,围绕其IP跨界开发多元化复合型衍生品,加之后续窗口长线放映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成为其电影业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反之,我国的电影产业还处在主要依靠单一的票房收入阶段。
中国电影市场现阶段还未形成由制作精良、内容品质俱佳的商业大片支撑电影市场,类型多元化的中小成本电影活跃市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彰显人文思想的高品质主旋律/艺术电影丰富电影市场的橄榄型格局。正如美国既有作为电影产业支柱的、面向全球传播的A类超级商业娱乐大片《阿凡达》《指环王》《蝙蝠侠》,这些影片多取材于远离大众现实生活的科幻、神话、传奇和漫画IP改编,具有极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也有像《拯救大兵瑞恩》《战马》《阿甘正传》《保镖》《与狼共舞》等类型多元化的B类商业片,这些影片主要讲述美国人的历史、生活、情感及英雄故事;更有如《美丽心灵》《拆弹部队》《为奴十二年》等固守电影艺术与人文品质的独立电影。尽管这三类电影在艺术表达形式与商业策略上千差万别,但其主题无疑都是在积极传播美国主流价值观,即美国精神、美国文化与“美国梦”。
反观之,目前国产电影生产创作领域以“轻电影”类型盛行,以满足“网生代”观众“小时代”的文化娱乐需求并没有错,但创作一味地迎合市场未必是件好事,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观众在文化消费上的“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可以在“轻形式”“重主题”上下功夫,创作出艺术形式轻盈、多样而思想厚重、承载时代精神与自觉文化担当的娱乐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并提升普罗观众的审美认知水平。当前市场上不乏3D商业影片的“投机之作”,造成我国国产3D影片是有数量而无质量,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观众审美疲劳。应集资本、人才、创意与技术为一体,打造内容与形式高度契合、讲述中国好故事、表征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大片精品,从而增强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粉丝电影”使大量缺少专业背景和职业素养的跨界编导进入创作一线,导致一大批品质堪忧的浮躁之作应市而生。跨界资本和互联网行业对传统电影产业的“搅局”,似乎增加了当前国产电影生产创作中的困惑及市场悖论。然而,互联网多效平台资源与渠道优势及大数据后台技术支撑,只会给电影创作核心——内容创意提供更为生态的环境。
(二)展望
如果说201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那么2015年则是大银幕热门IP改编元年。已经或即将陆续登上大银幕的,改编自综艺节目、电视连续剧或小说的影片有《奔跑吧兄弟》《盗墓笔记》《三体》《何以笙萧默》《左耳》《万物生长》等。2015年更是跨界编导集中发力的创作“大年”。粉丝化延至幕后,演员、作家、主持人、歌手、经纪人、预告片制作人等跨界编导继续在国产电影创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演员/歌手跨界编导的作品有:吴京的《战狼》(战争/动作)、伊能静的《我是女王》等。从改编/跨界创作的电影来看,主要类型仍呈现“轻电影”趋势,除了市场认同热度外,此类电影对于跨界编导来说,制片成本低,拍摄周期较短,且易于把控,市场回收空间大。电影创作领域日渐明显的改编“依赖症”,凸显电影内容原创力严重匮乏,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多元化,多种类型电影将开启中国国产电影的大制作模式。2015年,国产科幻电影《三体》、魔幻/动作-冒险《盗墓笔记》正处于拍摄阶段、将在贺岁档上映的奇幻/动作-冒险电影《鬼吹灯:寻龙诀》等影片的投资预算都在亿元以上。可以预见,国产大片有望突破现阶段的创作瓶颈和市场困境,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支柱,发挥应有的产业带动效应及文化担当;同时,2015年将再次掀起一股合拍片热潮,合拍片将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加强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必经之路。
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加速对电影产业的渗透,势必彻底改变传统电影产业格局。电影的策划、创作、宣发与行销会愈来愈倚仗大数据所发挥的作用。要避免一味机械地倚仗大数据的调查、分析来迎合市场观众的口味,大数据应该扮演好在电影创作生产中 “参谋”的作用,而非“指挥员”的作用,应发挥策划、创作者积极的能动作用。既要创作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更要为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创作出引导市场需求的作品。
四、结 语
201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充满变数的一年,繁荣与复杂并存。繁荣在于,各种产业数字不断攀升;复杂在于,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产业格局、电影创作观念及电影审美。面临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势头,国产电影以小博大保住市场的半壁江山;主流观众日趋年轻化,相应地,活跃在电影创作一线的编导呈低龄化态势;尽管商业电影创作在数量上和票房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品质上仍缺精品亮点出现,更缺少支柱大片作为市场的引擎以抗衡好莱坞进口大片;“主旋律”电影创作交出了一份不愧于其社会担当的较为满意的答卷,营造了良好的公共舆论氛围,但在商业价值的提升上还有进一步探寻的空间。
一言以蔽之,中国电影产业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在于,在夯实中国电影市场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国产电影的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准,增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早日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之梦。
[1]赵赛坡.粉丝、丝与互联网商业模式[J].文化纵横,2013(5):78-82.
[2]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垄断[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