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及其影响
2015-03-19朱文富周敏娟
朱文富,周敏娟,2
(1.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作为制度的大学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从12世纪起,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相继成立并成为后来各国新建大学的模仿对象。到文艺复兴之初,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总数达到80余所。中世纪大学一般由文、法、神、医4科构成,以收集、传播相关知识和培养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僚为目标。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但是,到中世纪末期,中世纪大学渐趋保守,俨然成为远离沸腾的社会生活的象牙塔。文艺复兴运动爆发后,随着理性主义的传播和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对掌握高深科学知识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要求改革旧大学和建立新兴高等教育机构的呼声不断高涨。变化转型的结果是出现了两类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一类是以培养高级应用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技术型大学”,这类大学以17世纪后期出现的法国大学校、19世纪成立的德国工科大学、英国城市大学和美国赠地学院为代表;一类是以从事高深学术研究和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以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迄今为止,学界对研究型大学发展史的介绍已经相当广泛,而对实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就人才需求多样性的角度而言,二者具有同样的研究价值。在实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史研究中,法国大学校又因其成立最早并对其它国家同类大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而有着特殊的研究意义。那么,法国大学校是如何起源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办学模式?又是如何对后来别国同类大学的建立产生影响的呢?
一、波旁王朝后期大学校的起源
波旁王朝是波旁家族在欧洲若干国家和地区建立的王朝。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始于1589年亨利四世继承法国王位,到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并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持续了200多年。这一时期是法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1589年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继位后极力恢复和平,休养生息。第三代国王路易十四亲政时期(1661-1715年)是该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内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王权空前强大。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贸易,扶植手工工场,取消部分国内税卡。对外穷兵黩武,扩大了法国版图,法国成为号令欧洲的头号强国。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颁布实施,伴随而来的是对熟练技术工人、大型工场管理人才和造船领域专业人才的渴求。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波旁王朝经济文化虽仍有所发展,但封建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而衰,统治危机日益明显。在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丧失了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频繁的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了确保在战争中的优势,法国不得不为自己的军队配置优良的装备和培养大批的军事工程人才。与此同时,新兴资产阶级日益感到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愈来愈不相称,他们对关卡制度、行会条例和不公平的征税制度极为不满,特别反对贵族和教士的特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他们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传播科学知识,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理性,也有建立符合自己阶级利益教育机构的迫切意愿。
然而,作为当时法国高等人才培养机构的传统大学虽然已有20余所,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法国大学早在中世纪晚期就享有很高的声望,其中像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和奥尔良大学最为古老。这些大学虽是当时法国的主要学术中心,但因长期处于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以经院哲学和神权为支柱,学术上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组织上封闭保守,政治上与国家背道而驰,不适应思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大学沿袭旧制度,仍然分为文、法、神、医4科,教学内容陈腐落后,成为守旧、闭塞的堡垒,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反应冷淡,因此在培养相关技术性人才方面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需求,使大学逐渐丧失了往日的吸引力。针对这种现实,法国政府和一些开明人士纷纷认为,只有促进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保证工业化进程顺利进行。于是,新型教育机构大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政府分别在1666年、1672年、1673年于勒阿弗尔、南特和圣-马罗成立了皇家水文地理学校,培训河海水道测量和造船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法国发展海上力量提供技术支持[1]13。由于军事工程师对于战争的输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制造先进的武器以装备军队,另一方面可以为法国军队的远征提供物资运输方面的支持。因此,军事领域的专科学校在波旁王朝时期很受重视,路易十五时期,1715年分别于拉费尔、梅斯、施特拉斯堡、格勒诺布尔、佩皮尼昂建立了5所炮兵技术学校。1720年创立了炮兵学校,拿破仑和大革命中的一些著名将领即毕业于该校。1748年为弥补在奥地利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拿破仑创立梅齐埃尔工兵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成为旧制度下最具代表性的专科学校。1749年、1751年、1765年、1773年又先后创立了军事工程学校、巴黎军官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士官学校等。波旁王朝后期,除了军事学校的创办,一些公司或企业出于为整个行业发展的考虑,也希望创办一些民用专业院校,为自身企业乃至全行业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由个人和家族行为向机构培养发展,当时有财力和意愿开办培训机构的当属教会和国家,他们合力促生了这一时期民用专科学校的萌芽。1747年,法国创办了第一所工程师学校——国立路桥学校,其使命是培养具备高水平科学、技术和综合能力的工程师,使他们能够在军事装备、建筑、交通、工业和环境等领域担任领导职务。同年又成立了土木学校、巴黎道路桥梁学校,培养制作国家公路地图的工程师。1748年建立皇家工程学院,因其在数学方面极高的科研水平而享有很高声誉,这所学校成为后来“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的原型。1766年王室免费制图学校成立,免费教授几何学、建筑技术、制图等各种职业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1783年路易十六宣布成立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旨在为采矿业培养卓越领导者[1]19。1786年利昂库尔学校成立,1803年改名为工艺学校,以法国历史上最具有悠久传统的工艺学校而著称。
这些高等专科学校的开办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打破了几百年来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的专科学校,既有公立,又有私立;在招生方面有着严格要求,一般必须年满16周岁以上,且要具备制图、几何、德语等知识;学校大都采取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物理、水力、冶金、机械等近代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2]185。重科技、重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特色使人耳目一新,为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学校可看作是法国大学校的起源,至大革命爆发,法国共发展高等专科学校72所,广泛分布于军事、工程、水利、采矿、医学、文学和音乐等学科领域[3]13。波旁王朝后期的专科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为了应付战时国家需要而建立的,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此时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中世纪传统大学。
二、大革命时期大学校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初步发展
18世纪中叶,受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工商业发展迅速。在经济上,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上,卢昂、爱克斯、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社会力量迅速崛起,但由于法国专制主义盛行,新兴资产阶级仍然处于无权地位。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手中,从而大大限制了资本的积累。在思想上,著名的启蒙运动帮助当时的人们用理性思考问题,法国人民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走出了宗教的禁锢,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面对问题时开始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并通过理性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很多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改变现有生活状况。经济地位的崛起与政治地位的低下,导致法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加上自由、平等思想已经广泛传播到民众之中,强烈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一触即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资产阶级大革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大革命有力地冲击了旧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冲刷和改造。由于这些旧大学尤其是巴黎大学,政治上反对国家,组织上保守封闭,学术上不推崇科学应用,以培养宗教和社会管理人员为主,远不能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才需求。当新兴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现状或发现教育的缺陷时,他们就积极地行动起来,呼吁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牢固支撑科学所取得的新地位。新兴资产阶级纷纷提出了一些教育法案,希望尽快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国民教育体制。当时较有代表性的当属1791年的《孔多塞教育计划》,孔多塞把法国公共教育制度归纳为“平等”“世俗化”和“自由”,主张尊重学问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原则,赞成设置一些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专门学校,“让那些打算在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的人深入地学习一门或几门学科”[4]51。孔多塞较早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同时具备学术与职业两方面功能的观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孔多塞的教育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他的教育主张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学说。随后,资产阶级国民议会于1793年9月5日通过了《关于公共教育组织法》,即著名的《达鲁法案》,并于1795年10月25日颁布实施。作为大革命时期的唯一遗产,法案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定是:“关闭现存的中世纪大学,建立各种专门学院,对现存的部分综合性学院和若干与军事有关的学院等给予改造,并在此之外设置某些专门研究机构。”[5]74法案要求由国家指定地点开办新的专门学校以便让青年学习医学、科学、农学,还要求创立科技和艺术国民研究所来保证共和国文化的声誉[6]27。根据法案精神,资产阶级政权对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关闭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传统大学。资产阶级政权关闭了以巴黎大学、奥尔良大学、图卢兹大学、蒙彼里埃大学、里昂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大学和部分学院。这些学校一直沿袭13世纪以来的旧传统,被认为不能适应社会的潮流、思想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其次,改造并建立了一批高等专科学校。新兴资产阶级政府不仅从国家需要出发,依据不同学科门类,建立了培养实用人才的专科学校,而且还对大革命前已建立的某些专科学校进行了改造。如1794年创设了堪称真正体现近代科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综合理工学校,即著名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综合理工学校的前身是工兵学校和土木学校。这两所学校成立于大革命之前,主要传授有关军事技术和民用桥梁、公路等方面的知识。1794年9月28日,资产阶级国民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其改造为公共工程中心学校,后来又于1795年9月1日改为综合理工学校,开设系统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明确了“学校的目的,在为炮兵、军工、路桥、民用建筑、开矿造船和地形测量等部门,同时也为从事需要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各种职业培养人才”[7]95。1794年10月30日,共和国政府颁布建立师范学校的法令,规定“在巴黎建立一所师范学校,召集全国各地受过应用科学教育的公民,由师范学校为他们提供各领域最出色的学者传授教育法”[8]4,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此处的“教育法”是指教学的技艺,由此可见高师确实属于技术专门学校,只不过这里传授的是一门特殊的技术——教育法。最初学校旨在培养中学和大学教师,但1795年初第一次开学,由于缺乏具体的招生、管理制度,高师成了大革命期间激昂而混乱的思想论坛,加之缺少必要的教育资金,一年后就被迫关闭了,到拿破仑执政时期又得以重建。巴拉斯(M.A.Baras)在《注定为欧洲的公共教育和人类知识进步的机构的目前状况》的调查报告中记载,1795年时的法国,有炮兵学校9所,绘图、数学和水文地理学校33所,军事工程学校1所,军事学校12所,矿业学校1所,路桥学校2所[9]60。这些专科学校多是军事、机械、农业、医学等类型的学校;课程以应用数学、化学、物理、制图、战略战术等近代新兴科学为主,即使是属于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类的文学、音乐等专科学校也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在学院中开设实用性课程。
再次,创立了新型科学研究机构。资产阶级新政权在此期间还创建了科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文理研究所等著名的新型研究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在波旁王朝路易十四创立的王家植物园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侧重理论研究,强调近代自然科学,以农业、医学、地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到矿物学、普通化学、化学工艺、植物学、农林学、动物学、解剖学、地质学等研究领域[10]56。
这样,在大革命期间创建了两大类新型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一类是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学校,这些专科学校后来统称为“大学校”。专科学校不同于传统大学,它是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不同学科的特性为基准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完全打破了传统大学文、神、法、医4学院构成的结构特点[5]75。这些学校从建校之初就表现出了法国“大学校”的一些典型特点,如:公开竞争选拔学生,对学生管理严格,预科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就业前景乐观等。另一类是侧重于学术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这两种高等教育机构的地位在大革命时期得以确立,但真正形成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双轨制”体系则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
三、拿破仑时期大学校的兴盛与办学模式的形成
(一)拿破仑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校的兴盛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英国等各国封建势力立即组织了反法同盟,企图扼杀法国大革命,法国国内王党分子也多次掀起叛乱,内忧外患,为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遇。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法国从此进入了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一上台便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既满足了人们渴望稳定的愿望,又保留了大革命的原则,从而深得民心,稳定了社会。政治上,他迅速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式的国家机器,他挑选了29名有经验的人组成参政院,分管陆军、海军、财政、立法和内务部的事务;地方实行郡、区、市镇的行政区划,各郡乃至各乡镇、基层官吏都由中央委任。经济上,拿破仑颁布整顿税收制度改革的法令,取消地方政府的收税权,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使国库收入迅速增加。意识形态方面,他与教皇签定了《教务专约》,天主教承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不要求归还已被没收的财产及恢复教会特权,教会为国家服务;政府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但天主教的全部活动必须限于政府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拿破仑一方面展开对欧洲封建势力的横扫,拓展军事强国;一方面也未曾放松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疏导和管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实现了国家内部的稳定和一致。所有这些,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拿破仑认为教育改革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11]328。因此,他在教育领域的全部活动重点就是重构法国教育体制,恢复教育秩序,并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实现其教育目标。
18世纪末《达鲁法案》奠定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1802年5月颁布的《国民教育计划》提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理念,标志着拿破仑中央集权教育制度的开端。1806年5月10日颁布的《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规定“以帝国大学名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国民教育的机构”[12]94。1808年3月,拿破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令》,该法令分为行政组织和教育组织两大部分。在行政组织方面,全国分为中央(帝国大学)、学区和省三级,其中帝国大学是帝国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大臣是帝国大学的最高行政领导。在教育组织方面,全国分为29个学区,每个学区包括下列教育机构:学院、国立中学、私立中学、公立中学、私立寄宿学校和国立小学。其中只有学院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每个学区设文、理、法、神、医5个学院,具体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这些学院各自为政,相互独立,既无横向联系,也不隶属于某一综合性大学。《大学组织令》还确认了先前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而且进一步鼓励其发展,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这样根据法令规定,法国双轨制高等教育结构最终形成:一轨是各学区的学院,一轨是各高等专科学校。此后,专科学校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此前的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改造和重构。他希望通过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扩大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基础,以此发展经济,巩固政权。1799年12月16日,拿破仑政府通过《综合工科学校的组织建设的相关法令》,重新改造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确定学校的目的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13]236。这种改造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是把理工学校作为基础学校的确认和肯定。从此,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后期的大学校,按照基础和应用两种类型基本定型了。此后如巴黎桥梁公路学校、巴黎矿冶学校和梅茨军事学校等一些著名学校,成为接受巴黎理工学校毕业生的应用学校。此外,拿破仑还主张恢复停办的优秀专科学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世纪初,为了给法兰西第一帝国配备教师,拿破仑给了它新的生命,学校于1808年得以重建,1810年正式招生。该校以寄宿学校的形式重开旧业,培养高中的师资队伍,并且保持了共和革命的倾向,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发源地,发展到19世纪末期甚至取代了综合理工学校成为当时法国科学教育的中心[8]6。
拿破仑统治时期还创办了一批新的高等专科学校。1800年,拿破仑利用“大路易斯学院”的基金,成功创办了用于教授基础战术、战略战术和军事行政的新型军事院校,如著名的圣·西尔军事学校(1808年)、布雷斯特海军学校(1809年)、圣日尔缅因骑兵学校(1809年)、土伦海军学校(1810年)等。军事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公费入学,学习法语、古典语言、古代史、地理、绘画、数学、还有军事训练,毕业生优秀,办学成绩斐然,其中圣·西尔军事学校被誉为法国的西点军校[14]548。除此以外,他还创办了约10所法律学校、3所工艺学校,以及高等数学学校、绘画学校各1所[15]175。拿破仑时期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较以前有所增加,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
(二)拿破仑时期大学校办学模式的形成
在学校系统方面,拿破仑重视科学教育,推崇精英教育。在他执政时期,高等专科学校初步形成了独有的办学模式和特色。
1.办学指导思想
拿破仑时期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首先强调培养服从领导和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其次注重通过“通专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基础科学和技术训练紧密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
2.规模与招生
拿破仑时期的高等专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招生相当严格,且招生名额较稳定,不轻易改变。如早期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的招生人数一般要求在300人。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16到20岁之内,要求拥有住宅市政证明,品行良好,热爱共和国。但任何一个在共和国的军队里参战两次的法国人或者服兵役三年都允许参加考试直到26岁[7]96。招生考试内容特别倾向理工科知识,包括算术基础、代数、几何和力学等。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要向主考人说明自己打算从事的公共部门,他的声明将夹入考试的讯问笔录上,学生不能轻易修改他的最初声明。考试结束后,由主考人组成的录取评选委员会根据成绩排名列出拟录取学生名单,并提交给内务部部长,由他下发录取通知书[7]96。
3.学校管理
拿破仑要求所培养的人才除了有学者风范,还要有军人气质,因此他强化了绝对服从中央政权的统一、精干、实用的教育机制,以军国主义精神为指导是这一时期专科学校管理的总体特点。
在学校师资结构方面,要求分为讲授大课的教授、辅导学生的复习教师、讲授辅课的讲师以及负责考试的考试教师。有的学校还实行导生制,如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导生是入学时名次较高的学生,用于平时辅导同学学习。
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通常分为监督和教育两类。负责监督的称为改进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若干名经严格挑选的校内教师组成,负责汇报学校情况和学校对公共事业造成的影响,改进教育机构,修改、完善教育和考试计划等工作。负责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称为教育委员会,成员包括若干名经严格挑选的专业教师、监察员、卫生检疫员和图书管理员等[7]98。
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突出程序和严格两大特点。如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集体住校,一律穿军服佩长剑,由一名将军担任领导,参加军营内外应有的军事训练。学校有严明的纪律,违反纪律的学生由纪律委员会裁决,最严重时可以开除。通常学生被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新生组成,第二部分由老生组成。对于品行不端的学生,可由学校的教育委员会谴退,但是这个委员会开会时必须有至少12个成员到会,并且只能在学生自辩之后,以及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员同意时才能作出谴退的决定。学生因故退学,在一年内不能重新录取,并且要服从第一年录取的规定。关于毕业,第二部分的学生在学期末将要参加考试以便将其分配到他们打算从事的行业中去,如果拒绝,将被退学。那些不能进入到公共行业里的学生将在第三年之后被退学,除非经学校委员会同意能够继续在第四年学习,这些人可能是因为疾病原因,或者是由于行业自身的缺陷问题,又或者是因为其天资过人想要继续深造,但无论如何,这类学生人数不能超过20名[7]96。
4.教学与科研
在课程设置上,通常分为主课和辅课两类,课程安排由改进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表决定,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完成学业。如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的主课通常分为数学、画法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同一届的全体学生一起在上午上课。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学校会逐渐开设理论力学、制图等课程,并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民用工程建设、防御工事、建筑物、矿业、机器制造和造船等相关方面。为了形成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学校也会安排一些辅课如建筑、外语、讲座讨论等,辅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下午的时间通常是上作业课、实习课或自习。
拿破仑时期,专科学校除重视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才能。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培训,聘请校外讲师开展学术讲座,在自身教学计划中强化实验和实习环节。经过这种培训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都可以从一个技术领域迅速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拿破仑时期所形成的高等专科学校的独特办学模式在培养大批高级实用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办学模式也存在着忽视科学研究的严重不足。这是因为根据1793年《达鲁法案》,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新型高等教育体制大致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各类专门学院和综合理工学校,二是侧重于学术研究、以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独立研究机构。这一体制经拿破仑改造和发展,更有所加强。拿破仑时期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集中培养军事指挥官、土木工程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以教育教学为主,科学研究机构则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二者之间不存在行政、学术上的联系,且相互封闭无交流。可见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特色表现为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分离和各自独立。正是这一缺陷的存在,使19世纪后期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德国大学后来居上,法国的欧洲强国地位随之为德国所取代。
四、法国早期大学校的影响
17世纪后期出现的法国大学校,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到19世纪初期日渐兴盛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这种以“技术类”为特点的高等教育机构,与长期受教会控制,一直沿袭4学院式的办学模式,对社会的新发展、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反应冷淡,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传统大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它通过培养大批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为法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初期,拿破仑数次在与反法同盟的战役中获胜,被认为与大学校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大学校备受拿破仑的青睐,他曾亲自视察巴黎理工学校,不仅为该校授旗,还称其为“会下金蛋的母鸡”。大学校的成功办学模式不仅在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还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欧美众多国家开办近代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样板和典范。
在欧洲各国中,最注重学习法国大学校办学经验的是在1806年普法战争中被法国击败的德国。19世纪开端时,顽固抱守传统的德国大学仍远离新时代的要求,呈现一片衰落状态,以至于当时普鲁士负责高等教育的司法部长提出取消所有大学兴办专门学校的主张。从1792-1818年,德国有半数以上的大学被迫关闭,幸存的大学也面临极大的困境,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摆脱发展困境,积极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普鲁士、汉诺威、奥地利等德国各邦一面自主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一面以法国大学校为样板努力兴办技术学院。奥地利在创办技术学院方面领先一步,1819年前,布拉格、维也纳和格拉茨的技术学院已相当有名,它们都是参照法国大学校的模式创办的。1819年以后,德意志各邦又相继成立了7所著名的技术学校,它们是卡尔斯鲁厄(1825年)、慕尼黑(1827年)、德累斯顿(1828年)、达姆斯塔特(1829年)、斯图加特(1829年)、汉诺威(1831年)、亚琛(1870年)。19世纪60年代前技术学校相当于中等学校,主要对青少年进行实际的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从60年代起,技术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并逐渐摆脱纯粹的职业中心性质,而从事更加注重理论水平的应用科学教育,同时它的师生也更加有意地向正规大学的师生看齐。到19世纪末期,德国所有的大邦共拥有9所著名的技术学院。技术学院与工业的合作在70年代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崇尚“研究没有目的”理想的研究型大学与工业的联系却极少。鉴于这种情况,德皇威廉二世于1892年发布谕令,使技术学院取得了与传统大学平等的地位。技术学院对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898年德国最有名的工业公司的105个事业所共有3 281名技师,其中1 124人是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占34%[2]236。1913年,德国机械输出额已超过英、美,居世界首位,并赢得了“机械之国”的美誉。
法国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不仅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国工程教育的起步是从模仿学习法国开始的,率先将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引入美国的是美国第一所正式的工程学校——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成立于1802年,是为军队培养炮术专家和工程师的学校,成立之初并无出奇之处。1817年西尔韦纳斯·塞耶(Sylvanus Thayer)担任校长之后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培养军官的学校变成培养工程师的学校。1815年塞耶被派往法国为学校购买图书资料,在法国期间他不仅购买了大量的法国书籍和图表,还与巴黎理工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密切接触。1817年回国担任西点军校校长后马上模仿法国工程师学校对西点军校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将土木工程设置为学校主要课程,将西点军校变成了美国的巴黎理工学校。19世纪上半叶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大量涌入民用领域,为美国修建了大部分最初的铁路线、桥梁、港口和公路。西点军校成功地将工程教育的模式引入美国后,各地相继建立了类似的学校,如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赛特德军事学院等。在向法国学习的过程中,美国人注意到巴黎理工学校所传达的一种思想,即所有的技术工作在方法、数学以及科学方面都拥有共同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又相继建立了一些多科技术学院,这些学院的典型代表是1824年创办的伦斯勒多科技术学院,在伦斯勒学院的带动下,多科技术学院运动很快在美国扩展开来,宾夕法尼亚多科技术学院(1849年)、布鲁克林多科技术学院(1855年)等相继成立[16]206。法国大学校办学经验的引入与传播为美国开展高等技术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1850年以后,美国结束了模仿法国工程教育的做法,开始了改造更新的实验。19世纪后期,以赠地学院为代表的美国特色的高等技术教育格局终于形成。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大学校所形成的“通专结合”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多方面、多科性的综合培养,其毕业生能够根据工业生产的需求,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向另一个技术领域。这种强调多学科交叉、短期时效性和终身受益性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培养理念,不但在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从今天来看,仍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1]熊璋.法国工程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H C BARNARD.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法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5]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6]CLAUDE LELIèVRE.Histoire des Institutions Sco-laires:1789-1989年[M].Paris,1991.
[7]THèRèSE CHARMASSON,ANNE-MARIE LELORRAIN,YANNICK RIPA.L′enseignement Technique de la Révolution a Nos Jours[M].Paris,1987.
[8]弗朗索瓦·杜费.巴黎高师史[M].程小牧,孙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ANTOINE LéON.La Révolution Francaise et l’éducation Technique [M]. Paris: Armand Colin Press,1968.
[10]JAMES BOWEN.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2.
[11]博伊德.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3]Encyclopédie Pratique de L′éducation en France,Paris[Z].IPN et SedE,1960.
[14]克伯雷.外国教育史料[Z].任宝祥,任钟印,译.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6]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