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5-03-19温桂凡
温桂凡
河南舞阳县人民医院 舞阳 462400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特别是高龄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可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搭桥手术等方式。介入手术具有免开胸、伤害小、危险低、痛苦小、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等特点,被临床广泛使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1-2]。2012-01—2014-01,我们对 5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60~71岁,平均63.26岁。有吸烟史24例,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6例,高血脂症19例。对单支病变者采用直接支架植入术(ICS),对2支或3支病变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ICS)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术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病情,配合医师完善各项化验检查。术前6 h内禁饮食。(2)环境护理:患者进入病房后,护士即向他们介绍病区环境,发放“患者住院温馨提示卡”。讲解呼叫对讲机使用方法,并保持病室卫生洁净。合理限制探视时间及人数,创造一个较为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3)术前心理沟通: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及介入治疗的必要了解,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仔细倾听患者述说,了解其心理活动,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针对有关不良情绪诱因,及时告知手术必要性及安全性,态度诚恳。也可通过病区内恢复较好患者向其介绍治疗效果。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1.2.2 术中护理 严密监测血压与心电图,告知患者如术中有心悸、胸闷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在手术操作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情绪变化,医护人员之间尽量避免谈及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在手术的进展顺利时,护理人员可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与患者沟通,增加其安全感。手术成功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疑虑。
1.2.3 术后护理 (1)心电和血压监护:冠心病手术后患者常会因心律紊乱而致死,因此对心电图监测时间>24 h。因患者术前禁食,术中使用血管扩张剂引起血容量相对不足等,均能引起血压变化。要迅速查出原因并及时治疗,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2)拔管及与并发症护理:拔管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 h,保持患肢伸直24 h,术侧肢体制动24 h,可适当稍向患侧翻身40°左右,以减少不适。24 h后嘱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现象。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根据ACT值拔管,拔管时注意备药(如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齐全。(4)饮食与排便:24 h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可行局部按摩、诱导或热敷帮助排尿。对于不习惯在床上解大便的患者可给予灌肠。
1.2.4 出院后健康指导 嘱患者保证充分休息与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平和乐观。活动量宜逐渐增大,以不出现疲劳、心率明显加快、呼吸困难、胸痛为标准。应指导患者戒烟,少量饮酒有利于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但其有导致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不建议为了“预防粥样硬化”而饮酒。应告知患者规律服用扩张冠脉的药物,术后6个月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减量并终身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预防或延缓血管堵塞。告知患者定时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若发现异常或出现心前区疼痛,应及时就诊。支架术后6~12个月复查造影,了解血管再通情况。
2 结果
50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除2例严重3支病变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期行心脏搭桥手术外,余48例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生活质量提高明显,出院时发放50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显示护理满意度100%。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提供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腔内(粥样斑块)堵塞,造成血管腔狭窄、闭塞,影响循环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3]。我们在围手术期对冠心病患者合理实施各项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遵医行为和认知能力,降低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1] 林连枝,梁镇忠,陈嘉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杂志,2010,7(22):126 -127.
[2] 武文娟.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23 -24.
[3] 陈霞.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3,22(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