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双骨折腓侧切口延迟缝合预防切口间皮瓣坏死20例临床观察
2015-03-19李援立
李援立
河南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孟州 454750
胫腓骨双骨折双切口间皮肤坏死临床较多见,处理较为困难。2010 -01—2015 -01,我们采用腓骨侧切口延迟缝合的方法,预防切口间皮坏死,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摔伤4例。右侧14例,左侧6例。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5例。按照Johner和Wrubs 分型[1],A1 型2例,B1 型4例、B3 型5例、C1 型8型、C3 型1例。15例开放性骨折按照Gustilo 分型,Ⅰ型3例、Ⅱ型7例,Ⅲa5例。双骨折在同一平面8例,12例骨折不在同一平面上。
1.2 方法 腰麻或硬外麻醉。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对开放性骨折,常规清创。取胫侧前小弧切口,牵开胫前肌,潜行剥离骨折断端的骨膜2 cm,复位骨折。将潜行剥离的骨膜拉展,放置于骨折断端处,有限接触钛板置于胫骨外侧固定。冲洗手术野,放置引流管。首先将潜行剥离的骨膜进行缝合,然后逐层缝合筋膜、皮下及皮肤。距胫侧切口9~10 cm 处,在腓骨骨折处的后外方平行胫侧作切口,向腓骨前分离,以遮挡钛板,不至于外露。少量分离骨膜,对位骨折,在腓骨的外前方,置一个腓骨钛板固定. 冲洗手术切口。将腓骨周围的筋膜、肌肉组织缝合,以便内置物不暴露在切口下方。对分离开的外侧肌肉层的内侧部分做简单缝合,用敷料覆盖创面包扎。术后石膏托固定。一般术后10 d,患肢肿胀消退,酌情进行腓骨侧手术切口的Ⅱ期缝合。如果缝合时部分张力仍然较高,可将大的创面转化成小创面,小的创面行游离皮片移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石膏托固定4 周,2 周拆除胫骨切口缝合线。腓骨切口缝线在延迟缝合后2 周拆除。如果使用皮片覆盖,我们多是采用邮票植皮的办法,术后一般加压包扎,不做缝合处理。4~6 周后进行踝关节序贯性功能锻炼。1、3、6、12个月复查X 线片,了解对位及,远期了解愈合情况。
2 结果
20例延迟缝合切口患者中,直接缝合17例,部分皮片移植3例,均愈合良好。术后3、6、12个月随访,皮肤移植区皮肤颜色与周围皮肤颜色对比颜色略重,呈暗红色改变,较周围皮肤薄,无皲裂等情况出现。采用踝关节功能及Ⅱ期缝合后愈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优17例,良好2例,不良1例,优良率95.00%。
3 讨论
胫腓骨双骨折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5.1%)[2]。由于小腿解剖上的特点,整个胫骨的前内侧面位于小腿的皮下,缺少软组织的覆盖,同时胫腓骨的双骨折是长骨干中发生开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处理不当可造成皮肤坏死、感染、骨外露、骨髓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截肢等并发症,不同程度影响肢体的功能。所以正确判断、准确选择治疗方式极为重要。腓骨的上2/3 前、外、后侧有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胫后肌包绕,下1/3 甚少肌肉,中上1/3 与中下1/3 是两组肌群的交汇点,承受的张应力较大,是最易造成损伤位置。尤其是中下1/3 出发生几率更大。既往我们认为,腓骨无负重作用,截取一段对于下肢的负重无影响,临床上常常把腓骨作为植骨材料使用。但是保留腓骨远端大约8 cm,以利于踝关节的稳定。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腓骨干的完整性、连续性对于胫腓链接和踝关节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胫腓骨双骨折的处理,主张对于双骨折同时恢复解剖关系、构建连续性处理。手术通常应用胫骨前侧、腓骨外侧入路两个皮肤切口[3],在两个皮肤切口之间有皮瓣相连,皮肤坏死的风险高,创伤也较大。邱明辉等[4]采用的单一切口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方法,具有切口简化,避免形成皮瓣,减低皮肤坏死风险,同时创伤小不影响美观等。但该手术方式只适合骨折平面基本处于同一高度的双胫腓骨骨折,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具有局限性。我们采用的腓侧切口延迟缝合的方法,几乎适合全部的胫腓骨双骨折患者,手术适应证广,皮瓣坏死风险明显降低,功能影响不大,操作简单,总优良率高,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1]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451.
[2]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92.
[3]王岩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 474 -2 475.
[4]邱明辉,张美娜. 单一切口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2 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