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外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分析
2015-03-19张健
张健
河南开封市中医院骨科 开封 475000
肱骨踝上骨折为一种常见的四肢骨折疾病,多发于小儿,主要表现为肘部畸形、肿胀、疼痛、运动障碍[1]。对于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患者可采用手术内固定,手术入路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2013-06—2014-08,我们对44例肱骨踝上骨折患者采用关节外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17岁,平均9.76岁。骨折发生时间为1~14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跌伤17例,其他伤12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16例。
1.2 方法 实施关节外小切口克氏针钢丝内固定。肌肉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前或伤后经悬吊消肿3~5 d后实施手术。<6岁患儿采用基础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岁则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体位,伤肢屈曲放于胸前。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清创。取肘关节外侧切口,切口从肱骨踝上3~4 cm处,经外侧踝上嵴,到肱骨外踝下缘,长4~5 cm。之后逐层切开,分离肱三头肌外侧、肱桡肌间隙处入路,不将肱三头肌切断,向后尺侧牵拉,直至骨折处。术者将食指伸入到切口内,查看骨折形态以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用组织钳紧靠骨折近端前后骨面伸入到对侧,充分显露近端,清理骨折端,将组织钳取出。一手扶肘关节,一手指从骨折近端前伸入,拇指放在骨折部近侧,手法复位骨折,保持肘关节屈曲,两手尽量维持骨折前后、左右的平衡,防止发生移位。助手将1枚克氏针经皮传入到肱骨外踝、肱骨小头交界外侧,斜行向上向内侧进针,经过骨折线穿入到骨折近端,在近端内侧从骨皮质穿出。肱骨踝上骨折近端靠近骨折线2~3 cm处外侧垂直钻孔,穿钢丝交叉后绕过肱骨外侧克氏针针尾,呈8字形外侧采用钢丝进行固定。术中被动活动可见肘关节骨折未发生移位,内固定良好。清洗创面,置管引流,从切口外侧皮肤处引出,逐层缝合切口。不需外固定,术后24~72 h将引流管拔除,屈伸肘关节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折固定疗效、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
1.3 疗效评价[2]优:骨折完全愈合,无畸形,关节功能活动范围>110°。良好:骨折处基本愈合,无畸形,关节功能活动范围屈为100°,伸可到0°水平。一般:骨折处基本愈合,无畸形,关节功能活动屈80°,伸0°。差:骨折处未愈合,肘关节仍有严重外翻畸形,或骨化性肌炎,或有关节僵硬,关节功能活动范围<40°。
2 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9.10±2.12)d。均获随访6~12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63.90±5.72)d。根据疗效评判标准:优:13例,良:27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90.91%(40/44),切口均甲级愈合。
3 讨论
肱骨踝上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法。若未出现移位的非粉碎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对开放性骨折、骨折移位,合并神经损伤、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则应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传统肘后正中切口入路将肱三头“v”形切开,直视下行内固定术[3],视野充分暴露清晰,能使断端解剖对位,但切断部分肱三头肌腱,破坏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及骨折后方完整的骨膜,对肘关节功能顺利恢复造成不良影响。肘关节外侧入路小切口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减少桡神经损伤,减少出血量,充分暴露骨折端[4]。同时在切口内对桡神经进行探查,复位简单方便,不会对肱三头肌造成损伤,术后不需实施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肯定。
[1] 符维广,许立新,张斌,等.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64例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76 -78.
[2] 魏学忠,丁少成,曹家俊.双钢板在治疗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48-49.
[3] 沈伟华,叶梅芳.外侧切口加内侧辅助小切口人路克氏针内固定治肱骨髁上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0,12(5):744-745.
[4] 孟正,李春煜.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