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广播社教节目的思路探索
2015-03-19沈瑜
沈 瑜
优化广播社教节目的思路探索
沈瑜
随着国内媒体的整合以及广播节目形态的不断演变,受众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栏目的个性化、节目的精品化已经成为现阶段各大媒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广播社教节目也需要创新,在实现自身突破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本文基于广播社教节目的社会价值及发展现状,对其创新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思路,以期打开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广播社教节目;创新实践;优化思路
[作者]沈瑜,江苏省兴化市广播电视台。
长期以来,广播社教节目在国内广电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影响中最广泛、最活跃的一部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广电媒体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广播节目更为多元化,受众市场更为细分化,目前对社教类节目的划分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广播社教节目要以教育为宗旨,突出传播内容的主题性;另一方面,要面向公众,突出传播对象的主体性。二者兼得,则需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广播社教节目进行综合考察,找到新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广播节目多元化、多向度的发展趋势。
一、广播社教节目基本概况分析
(一)广播社教节目的社会价值
广播社教节目为受众搭建了一个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平台,其主要功能是社会教育,可具体概括为政治思想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和伦理观念教育,这也决定了社教节目的宗旨必须突出教育性,即通过合理运用广播技术及艺术手段,面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教育。近年来,随着传播理念的持续更新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社教节目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早期支柱型产品,社教节目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架构和庞杂的节目种群,从中也能看到大众传媒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广播事业正在朝着非群体化传播的方向转变,力求从多层面、多角度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契合听众的收听心理,从广播社教节目的社会价值来看,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教育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交流价值和文献价值,这也是广播社教节目发展绝不能脱离的基本层面。
(二)广播社教节目的发展现状
广播社教节目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使其传播的内容呈现出很强的兼容性特点,在向受众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新闻、服务、综艺等功能,目前一些广播社教节目为了聚集更多的听众,将兼容性特点放大,并逐步掩盖了教育属性,致使社教节目走形错位,加之其他媒体的冲击,目前广播社教节目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可听性不强。广播节目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全面把握各环节,才能保证节目的可听性。从自身角度来看,广播社教节目被摒弃的原因之一在于节目的粗制滥造,听众的审美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未能充分表现出广播对听众的关切,广播社教节目涵盖的信息量较大,保证语言传送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如何才能使语言表达有对象感、与听众进行思想上的互动以及背景音乐合理搭配等。
其二,过分突出新闻性。社教节目的稿件选取一定是有思想深度、教育意义的稿件,信息流通、动态新闻报道等稿件不宜作为社教节目的主要内容。社教节目与新闻节目在时效性、受众需求、题材选择、制作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新闻内容所占比重增大,有喧宾夺主之嫌。
其三,缺乏人文性。目前娱乐至上大行其道,广播节目也是如此,社教节目有其自身的属性,如何通过节目发出广播人的声音、突出人文气质、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是社教节目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三)广播社教节目的创新实践
从目前广播节目发展现状来看,与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相比较而言,社教节目明显被弱化,总体上呈现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特点,除了与主观重视不足、客观人才缺乏等原因有关外,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缺失,社教节目存在的形式单一、说教味浓、缺少亲和力等问题,以及娱乐过度、相互模仿等现象,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严重限制了社教节目的发展。换一个角度来看,社教节目也有新闻等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对象性节目和综合性节目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可利用的制作、宣传手段更多,资源整合更为容易,因此也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社教节目应积极应对现有的不足,沿着寓教于乐、大胆创新的思路去开发、开创新的节目形式,升华节目内容,以此来提高自身整体竞争水平,如辽宁交通广播电台推出的《健康红绿灯》、北京广播网推出的《长书天地》和《读史有学问》等均是极具传播影响力的社教节目,通过创新实践,广播社教节目已经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广播社教节目优化思路探索
(一)重新定位节目,发挥新技术优势
社教节目有其自身的指向性,主要包括对象性、公众性和综合性三大类型。其中对象性节目指向性最强,对其所依赖的特定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由此成为创新实践的主要开发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节目既要保留自身的特色,又应遵循传播规律,尊重受众收听行为变化,创新理念和机制,根据受众收听习惯和需求,精准定位,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通过再分类和整合,为受众提供更为便利的伴随式节目。广播社教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创新,都不能脱离节目的本质,即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体现自身社会担当。为防止社教节目走形错位,应通过强化社教节目的思想性、互补性、鉴赏性、实践性来充分体现出社教节目的内涵。社教节目首先要注重理性思考,在组稿时应补充理想思考的成分,如果只传递流通信息,忽视听众的介入,将会与新闻性专题无异。社教节目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但绝不能将此视为多种节目形式及内容的简单相加,只有对节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听众,满足听众的需求。寻找和利用互补性也是目前社教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社教节目应同时凸显鉴赏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其中鉴赏性不能等同于娱乐性,娱乐过度将会使社教节目滑向文艺节目的边缘,通过艺术包装达到促进听众收听欲望的目的、实现寓教为乐的效果,这个契合点是什么?是创新实践,是思想内容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
(二)实施精品战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从广播社教节目的社会价值来看,它比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艺术形态更能反映某一地区受众的生活和心理,传递人文精神。社教节目本体携带的文化信息具有可辨识、可掌控和广为认可的地方特色,这是我们在深化节目内涵、延伸节目创作空间等创新实践活动中容易忽略的文化现象,而这恰恰是提升节目审美品位和开辟社教节目新格局的关键,从听觉层面讲,广播社教节目更需要用耳朵听,对于特定群体设定的节目,绝不能忽略地域特色的有声语言在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方言进入地方广播社教节目领域,不仅增加了节目的表现形态,也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听众切身感受到节目展现的人文关怀和方言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碰撞势必会擦出新的绚烂的火花。社教节目的成熟应体现出传播理念现代化、题材挖掘深入化、创作格调高雅化和节目制作风格化四大特点,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时进行创新,如广西地方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今日壮乡》《瑶山风貌》《苗岭风采》等一系列广播社教栏目,在精品战略、民族特色、制作技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节目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广播社教节目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愈发强势以及娱乐消费甚嚣尘上,广播节目尤其是广播社教节目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困境。但是依靠社教节目工作者的默默坚持以及众志成城凝聚起来的智慧力量,通过大胆创新实践,涌现出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秀节目,开辟出广播社教节目发展的新路子。当前社教节目已经呈现出专题化、多样化、对象化的发展趋势,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受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刘月明.关于社教类节目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服务性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23):74.
[2]胡庆喆.央视讲座式科教电视节目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电视节目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孙玉平.再创辉煌撑起齐鲁文化的脊梁——2011年度山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电视社教节目述评[J].现代视听,2012(4):39-42.
[4]陈佳敏.社教类广播节目的人文气质[J].新闻前哨,2012(7):76-78.
[5]王明辉,李丹,任云芳.如何培养学生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社教节目主持人?——电视社教类节目主持实践教学的几点浅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