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式腐败何以发生在审批环节
2015-03-18
从刘铁男到价格司,国家发改委已有11名厅官因受贿被立案查办,其中价格司领导班子多数涉嫌职务犯罪,引发塌方式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发改委坐拥天量审批权。无独有偶,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为首的药监系统腐败窝案,核心问题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类似的问题还有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张曙光等铁路系统腐败案,大多数人是倒在车皮的计划审批上。那么,行政审批缘何成为塌方式腐败的毒瘤?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行政审批机制存在不少问题,为塌方式腐败提供了机会。
“阶梯式”报批,层级过多。行政项目审批往往是层级递交,逐级报批,有的项目甚至是县里批了报市里,市里批了报省里,省里批了报部委,各级在项目报批过程中又都经具体承办人、科长、处长、局长层层把关,这使得各层、各级官员都有弄权的可能,而且容易形成利益链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腐败,极易形成串案,上下级之间很可能成了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引发全线崩溃,大小官员纷纷落马。
2014年9月,深圳市检方就透露深圳市消防局建审处处长朱某某、副处长李某某以及工程验收科、消防产品检验科工作人员等5人因涉嫌受贿罪被查办,另有2人因涉嫌贪污罪被查办。深圳市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马某说,2013年他承包了两个消防项目工程,深圳市消防局建审处处长、副处长,到工程验收科科长、副科长都要逐一“打点”。一位从事消防报建工作的人说:“我们把图纸和资料提交给消防主管机构审核,有些具体问题要沟通,就要有所表示”。
“家长式”审核,个人说了算。各类行政事项审批最后拍板的人,往往都是各级行政机关“一把手”,批与不批、怎么批都由“一把手”决策,导致个别“一把手”把自己当成“家长式”人物,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搞“一言堂”;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任人唯亲,将所谓的“自己人”放在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岗位和部门,为自己腐败创造了条件。这样的单位或部门各类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各项制度规定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样的“一把手”一旦腐败,必然是一腐一窝,成片崩塌。郑筱萸在任时一手遮天,让他的两个秘书曹文庄、郝和平,分别掌管国家药监局最具审批权的注册司和医疗器械司。在郑案发前后,国家药监局引发了塌方式腐败,郝和平、曹文庄、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国荣等人都因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纷纷落马。
“抽屉式”标准,监管缺失。一些行政审批机关不向相对人公开行政审批的条件、时限、程序等,相当一部分审批标准是“抽屉标准”,审批过程“只与官知,不为民晓”。
审批程序缺乏透明度,标准不明确,一些审批人员根据经验、关系来决定审批与否,为滋生腐败窝案提供了便利条件。中纪委披露,刘铁男对于认可的项目,可以上午说完下午就办;对不认可的项目,可以一拖再拖,甚至拖得没有下文。刘铁男在接受组织调查之前,曾在几个月内突击审批过不少批文。据他事后交代,此举是预感大事不妙后为了少得罪人,可见行政审批的自由裁量权有多大,标准如何不明确。
行政审批引发塌方式腐败,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影响了经济发展。最近两年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审批项目,切实治理行政审批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长远来看,从预防塌方式腐败来看,根治行政审批产生的腐败毒瘤不容懈怠。(文丨聂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