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里的北京梦
2015-03-18沈寅飞
沈寅飞
又是一年外来务工人员进京的时节,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让我想起去年北京深冬在打工村的一次采访。当时天气有些寒冷,已经到了放寒假的季节,14岁的杨凯贴身穿着一套单薄的秋衣秋裤和躲在被窝中的弟弟杨辉正专心致志地玩着电脑,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北京,租住在北京市昌平区有着“打工村”之称的东沙各庄村的一座院落中。在这个属于他们的一个十来平米的平房里,床、柜子、餐桌、电视等都一起挤在了里面,中间还有一个用来供暖的煤炉,用一根铝制的烟囱通到外面,但是屋里屋外却都弥漫着烟煤的味道。
采访当天,天气并不好,不时刮来阵阵北风,但这样的平房密封性很差,为了防风,有几处漏风的地方就直接用胶条粘起来。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孩子似乎并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对于记者的“闯入”,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唐家岭》,讲述北京“蚁族”的生活故事,而这里比电影中的居住条件之差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2013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而其中外地人口为802.7万人。而实际的数量则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很多没有登记的外地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城乡结合部。
尽管居住的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是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的张云并不愿意离开这里。这样的房子一个月房租只要250元,加上水电、网费等一个月也就300多元。杨凯和张云指着不远处灰色外墙的四五层的房子说:“到时候只能去租更贵的楼房了,我的一个朋友韩桂平就住在那样的楼房里。”
张云所说的楼房其实里面也只都是由每间二十来平米的一居室组成。这样的楼房周围还有很多,大多都是村民私自加盖的,主要是为了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每个房间租金在400元左右,加上供暖、水费、网费等一个月费用大概的600元左右。
相比而言,楼房里的住宿条件确实比张云的平房条件要好很多。在韩桂平租住的二十来平米的房间里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虽然还放着两张大床、一个大衣柜、一张孩子写功课和吃饭公用的四方桌子,但是有集体供暖,再也不用闻着呛人的煤烟味。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背井离乡,拮据地生活在这里呢?韩桂平说,已经从老家出来十来年了,家里的房子失修多年都快要倒塌了,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这里生活便利、交通发达,又能赚到钱。也许这就是他们平凡的北京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