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5-03-18孙婧

商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简政放权改革

孙婧

今年“两会”,“获得感”是谈及改革时最具代表性和概括能力的热词。“获得感”首次出现是在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指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啃“硬骨头”,无不显示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简政放权、养老金改革、公车改革均见成效,户籍改革、金融改革、所有制改革开始破题,这些改革引起很大震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出现80多次,让人们对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获得感”充满期待。

简政放权:重在放管结合

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3年新一届政府组建以来,1700多项审批事项被砍掉了700多项,今年还会继续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管放结合。2014年李克强总理赴天津考察调研时,见证了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总理感叹这些公章不知束缚了多少人,老百姓要跑多少腿,甚至可能要做许多别的工作,花费不少灰色费用。

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办事大厅的109个公章简化成1个,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大动作”,让不必要的审批成为历史,简政放权依然是今年改革重头戏。但今年的简政放权更有艺术,重点在“放管结合”,要解决放权后的“最后一公里”和“中梗阻”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联动式改革,除了国务院的改革,还有省、市、县政府机构的改革,就是所谓的“中梗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参加政协会议时说道,三分之一的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上下联动,全体中国人才能体会到改革的好处。

中国的行政改革多年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泥潭,说到底是没有解决“管放结合”。今年简政放权,管放结合的目标是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三张市场极其期待的清单可能面世,进一步为市场松绑。

过去是管制在先,用无数道行政审批来限制进入。改革拿掉了大部分审批,变成后置审批,这对各级政府而言都是很大的考验。首先弄清权力清单,哪些是审批事项,哪些是许可事项;再列出一系列负面清单,告诉企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则是企业的动作范围;同时完善责任清单,出现问题该追究谁的责任。

管放结合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对权力的使用,“有权不可任性”。“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是回到尊重常识的道路上来,19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阿克顿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减少权力,减少任性,根本之道是制衡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今天的中国尚未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大规模的行政改革旨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陛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发展潜力。

经济体制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

“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

行政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鼓励大众创业、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价格改革、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构建开放性经济体制……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领域的改革,几乎都能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相应的词句。今年与去年有什么区别,去年与前年有什么区别,这三年与前十年有什么区别,哪些承诺已经兑现,哪些目标还需努力,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答。

投融资改革、财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等被认为是今年改革的重点,梳理地方两会的报告则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将是今年各地改革工作的重要着力点,31省区市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例外提及“国有企业改革”,其中有13省份明确今年将着力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企改革进程比预想的还要快。日前中石化千亿民资到账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幕,新销售公司改革加速。中石化报告称,25家投资者已向销售公司缴纳了相应的增资价款,混改引资工作完成,具体业务合作已经开展。

而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分工和职能,包括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预计最快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一揽子改革即将启动。

回顾历史,这些改革并非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词,上世纪90年代,以国企产权改革为着力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21世纪初,取消农业税、扩大社保覆盖面、深化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使中国经济保持了10年稳定增长。

但站在历史维度上,有些改革只是开始了“0”的突破,却并未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比如产权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仍不完整,无法像城市的土地和房屋一样抵押和交易;比如户籍改革,取缔暂住证仍然是零敲碎打的细节改革,政府仍然没有拿出完整政策对待自由迁徙的人民;比如市场准入,能源、交通、通讯、电力、金融、出版、医疗,甚至出租车行业,都是行至半程的开放和准入。依靠技术、互联网的倒逼,快的与滴滴渗入出租车行业,支付宝、微信支付渗入金融行业,微信、易信渗入通话领域,门户、微博、微信渗入新闻出版行业,这些曾经是由垄断圈禁的铜墙铁壁,在技术革命的撞击下掉落砖瓦。中国不要停在半程的改革与开放,由技术革命给深化改革添柴加火,这些领域向民资公平开放,把禁区变成生机勃勃的绿地,是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万众期待。

回顾匆匆深改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出台改革举措370条,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的改革会继续深化,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困难的,从古到今无一例外。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而关键在“深化”,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到底。

“四个全面”:未来中国全景图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去年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做了分别的论述,而直到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意蕴深邃。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导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框架更加完整。从逻辑关系上看“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推动实现总体目标的双翼。在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条件,是实现所有目标的政治保证。

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距离2020年目标仅剩下5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全面小康”这个伟大的国家梦想依靠什么去实现,今年“两会”勾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全面”是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的另一个关键词,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市场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项改革同步推进,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全面小康的社会,理应是均衡的、和谐的。

猜你喜欢

简政放权改革
治理迭代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简政放权≠“减”政放权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Palabras claves en la China de hoy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改革创新(二)
简政放权环保公告真的取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