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布局中国

2015-03-18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政治国

蔡如鹏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三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国两会前夕,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高调推出五篇“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宣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称其是中共“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观察人士分析,“四个全面”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治国方略的理论概括。

全新布局

去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当时他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此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集体学习和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又多次提到“四个全面”,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

今年2月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每年初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把中央领导和地方大员召集起来,学习培训达成共识已成惯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这样一个非常正式带有部署整体工作性质的场合,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正式的宣示,宣告‘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同时,许耀桐还认为,“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也将“四个全面”概括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总纲”“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并将习近平2012年11月主政以来的主要言行和足迹,都与“四个全面”联系起来。

文章说,从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新的理论标志?

习近平主政以来,已提出“中国梦”、新常态等概念,都得到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有舆论认为,“中国梦”是理想愿景层面的,新常态偏重经济,还不足以彰显习近平在反腐、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四个全面”设定了中共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也高度概括了习近平执政后的所作所为,似乎具备了成为习近平“理论标志”的条件。

有评论分析,“四个全面”实际上是在给“中国梦”做具体解释。习近平刚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就提出“中国梦”,此后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又提出“四个全面”,是将“中国梦”条理化、具体化。

许耀桐也同意这一看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四个全面”比笼统地谈“治国理政”更为具象、接地气。同时,他还认为“四个全面”很有新意,新就新在“全面”二字。

“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他说,“这里两个字加得非常必要,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把习近平的执政理念总结为“四个全面”。这也是中共第一次完整提出新领导人的政治纲领。

在《人民日报》刊登这篇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的评论的同时,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有舆论认为,如此大规模宣传这一理论,表明它在党内高层已获得共识。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把“四个全面”提升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的高度。

有媒体报道称,在中共历史上,官方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有两次。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49年中共建国前,中共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先后作为“指导思想”被写进中共党章,成为中共前几代领导人的“理论标志”。

引领两会话题

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时,全会公报就释放出指导思想变化的信号。

习近平刚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就提出“中国梦”,此后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又提出“四个全面”,是将“中国梦”条理化、具体化。

与之前的三中全会公报相比,当时公报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上,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之后,加上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那也是中共最高规格会议文件中首度将“习的讲话精神”与已经载入党章作为中共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随。

当时就有舆论相信,这一变化表明,现任最高领导人的思想体系已经纳入到最高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之中,至于未来以何种方式嵌入执政指导思想仍有待观察。

许耀桐分析认为,“四个全面”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纲领性的战略布局,是中共中央一致的决定,“在中央会议上、在省部级会议上再三地明确把‘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标志性规划”。

同时,他表示,“四个全面”将成为中共及政府今后一段时间施政的指导纲领,并引领今年两会的政策讨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认同这一看法,相信两会将在“四个全面”作为行动思想的框架下召开。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行动纲领,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或其他改革不可能离开‘四个全面。”

汪玉凯认为,“四个全面”符合中国的现实。他分析,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五年,而目前施政面对的问题很多,包括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受人治思维局限及党内腐败严重,依法治国难度不小。

“‘四个全面能不能落实,不仅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重要是它影响到老百姓对执政党的信任。”汪玉凯说。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灯塔颂歌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露胎印花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