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2000年前文明的记忆
2015-03-18李雨霖
李雨霖
芒团村共有142户人家,85%是傣族。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白棉纸,但常年性生产的只有33户。芒团造纸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是专门为土司生产,用来抄写佛经和包裹茶叶。因而造纸的原料选用了构树皮,造出的纸质地坚韧、久存不陈、防腐防蛀,现在金融系统也来采购一些,用于捆扎钞票。由于历史悠久,信誉可靠,芒团纸远销昆明、省内各地以及泰缅等国,经常是供不应求。我们来到村里的时候,做纸的人家都在忙碌着,“非遗”传人玉勐嘎老人一面抄纸,一面说:“昆明的客人来订5万张,一个月要交货,大家都在赶活。”我问:“您一天可以做几张?”她说:“一般25张,太阳好可以做50张,下雨的话就不做了。”
有那么复杂?通过了解,要做出一张纸需要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五个流程十一道工序。
芒团纸的原料是构树皮,构树的树皮极容易剥取,寨子附近就栽种得有。剥下来的树皮大都呈半寸来宽的片状,每片约人高,绑成捆,然后进行晒干。之后在大锅里放上火灰水,再放进树皮,煮时要不停地翻转,好让石灰均匀地渗入树皮里。再放入清水进行浸泡,直到树皮腐烂。这时才开始真正造纸,将这些烂树皮放在石板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的木槌反复敲打,直至树皮呈糊状——这就是纸浆。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抄纸”了,抄纸架的主要结构是一个木槽,将树皮浆放入槽内,加入水。光有这两样还不够,还需加入一种特殊的胶水——一种用特殊灌木的叶子熬出来的树叶汁,这种汁水具有胶质,能让树皮糊连成纸。树皮浆、水与树叶汁要搅拌均匀,比例适当(这个比例,全靠造纸人根据经验自己掌握),否则,要么由于粘性不够不能成纸,要么就是粘性太好,粘在网上下不来。
用来将纸浆盛在一起形成纸张的工具,是一片“网”,这网可不是一般的网,据村民说,这种网要用蚕丝和竹丝手工编织而成。用网“抄”出来的纸,还得一张张地叠在另一张“网”上,以方便“网挂”——即晒纸。最后一步便是“揭纸”——从网上把纸张取下,100张为一捆,在玉勐嘎老人的家里,这种微微发黄的纸张堆满了每个角落。
在村里,我们发现做纸的都是妇女,就问玉勐嘎老人。她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传女不传子,女孩子一成年或者媳妇进了门,就要开始学做纸,老话说‘不会抄纸养不了家。”造纸术在芒团就通过一代代的妇女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妇女养家糊口的活路。村里的男子忙于种田,这里的土地适合种西瓜,于是西瓜也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
嘎拉沙纸业是依托芒团村组建的傣族纯手工构树纸生产企业,于2006年4月成立,由中国(傣族手工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勐嘎、中华傣家手工构树造纸第一村村民吴良进先生和中国纸业协会构树造纸联合会会长李绍喜先生共同发起创办,专注于傣家纯手工构树纸在高端书画用纸产品的研发与制作。主要作为上等书画用纸、誊抄经文、普洱茶包装等用途,远销北美、欧洲、泰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