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律”理论下的弹幕视频分析
2015-03-18史蓉蓉
文/史蓉蓉 张 宁
“四元律”理论下的弹幕视频分析
文/史蓉蓉 张 宁
弹幕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受年轻受众的喜爱。本文利用麦克卢汉父子的“四元律”理论,解析弹幕视频由于评论的“嵌入”,产生裂变,媒介由热变冷,互动性、参与感、卷入感加强,鼓励人们以弹幕对视频进行二次创作,从而让人们重新获得部落式的集体观影体验。
弹幕视频 四元律 断裂界限 感官平衡 二次创作 集体观影
弹幕,原指用火炮提供密集炮击,日本兴起的弹幕射击游戏最先把该词带到ACG(Animation、Comic、Game,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界,一些动漫网站的评论系统让受众的评论可以像子弹一样飞过屏幕。这种评论与影像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媒介形式,并赋予观赏与社交新的意义。如今,弹幕还相继与电影、电视、演唱会等结合起来,产生了弹幕电影、弹幕电视、弹幕演唱会等新媒介形式。但不论哪种媒介,其本质都是弹幕与视频的结合。
与弹幕进入大众视野后的迅速蹿红不同,关于弹幕的研究文章却不多,截至2014年10月14日,笔者搜寻“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获得与弹幕视频相关的文章均为8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弹幕视频这种新型媒介和主流弹幕网站进行了介绍,如《未来我们如何看动画——浅谈动画视屏弹幕网站的兴起和发展》《弹幕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等。有的则开始探索弹幕的深层次意义,如《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和《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关注了弹幕族和弹幕使用行为。
弹幕和弹幕视频为什么能够得到大众的关注,并快速发展?弹幕视频与之前的网络视频等媒介有何本质区别?本文以四元律为框架,来探索弹幕视频。
麦克卢汉父子在《媒介定律:新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四元律”,依次是提升、逆转、过时、再现。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拷问,可以探索任何人工制造物的社会文化效应。本文以四元律为框架来分析弹幕视频。
一、提升:由热转冷,互动提升,参与感和卷入感被强化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以“冷”“热”来划分媒介,认为冷媒介要求人们的高度卷入,包容性强、参与度高,信息的清晰度低;而热媒介则让受众扮演旁观者,人们的参与度低、排斥性强,但信息的清晰度高。他将电视划为冷媒介,电影划为热媒介。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电视却变得越来越“热”,所以这一度使“冷热媒介”成为他理论中被批判最多的一个。
实际上麦克卢汉并没有断言冷热媒介的一成不变,相反,他早已在《理解媒介》中提及媒介冷热的变化问题:“文字媒介逐渐升温,热到可以多次重印的强度时,就导致了16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战争。”因此魏武挥在《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一文中认为:“冷热媒介并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索过程。”黄志斌在《冷热媒介划分标准的重新界定及其现实意义初探》中分析,麦克卢汉在划分媒介冷热的时候有四个标准:时空偏倚性、对象成对性、功用同一性、信息交换加速性。笔者同意黄志斌在文中的观点,媒介的“冷热”其实是相对的概念,不同时空的同一媒介可能有时冷,有时热;用来比较的两个
媒介必须“在功用上是对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些器官的功能性延伸”。
视频和弹幕视频均为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在弹幕视频未产生前,网络视频与电视相比,网络视频是冷的,允许人们发表评论,广泛参与,而传统媒介电视则是热的,人们对信息的反馈度和参与度都较低。弹幕视频产生后,不仅允许人们发表评论,还让评论可以在视频播放的同时飞过屏幕,只要受众不关闭弹幕,所观看到的就是几乎全部的对作品的评论(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评论都被仔细阅读)。这些评论原来需要受众在观看完视频后按时间顺序主动阅读。现在人们不但可以阅读自己想看的评论,也可以阅读到额外的内容,是一种被动加主动的按作品时间顺序的阅读,同步感很强。屏幕上不时飘过的弹幕让受众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正与无数人同步或者异步地共同分享视频,而且还可以进行频繁互动,交流感受,因为弹幕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影响是如此强烈,让人更想参与其中。这时不能发弹幕的视频升温,成为热的;可以发弹幕的视频降温,成为冷的。
如2014年10月2日《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异次元的狙击手》在哗哩哔哩动画上线,曾经出现同时2万多人在线观看的情况,弹幕以肉眼可见速度迅速增加,电影的每一秒都有好几条弹幕同时飞过。由于这么多人同步观影,网站不得不规定只能让高级会员发表弹幕,截至2014年10月20日该视频播放总次数达到1704679次,而弹幕由于容量有限,不得不让后面的弹幕覆盖掉前面的(俗称“弹幕被清”),可阅读弹幕的总数一直维持在8000条左右,实际的评论量达到了195801次。一两万人同时观看和不断飞过的弹幕都刺激着受众参与到视频观看与弹幕评论中去,人们在切实感受到这种互动氛围的时候,也深深被“卷入”了“冷”的弹幕视频之中。
二、逆转:“嵌入”是逆转得以发生的“断裂界限”
这种由冷转热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因为跨越了“断裂界限”。
1.“嵌入”成为由热转冷的“断裂界限”。弹幕视频之所以成为新的媒介形式,是因为它在“网络视频”的基础上跨越了博尔丁所谓的“断裂界限”(一个系统在此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系统。
而这个“断裂界限”是什么?仅仅是让评论飞起来、动起来?其实运动的评论之前早已经有了,比如在短信互动盛行时,电视屏幕下方就经常有观众参与的短讯滚动播出。所以从静止到运动并不是重点。
关键在于“嵌入”二字,弹幕的“嵌入”让原来与视频在形式上截然分开的评论,现在与其合二为一。无论是文章、音频还是视频,原先人们习惯于欣赏完作品之后,再发表看法,评论区是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人们利用评论进行的互动也是独立于作品之外的。即使是电视屏幕下方的滚动短讯,也不会放置到画面当中去。但弹幕却让原本独立的评论与作品融为一体。从分离到嵌入,即麦克卢汉所谓的任何系统发生突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与另一个系统的‘异体受精’”。
2.感知比率被重新分配。当“嵌入”发生,观看视频与阅读评论也同步发生。这样一种“新”的人体延伸,如麦克卢汉所说,“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
原来评论与视频分开时,人们观看视频只是看运动的影像,投射在视频上的注意力较专一,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形式的解读,都专注于作品本身。但当运动的影像和运动的评论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人们的注意力不得不“分散”一部分给飞驰的弹幕,要重新分配感知比率。
这带来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人们单独观看视频时,感知到的是直观的画面、逼真的音响,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视频当中,感性体验丰富。而评论则因为大部分内容是文字,受众在阅读时更倾向于进行思考,因为文字以逻辑性和阐释性著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阅读文字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当然,尼尔·波兹曼谈论的是印刷文字,而在互联网时代,文字却不仅仅局限于印刷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脑与手机进行网络阅读。不论什么介质,文字、画面、影像总是有着本质区别。尽管都诉诸于视觉,但画面和影像更趋向于感性和感知,而文字则更趋向于理性与分析。原本只需要或感性和感知,或理性的分析,可在弹幕“嵌入”视频后,感性和感知与理性的分析却会同时进行,一开始人们会不习惯,觉得弹幕打扰观看,但随着不断适应,弹幕逐渐成为视频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在看到有“槽点”的内容时,习惯于将注意力投注于弹幕,寻找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恰恰弥补了那部分视频内容注意力的缺失。当适应力增强,人们对于弹幕的阅读量会进一步增加,从而找到新的观赏平衡和乐趣。
三、过时:作品的一次创作阶段过时,弹幕对视频的“解码”让二次创作成为可能
弹幕视频让评论与作品合二为一,让作品不再停留在一次创作阶段,鼓励受众对文本的二度加工与解读。
斯图尔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中阐述过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他认为电视话语的流通可分为三个阶段:制码——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阶段(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电视作品的完成状态;解码——观众解读。霍尔认为,如果观众能够解码,“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一种实践,一种被‘制码’成新话语的材料”。
这里弹幕就成为了“新话语的材料”,发弹幕是重新“制码”的过程。以往人们在解码的过程中,只能和少数人交流(电视阶段),或者在视频之外与多数人交换意见(网络视频阶段),但都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视频本身,除非对视频进行二次剪辑等再创作。现在只要给视频加上不同的弹幕,人们的解码行为就会立即将视频的意义生产出来,并马上进行又一次制码。众多观看者对视频进行不同的“解码”与“制码”(即发表弹幕),用弹幕将视频打造成“新作品”。
弹幕类型有很多,按内容来分,可分为普通字幕、空耳字幕、解说字幕三类。其中的普通字幕还包括了歌词、台词、翻译、感想等内容。空耳字幕则“指故意将一种语言听成与另一种语言(或是模糊的同种语言)类似字句的文字游戏,常见用于将一种语言的影片、音乐作品,以另一种语言的谐音重写内容,以达到比如恶搞或一语双关的目的”,参与的人越多,这些内容的信息量就越大,叠加在原视频之上形成的弹幕视频的内涵就越丰富。观看一部弹幕多的视频,不仅可以深度了解视频的内容,还可以收获观看者的感受,学习到该视频的相关背景知识、演职人员的新闻等,其体现出的“超链接性”让普通视频望尘莫及。
四、再现:同步共享的集体社交观影体验得到再现
人们在电磁技术创造的整体、统一的“场”中观看影像,最初是集体式的。大家坐在电影院里,在黑暗中感受大银幕里的喜怒哀乐,看完可以和身边的人交流感受。电视发明后,人们分散在一个个房间里,或以家庭为单位,或独自观看,互动性与反馈性下降。而网络视频,则将观看的过程进一步个体化,但交流性增强。弹幕与视频的结合让原本的观看者在调整好感知比率后,不知不觉产生了传播的冲动,逐渐加入发弹幕的阵营,纷纷从受传者变为传播者。而在观看弹幕视频时,传受双方的转换非常频繁。当观看者发出一条弹幕后,如果有人即时有所回应,之前的传播者立刻转为了受传者。如在《灌篮高手》2013年重制版最后一集里,有人发弹幕说这部动画自己“从小学一直看到大学毕业”,之后马上有人发弹幕回应“前面小学开始看到大学毕业的你不是一个人”。类似这样隔空对话的互动性弹幕非常多,使弹幕视频具有了社交性。
弹幕视频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互动性、交流性、反馈性,还让观看者直观地体验到久违的集体社交观影的感受,这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让人们仿佛在一条条飞过的弹幕后面看到隐藏着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好像重新走进了电影院。这时,观看影像已不再是单一的目的了,重要的是一种共享与交流的感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所说:“对这些网友来说,看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一种‘集体感’,一种‘交流感’。”综上所述,“四元律”理论下的弹幕视频可总结为:
1.媒介由热变冷。弹幕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影响很强,让人更想参与其中,这时不能发弹幕的视频升温,成为热的;可以发弹幕的视频降温,成为冷的。
2.评论“嵌入”视频。弹幕的“嵌入”让原来与视频在形式上截然分开的评论,现在与视频合二为一,关注度分散,感官平衡被打破,感知比率被重新分配。
3.集体社交观影体验。弹幕带来的虚拟部落式观影让人们仿佛重新走进电影院,共享与交流成为更重要目的。
4.一次创作。弹幕视频让评论与作品合二为一,让作品不再停留在一次创作阶段,鼓励受众对于文本的二度加工与解读。
[1]林文刚(美).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2]马歇尔·麦克卢汉,特伦斯·戈登.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7).
[3]魏武挥.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 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EB/OL].[2011-11-04].http://weiwuhui.com/4484.html.
[4]黄志斌.冷热媒介划分标准的重新界定及其现实意义初探[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
作者史蓉蓉系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张宁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