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色”为何惹人醉
——《梨园春》的魅力之道
2015-03-18李佳佳
文/李佳佳
“梨园春色”为何惹人醉
——《梨园春》的魅力之道
文/李佳佳
2014年,河南卫视《梨园春》开播20周年。该节目以戏迷擂台的独特形式,首开国内戏曲类节目双向互动的先河。受众对《梨园春》抱有极高的收视热情,并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戏曲这一国粹的生命力。据《光明周刊》刊发的《梨园春色别样红——河南卫视〈梨园春〉及其开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调研与思考》一文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新世纪以来,《梨园春》平均收视率为24.8%,曾创下35.7%的历史新高。
《梨园春》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成为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戏曲类电视节目不景气的泛娱乐化时代,“梨园春色”为何独惹人醉?本文就此对《梨园春》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梨园春》的魅力之道。
发展理念:固本、创新、求变
固本。固守传统优秀戏曲文化之本,对《梨园春》成熟稳定的发展理念、市场策略、受众定位等,都要反复研究、系统总结、坚持传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将《梨园春》打造成独具价值特色的城市形象符号和地方文化名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带头观看演出,为获奖选手颁奖,召开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经过时间和受众的双重考验,《梨园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大批忠实受众,因此,那些本质的东西必须要坚持。比如,大众化的受众定位,以地方为主、以戏曲为主、以豫剧为主、以打擂为主的基本原则,等等。
创新。加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进行“微调”。比如目前的戏迷擂台赛,就对原有擂台赛进行了调整,将擂台赛作为主线贯穿节目始末,提高擂台赛的挑战性、趣味性和可视性,以全面提高受众的收视期待,培养核心受众群。加入新唱段,指定具体唱段,调整比赛规则;重视选手的形象包装,加强节目娱乐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加盟,提高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与受众互动,激发受众情感共鸣,等等。通过对原有形式和内容的“微调”,让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同时,《梨园春》还不断淡化商业色彩,赋予节目更多的人文内涵,注重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入,强化节目的包装意识和“造星”意识。
求变。就是在确保节目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变化和突破。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的求变,才能实现节目的“常新”,但这种变化是逐渐显现出来的。比如,《梨园春》以往的舞美比较传统,写实色彩浓厚,产生了一种呆板僵化的视觉感。而经过调整后,《梨园春》的舞美设计形成了一种简约写意的风格,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再比如片头音乐,经调整后的《梨园春》在保留本土豫剧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京剧音乐的原色,使得听觉效果更加饱满丰富,令节目开场气势恢弘。可以说,《梨园春》强调的是过程,重视循序渐进的变化,而并不主张浮躁的、表面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梨园春》固本创新、稳中求变的理念诉求。
内容定位:传承、弘扬、交流
《梨园春》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也要求节目加强内容创新,不断推出精品,在彰显戏曲魅力和满足受众需求的平衡中寻求最佳的内容创新点,不断激发节目的活力,拓展节目的发展空间。
传承。在优秀戏曲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方面,《梨园春》一直将培养潜力巨大的青少年受众作为最基本的定位和目标。《梨园春》自开办以来,
打造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少儿戏曲明星,良好的形象、精彩的表现和可爱的性格,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追捧,成为了传统戏曲文化电视传播的“形象大使”,有效吸引了少年儿童加入戏曲传承的大军。为了进一步激发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梨园春》推出了“青春之歌——大学生擂台赛”,彻底打破了以往戏曲节目内容单一的局面。与其正襟危坐眼睁睁看着传统戏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还不如抱着开放的心态将它拉回到“年轻人”的身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极具青春活力的大赛被推出,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竞相演绎梨园经典,让戏曲散发出了浓厚的青春气息,让古老的民族戏曲在年轻人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弘扬。以传承弘扬民族戏曲文化为己任的《梨园春》,依靠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剧目资源,在充分汲取本土戏曲和民族戏曲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以电视视角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挖掘,生产出一系列精品化的戏曲节目,相继推出了《名家名段》《名师高徒》《海峡梨园情》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实现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有效推广、保护和传承,充分彰显了戏曲界老中青艺术家的魅力,拉近了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将经典剧目、优秀现代戏进行广泛传播,让受众充分领略到戏曲名家和名段的无限魅力。
交流。《梨园春》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它不仅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而且还面向全国,在纵向挖掘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传播非地方性的经典剧种,打破地域界限,以开放的胸襟诚邀各地艺术家齐聚一堂,海纳百川地接受各种姊妹艺术,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而且提高了舞台表现力。此外,《梨园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将流行音乐、曲艺、影视等元素进行巧妙糅合,广泛吸纳其他优秀的戏曲艺术和舞台艺术,将电视戏曲行业的精华资源整合到一起。通过开展各种联办活动,推动了地方戏曲界与其他省份戏曲界的交流互动,为不同剧种和不同流派创造了广阔的传播平台,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此外,《梨园春》还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6年它成功进入悉尼歌剧院,为我国电视戏剧节目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2007年,《梨园春》成功完成了历时13天的南美巡演,将戏曲“中国风”吹向了南美大陆。
可以说,《梨园春》将传承、弘扬、交流作为其内容定位,无疑是正确的,这不仅提高了《梨园春》的文化品位,而且还扩大了《梨园春》的受众规模。
形式新颖:打擂、点评、互动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语境下,电视节目可谓是日新月异,一成不变的东西很快会被受众淘汰。电视节目若是将受众纳入堕性的审美体系,必然会被受众厌烦。此外,在大众化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任何一个具有特色的原创节目,都有可能迅速被淹没在同质化的海洋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赋予节目以新的活力,才能拓展节目的生存空间,才能实现长盛不衰。自2007年起,《梨园春》在节目形式方面不断加以调整,有效避免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打擂。目前,经过多次调整,《梨园春》已经由最初单纯的戏迷擂台赛扩展到了形式更加多样的擂台赛。比如《名师高徒》,河南省范围内的知名艺术家携门下弟子前来《梨园春》参加擂台赛。老师在观摩门下弟子和其他艺术家门下弟子的舞台表现之后,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弟子的不足,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改进。而弟子们也可以通过《梨园春》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和分享。再比如《青春之歌》,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戏曲爱好者组织起来,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戏曲艺术才华,充分演绎出古老戏曲的青春魅力,这些独具特色的节目形式,有效吸引了各个年龄段受众的关注,成为了他们观看《梨园春》的一大兴奋点。
点评。经过形式上的调整,《梨园春》打破了单纯由豫剧专家和相关剧种艺术家点评的模式。近年来,《梨园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开始重视娱乐色彩的融入,每期擂台赛都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公众人物加盟。他们不仅会对选手表现进行独到的现场点评,而且会在与选手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看家”本领拿出来,充分彰显了明星的魅力,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而且创新了节目形式。
互动。通过对打擂环节舞台呈现形式的调整,让其更具可视性。传统的擂台赛主要体现在唱上,打擂选手表演一段或几段唱段后,专家对其表现进行点评打分,然后就结束了。这种模式单调僵硬,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对此,《梨园春》着重在选手舞台的呈现上进行调整。当前的擂台赛,除了让选手进行唱段演绎外,还注重与受众的互动,挖掘选手生活中的动人故事,挖掘他们除了表演之外的闪光点,在用精湛表演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用他们的真情打动受众,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辉县石棚落腔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项目编号:1424004113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