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圆明园的劫难”一课的启示
2015-03-18北京市同文中学李思思
北京市同文中学 李思思
一、研究目的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我校属于普通初中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对口小学的电脑派位,还有部分为借读生。再加上受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很少有历史知识的储备,在课堂上表现为不主动回答问题、学习较为被动、有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偶尔还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等行为。鉴于上述情况,我首先从课堂设计学生的活动入手,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研究过程
在讲第2课子目“圆明园的劫难”时分别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教学方式:直接讲解,在“圆明园损失知多少”这一副标题时,让学生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圆明园造成的损失进行思考,以得出圆明园的毁灭给我国以至世界带来的巨大损失。
课堂实录(一)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内容,这短话向我们叙述了什么事?
学生1:英法联军侵略。
学生2:圆明园遭到抢劫和焚烧。
教师: 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3:列强修约遭拒。
学生4:列强掩盖罪行。
教师:圆明园的劫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损失?
学生5:精美建筑没有了。
学生6:奇珍异宝大量破坏丢失。
学生7: ……
学生8:主权破坏。
(在几个学生发言后,其他同学就不知说什么了。)
这个片段是我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幕。在上完课后,我总感到在这个环节似乎缺少些什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们的思维并不是很活跃,学生们对圆明园劫难所造成损失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我反思后得出:教学方式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只需进行机械记忆,不需要其他方面能力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课堂实录(二)
先把同学分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进行研究学习,最后得出圆明园的劫难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使得同学都能参与讨论学习,但最后只有派代表回答问题。并且不再只进行教师一人的讲解,加入史料与视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有所好转,但学生仍很被动。
课堂实录(三)
在讲课之前我先播放视频1(《档案——圆明园的劫难》的介绍片断),引起兴趣,然后将史料与其它进行剪辑过的视频进行整合,贯穿整个课程,使整堂课具有连贯性,创设情景,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培养爱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三观。
教师:“这个视频1(《档案——圆明园的劫难》的介绍片断)反映了什么事件?”“在地铁线路图上找找圆明园的位置,如何到达?”“根据视频2(圆明园数字复原图以及如何修建的简介)想一想圆明园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根据视频3(圆明园遭劫难的前因后果)和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圆明园的劫难造成了什么损失?”“为什么会出现圆明园的劫难?”“圆明园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教师对问题进行预设分层,简单明了的问题由全班进行集体回答;稍有难度,由学生自愿举手回答;难度较大,由小组讨论完成。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使学生明确重难点,加深印象与理解。
讨论后学生回答如下。
学生1:反映了圆明园的劫难。
学生2:圆明园具有考古、科学研究、文化价值……
学生3:圆明园的劫难不仅使我们签订了《北京条约》丧失大量主权,而且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生4:圆明园不应该重建,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进行自由回答。
经过改进整合后,在教学环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发言非常精彩,可以看出多样、多类型的材料进行整合后,使得学生不仅兴趣大为提高而且视野更加开阔,角度更加多元,思考更加全面,成为这一节课学生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多是教师直接讲解,不难发现学生在第一种教学方式中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只需进行机械记忆,不需要其他方面能力的发挥;第二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学生仍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为教师搭好了“戏台子”;第三种教学方式由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牵引,层层递进,问题可以解决又不容易解决,既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同时,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四、反思与体会
第一,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课堂活动。
第二,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真正地参与其中,有话可说。
第四,设计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提供丰富多元的材料进行支撑。
五、今后有待研究和注意的问题
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走形式、走过场。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更不能只追求学生活动的形式,而不考虑学生活动的效果。同时,也不能盲目地设计学生活动,漫无目的,随意性太强。这样就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脱离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应当首先考虑这个活动是否会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活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个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的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