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2015-03-18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小学刘文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品德课题德育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小学 刘文文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灵活引导,步步深入,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以达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的目的。

德育的生活化策略的实施必然要以活动来加以联系,活动中凸现德育,德育渗透于生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优化型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教育应不断地丰富、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在德育教育中要细致管理,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满足,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以细微之处见精神。还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一颗爱心包容学生,让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成为德育的宝贵资源。

研究意义: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而又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德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和一定阶段学生生活实践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第一,通过研究,建立一套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内容适当、方法科学的小学德育目标阶段化体系。

第二,在德育课程中努力打造“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模式。凸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教育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教育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让他们在发展中生活。

第三,充分利用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具有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把活动与课程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便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我们必须用社会资源去发展学生认知框架,达到资源的优化。

第二,课程要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这是“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践性环节,是向生活延伸的最直接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资料法、活动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

2013年11月—2014年2月,本课题进入实验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月是实验提高阶段。经过十一个月的试验和研究,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围绕本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下列工作。

第一,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优化课内课外,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

一是用“活”已有的社会环境资源。首先,重视教师这一重要资源。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次,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二是挖掘新的可利用的社会环境资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三是合理整合社会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可利用价值。

首先,我们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适合性;其次,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生命活力;再者,对现有的可以利用资源做了变通、嫁接,使其具有再生性,可持续利用。

第二,课题、少先队活动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一是赋予饱满热情,关注学生成长。

二是紧抓有利时机,内化道德品质。

三是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四是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教育效率。

五是重视教育科研,加强理论指导。

七、课题中期研究成效

经过努力,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围绕课题研究计划,我们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管理、活动、交流教育网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合力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好评,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了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并且撰写优秀论文,开展主题讲座,极大的拓展了教育资源。

八、研究中的反思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整体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德育教育水平上升了很多。虽然我们在本课题研究方面的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很多活动的实效性还不强,还没有深入部分学生思想深处,有“水过地皮湿”的感觉,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学生不良习惯的反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课题的经验性材料还是比较少,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措施,实施德育工作的创新,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系列生命教育,提升生命质量,以此推动全局发展,促进师生实际生活效率的提升。我们将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组织工作交流以及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广泛听取、收集多方面意见,整理、汇报实验研究的成果。

猜你喜欢

品德课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