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儿童的分享行为

2015-03-18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城西素卿幼儿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家园道德意识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城西素卿幼儿园 阴 歆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只要表现形式,是衡量道德行为的重要指标。早在20世界50年代,Ugurel-Semin就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发现291名被试在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分享公平”倾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Damon对儿童分享观念的研究则概括出4~8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的三个水平:平等分配(5~6岁)按劳分配(6~7岁)和仁爱观水平(约8岁以后)。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详尽的阐述,以便供广大幼教同行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二、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分享意识不强,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3~4岁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言行表现不一,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旨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影响分享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很重要,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是老师在短短一个活动或者一节课就能形成的,幼儿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幼儿园就是家里,因此,老师、家长都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做好家园的合作工作,互相沟通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养成分享的好习惯,这样,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会得到了很大的培养。

第二,物质因素。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幼儿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多幼儿在玩玩具及交换时分手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

第三,教育因素。教育中,特别是幼儿教师给儿童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正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孩子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自由、独立的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提供机会,体验分享。开学初,我们就鼓励每个幼儿带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得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的激励。根据上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利用文学作品时的形象,让孩子体验分享行为的乐趣,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孩子是否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常有一中虚假的分享行为,在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协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良好分享品质的摇篮。

三、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体会

用心观察,因材施教,观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观察,不仅可以看到幼儿个体行为的变化,更可深究到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心理反应,主观愿望和想法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态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分享意识一旦形成,既要付诸行动,也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分享行为。众所周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通过对活动的评价,将分享的价值观内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描述→评价→内化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晓之以理,使幼儿树立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认识水准,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最终在已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实施分享教育,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孩子认识到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欢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使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

猜你喜欢

家园道德意识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寻找失落的家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