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级农机推广站如何培育新型农民操作技能
2015-03-18枝江市农机推广站孙曼丽
枝江市农机推广站 孙曼丽
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农业生产方式已步入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传统农业已逐步被现代农业所代替。农业机械作为一种现代化生产手段,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承载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这样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将逐步被懂技术、会经营、会操作的“新型农民”所替代。“会操作”,将成为新型农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县级农机推广站大多承担着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因此,培育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操作农业机械的“能手”,县级农机推广服务站任重道远。
1 培育新型农民操作技能意义重大
何为新型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传统农民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简单、传统的劳动工具,进行简单而重复的工作,日日祈祷风调雨顺,盼望年终有个好收成。而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用先进的劳动工具获取最大的劳动价值,并日常活跃在商业活动中的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他们对新机具新技术了解很少。然而,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农民和外出务工的“能人”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光明前途,他们纷纷投资购置农业机械,加入到农机化社会服务中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逐步成为新一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就是这些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涌现,缓解了当今“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尴尬境地,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农业机械化又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而此可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操作使用先进适用机械的能力,是一项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因此县级农机推广站要以“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针对重点对象开展系统教育培训,把加快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首要任务。
2 县级农机推广站培育新型农民操作技能的现状
农机技术培训推广的阵地在农村,对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是县级农机推广站的职能所在。但是目前县级农机推广站在培训新技术、提升农机手操作能力方面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农机推广专业人才匮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农机推广是深入农村、为民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它要求推广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就枝江市来说,农机推广站现有人员22名,其中农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9人,仅占总人数的40%。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影响着教学效果。目前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能身背工具包,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动手为农民安装、调试,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排除故障的很少。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日益更新的农业机械,有的自己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少是大多数农机推广人员的共同特点。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县级农机推广站对于一些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科技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科研成果不能得到转化,而农民又迫切需要先进适应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导致县级农机推广服务站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就势必造成了县级农机推广站在推广和培训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方面出现断层状态。
3 探索提升新型农民操作技能的措施和方法
那么如何将先进适用的生产工具转化为生产力,如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县级农机推广站必须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担。
3.1 应用“新成果”,丰富培训内容
从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到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十年黄金发展期”,农业机械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面对日益更新的农业机械,县级农机推广站要立足本地区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推广和培训。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及时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让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2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而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促进技术更新,实现新陈代谢。
3.2 谋划“新举措”,改变培训方式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3.3 创新“新形式”,壮大培训载体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农业机械化学校,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联合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3.4 提升“新境界”,夯实培训水平
农机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推进的关键因素,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其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其三,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四,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这个市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是社会的需要。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农机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3.5 适应“新常态”,延伸培育范围
县级农机推广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新型农民。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县级农机推广站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积极适应农机推广与培训工作中的“新常态”。只有正确、合理地把农机与农艺同集约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机与农艺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应,才能把握住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进程。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艺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提高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讲土壤耕作制度,并把蓄水提墒这一抗旱保苗的农业技术结合其中,使学员认识到针对现有的水利设施和资金状况治理春旱秋涝的根本途径要靠机械化为土壤建立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实现春旱秋防,秋雨春用,达到农业生产稳产丰产;三是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使学员真正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
县级农机推广站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适应农机发展的新常态,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是我们从事推广培训工作人员永远探索的课题。我们坚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县级农机推广站定会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的经济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