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机技术推广站与农机专业合作社之间的结合
2015-03-18黄冈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柴文胜
黄冈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柴文胜
黄冈市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当地财政、地理条件、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购买力影响,山区县市(区)农机化发展较慢;发展农机化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农民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很旺。近几年来,在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农民购机踊跃,推动了黄冈市农机装备结构升级和农机化作业水平提升,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逐渐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凭借独有的资金优势、机械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有效推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将农民从繁重的农田劳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减负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以提高农机使用率、实现农机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1 黄冈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市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40家,合作社总量达到236家,其中,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9家(2015年新增3家),全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6家(2015年另有3家入围)。合作社共有社员9 344人,机具保有量达到14 783万余台(套),流转土地243.1万亩(1hm2=15亩),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11.2%。合作社服务领域涉及农机运输、农产品加工以及粮食生产的耕作、种植、收获、排灌、植保等环节,并逐步开始向经济作物领域渗透。在组织结构形式上,合作社基本都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合作社成员入股方式有3种:一是以现金方式入股;二是以机具作价入股;三是以技术入股。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3种模式的服务:一是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二是农户将承包田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经营,合作社将每季收获的部分粮食作价付给农户,作为承包费用;三是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部分粮食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农户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田间管理农活由农户自己承担。
2 黄冈市农机化推广机构的基本概况
全市共设有市州级推广机构7个,县级推广机构7个,代管市级推广机构2个,区级推广机构2个。县、市(区)级推广机构均为正股级公益性事业单位,只有黄州区为公益性的非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均为各县市农机局,其中拥有独立产权的办公场所有5个,租借或与主管局合署办公的有6个。全市设置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共计119个(全市有124个乡镇),其中属主管部门管理的有74个,属乡镇政府管理的有19个,实现双重管理的有26个。但是不管如何管理,业务工作均属我们农机部门管理。全市县、乡镇两级农机推广机构实有人数215人,其中拥有技术职称人数为151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有58人。县级推广机构的经费来源属自收自支的有1个,财政差额拨款的单位有10个,其中财务完全独立的有8个,乡镇一级的农机推广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按公益性的农机服务“以钱养事”机制要求,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资金统筹,人员工资与考核的业绩挂钩。全市县级以上拥有交通工具及办公必备的仪器设备合计近60台(套),用于推广试验示范的基地面积有5 300余亩。
3 推广机构存在的问题
全市农机推广队伍健全,推广体系基本完善。但现有办公条件简陋,推广示范功能不强,社会化服务水平仍然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机化发展现状。乡镇服务中心人员身份复杂、结构不合理。改革后的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性质属于民营非企业,人员具有多重身份,实行多部门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很合理。从事技术推广与业务服务能力还不强,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服务中心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有人员中,由于经费短缺,基本没有外出参加学习进修,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差,跟不上农机化发展形势,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也很难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重任。推广条件依然比较艰苦。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工作经费、电脑缺乏。农技人员的工作环境依然比较艰苦,不利于正常开展应有的技术服务工作。
4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推广中的优势
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着土地规模经营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实现耕地向他们集中,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还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般是由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机大户、乡镇中心主任、村干部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担任,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到“八有”,即有场地、有库棚、有车间、有办公楼、有牌子、有制度、有微机、有账务,其他合作社也做到有牌子、有机具库棚、有办公场院、有章程制度。建立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守法经营。
5 搭建舞台,充分加强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融合
5.1 参与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项目实施上,黄冈市优先安排合作社承担建设任务,如水稻、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都安排合作社参与建设,负责机械调度、机械作业和技术示范,充分发挥合作社先导作用,新机具让合作社先用,新技术让合作社先学。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水稻机械插秧、油菜机械收获在机具保有量、作业面积上均实现翻番,新增插秧机数量超过历年来插秧机保有量。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合作社的实力日益壮大。团风县长盛农机合作社计划购买4套日产15 t的粮食烘干设备,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走上粮食耕作、收割、烘干一条龙产业化经营之路。省农机局副局长皮少成带队到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时,查看了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安装的奇瑞牌粮食烘干机,他指出:合作社就是咱们农机的“试验田”、“示范地”,借助这个平台,才能把农机化技术转化成实打实看得见的效益,才能推动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马铃薯生产由于传统的人工种植、收获方式落后,耗费劳动力多,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经实践,引进先进马铃薯收获机,总结出马铃薯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蕲春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种植100亩上取得成功,后续将在全县进行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合作社在普及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5.2 开展社会化服务,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作业规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龙头主力军作用
合作社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主力军。拓宽服务市场,实现规模经营,通过规模化作业和跨区域作业,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提供不同服务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一是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农户将田地流转并出租(200~300元/亩)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将租赁款或租赁款兑换成粮食交付给农户,农民不用种田即可领取一定租金或粮食,可以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二是实行作业服务制。农户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实行订单作业;或由合作社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日常一些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等农活由农民承担,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积极开展跨区作业。为了延长作业时间,扩大作业面积,增加作业收入,合作社立足搞好自身作业服务外,还联合其它农机大户跨省、市区作业,服务范围辐射周边。
5.3 参与新技术推广,发挥公益性服务补充作用
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机制改革后,人员严重不足,黄冈市就充分调动合作社的积极性,发挥农机合作社平台作用,通过合作社开展新技术培训、农机维修服务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既保障了合作社自身效益,也解决了农机服务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问题。黄冈市的富民、刊江、三和、文新等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集试验推广、机具维修、技术培训、社会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既承担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任务,又广泛开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
通过加强合作社推广站之间的融合,黄冈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机化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农机化工作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机推广的开展,对推广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促进、推动和补充。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农机合作社大都是由农机大户组成,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合作社主要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而且以从事机耕、机收服务的居多,机插以及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等领域的服务明显不足。许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注册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运作效率低,推广站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不断优化农机资源配置,符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但必须明确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关系。一是抓住一个思路,即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来促进农业机械化为主体思路;二要明确一个职责,即以省局创建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指标为服务职责,指导合作社的发展并突破自身条件限制,助推农机化事业发展;三是理顺一个关系,即要明确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关系,合作社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营模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遵循服务农民、管理民主、进退自由的原则,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推广站要做好服务指导工作,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