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阈下微信互动传播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2015-03-18於流芳

传媒 2015年11期
关键词:柯林斯仪式社交

文/於流芳

艾瑞网《2014年中国移动社交应用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底,微信用户数量同比增长41%,至5亿人,突显推出这款中国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应用的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扩大地盘。”如果说早期的社交媒体侧重的是信息分享和用户使用性满足,微信则是在“实名制”和“朋友圈”等功能下成为具备强大互动效果的移动社交平台,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和内心情感的倾诉。微信通过“对讲机”和“朋友圈”功能提供的互动传播,是基于用户真实心理体验和情感感受的互动体验,而良好的互动体验聚集的“情感能量”也正是微信能够不断增加用户数量的制胜法宝。美国社会学者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微信互动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

一、全媒体为微信传播提供“互动场域”

全媒体时代为手机客户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微信手机客户端就是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微信的互动传播满足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倾诉的需求,人们对于情感需求的属性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中诠释出新的思考维度。

情感原本是“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中,情感定义走出了“个人化”,认为其主导人际关系、影响人际行为,成为人们情感要求和情绪倾诉的“情感力量”。柯林斯认为,短期化的个人情感可以在互动仪式的作用下凝结为群体性的情感力量,具体化就是指互动关系中“共同的关注焦点”以及“黏合性程度高的互动”形成节奏关系,在经历了“共享情感”和达到“集体狂欢”这一系列的互动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情感力量的聚集。情感力量在社会成员之中的传递,增加了成员之间的认可度和熟知度,形成群体归属感,被柯林斯称之为情感能量。在微信互动传播的作用下,人类互动在最真实的“情境模拟”中实现了互动情感的传达,微信实现了人际交流“同时同步”、“情绪同步传达”的互动,人们的情感能量不仅承载了传播符号的交流含义,也传达了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情感需求。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满足了人类行动的属性功能的回归。

二、微信“互动仪式”中的“互动传播”

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微信实现了人际沟通中情感力量的延伸和情感需求的满足,分享信息既是一种“情感投入渴望回报”的互动仪式市场行为,也是一种对个体身份的肯定,是“刷”存在感、渴望被“关注”的行为,或是单纯制造和分享信息而希冀带来情感的回应。

第一,微信给用户提供的是可以即时分享文字、图片、视频、音乐、链接的社交平台,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需求。如果是在微信“对讲”或“视频”功能中进行交流,那么微信沟通几乎能够实现传播主体“在场”,打破传统媒体时间限制的束缚,且微信双方用户的互动是在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同步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及时传播,更加凸显了信息传播的精确性、快捷性和敏锐性。

第二,微信的互动传播是“局域”于人际传播。与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介相比而言,微信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加私密,黏合程度更高,是亲密群体内部的传播,并非广泛的大众传播。微信“朋友圈”依赖的是基于现实社交网络的朋友圈,情感表达的最终指向是获得身份的认同感和情绪的归属感。微信用户不论是在“一对一”的互动传播还是“朋友圈”中“局限”的大众传播,用户对于自己所处的“互动情境”都具有更加准确地定位和情感认识,能够排斥非微信好友的“局外人”的参与。微信用户在某种程度上是手机通讯录和QQ通讯录的衍化,其互动关系是熟人关系基础上构建的亲密关系,谈论话题具有私密性,有些信息就只停留在微信用户之间而不再进行扩展传播。

第三,微信的互动传播具有复向传播性。微博用户对公众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聚焦往往是明星或引起社会反响的公众事件,微信聚焦的主要是生活琐事以及用户个人情绪,更加生活化和有人情味。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在微信主体之间引起话题和情感的共同关注点。在微信中,信息的传播是去中心化的多向流通,这种基于移动终端自身的灵活传播属性,让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扩大化的传播趋势,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第四,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情绪、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更加“个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用户能够即时和通讯录中的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获得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情感交流和传播体验,得到直接的反馈,也可以在“朋友圈”中表达内心情感和情绪体验,通过朋友的“关注”和“评论”获得情绪共鸣点,这种传播行为会在用户之间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进行更加有效地情感互动,并因此将这种互动仪式持续下去。

三、微信平等情感能量交换的“互动传播”

从社交网络视角来说,微信“朋友圈”的功能是用户通讯录的延伸,用户实现了社交圈在网络上的“立体化”地呈现。“朋友圈”中实现信息共享的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学等,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稳固的感情根基和情感纽带,“草根”和“平等”是微信“朋友圈”的属性,“朋友圈”中的信息交换不再附属于“舆论导向”和“情境服从”的标签。

此外,微信“朋友圈”功能将情感力量从陌生人的交际传递到熟人的交际圈,在微信的群聊中,聚集起来的大多数是情感指向相似性高的、非好友关系的用户群,经过话题的交流和情感沟通,具有相同情感基础的用户会产生情感共鸣,从群聊中的陌生群体转化为“朋友圈”中固定的好友关系,这就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微信“朋友圈”。互动中的个体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交际”,多层级属性群体在微信中实现了聚合,信息也具有高度黏合性。

微信不断吸引新增用户的秘诀就在于人类情感能量的迸发,微信具有“情感联动”的禀赋,它能让传播互动中的个体产生更加强烈地认同感和依赖感。微信中的信息扩展是分布在“多点”的传播网络中,“点”与“点”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传播个体黏合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每一次都实现了传播内容的再造和衍生的双重意义,这不仅让微信用户的情感力量聚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微信用户的使用黏合度,持久地实现了情感力量传递和传播效果优化的目标。

在微信平台上,基于符号资本产生的情感能量等级实现了平等化,微信成为朋友之间进行互动传播的信息输送方式,在“朋友圈”中发送的消息和心情分享,是符号资本和情感力量的分享,是信息传播附带的结果,这些都是在平等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微信同时也实现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有效性节约。微信不仅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和互动方式,也成为了有效信息的交换市场。

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微信等手机社交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推动了人类社交互动中情感的交流和符号资本的运用,人们接触和使用新的社交软件的动因在于情感交流和互动需求的满足,微信短时间内的爆“红”印证了这一点。微信这种传播渠道,为人类交换情感资本和符号资本提供了更鲜活的舞台。

[1]郭强.独存•淹没•漂浮:寻求社会行动论的归宿[J].社会,2008(5).

[2]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美]兰德尔•柯林斯著.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柯林斯仪式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十岁成长仪式
社交距离
仪式感重要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良心手术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Talking strategies
NEW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