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忠魂:历史题材声乐作品《别姬》的演唱研究
2015-03-18舒雯
舒 雯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歌剧团,湖北 武汉 430071)
碧血忠魂:历史题材声乐作品《别姬》的演唱研究
舒 雯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歌剧团,湖北 武汉 430071)
《别姬》是王祖皆和张卓娅两位作曲家创作的一首历史题材声乐作品。文章对《别姬》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艺术歌曲进行了分析,在旋律表达上有“大气磅礴、抒婉自如、凄清哀怨”之感,由此热情歌颂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在唱腔上,具有浓郁的传统戏剧韵味。以此为依据,着重探讨了这首作品的演唱研究。
声乐作品;别姬;演唱研究
一、《别姬》作品分析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较少,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因此后人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
《别姬》的词作者阎肃,他将根据《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这个故事,通过文献中对“虞姬”的人物相关记载,以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为主线,来重新再现此情此景,歌词内容叙事性较强。
“一弯冷月,两换铁甲(呀)”,歌曲第一句起音就是一个八度大跳,“一弯冷月”结束在羽调式,“两换铁甲”出现了临时的离调,最后结束在bE大调的徵调式上,作者在吸取京剧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凝练,并“很好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板腔体’曲式中,‘单主题板式变化’的手法,融合了传统曲式与西方曲式,使音乐形象更为生动具体。” 值得关注的是,在曲中还运用了京剧里常出现的念白:呀!突出语气与表达虞姬内心活动,意味深远[1]。
“一弯冷月两换铁甲,三度冲杀四面楚歌,五方重压六军不发;七方征尘八千子弟,被困在这九里垓下,拼将血染黄沙。”歌曲的旋律是呈一字对一音的形式进行,前后三句基本为“同头换尾”的旋律音型,旋律起伏不大,生动地描绘了七万征尘八千子弟在九里垓下,殊死拼杀的激烈壮举,是用急速的、叙述性的语感,来体现战场的动态感。
“长嘶悲鸣,是那能征惯战的乌骓马;仰天长啸,难道霸业竟成流水落花”,这两句旋律也属于“同头换尾”的形式,旋律音型基本和首句相似,并在首句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旋律听起来更加荡气回肠。“难道”是以疑问的语气,切分节奏来表达虞姬内心的挣扎。“霸业”拉腔、甩腔,“流水”自软腔起,再绕腔到“落花”,这两个字要用哭腔来表现演唱者似断非断、断中有连的情绪和意境。
“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无力与它挣扎,也无力与它挣扎(呀)”此句表达了项羽在战争的厮杀中,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在自己面前倒下,那股无助的痛楚萦绕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没有办法挽救眼前的一切,只能以死谢罪。旋律基本在高音区徘徊,基本也是一字对一音的形式出现,深刻地描绘了霸王在临死前的英雄气概,感情深沉而含蓄,节奏稍稳、稍慢,演唱者要表现出霸王的凄楚无奈的悲凉和虞姬内心的嘶喊和哭泣。
“九里垓下八面威风,七彩云霞六载情爱,五方驰骋四海为家;三星作证一片痴心,甘愿献这二八年华,伴君直向天涯”。曲作者“借鉴了京剧中的‘催拍’, 加强唱腔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把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 这几句带有情感的旋律演唱,需要演唱者的声音流畅、气息灵活,咬字清晰,并且要求声音与情感的神韵合一。同时,旋律大气豪迈,比较巧妙地渲染了女主人公虞姬是一位大义凛然、忠于爱情奇女子,勾勒出一幅壮丽恢宏的动人画面。
“碧血忠魂,知我女儿有泪不轻洒”,歌词通俗易懂,准确地刻画出虞姬复杂的内心活动。旋律细腻而婉转,突出地表现了虞姬感叹战败的无助与悲凉,她对项羽的赤诚不变的忠爱之心只能以死明志;“此行何处,明朝春晓天边一抹红霞”,刻画了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为不成为丈夫的负担,便自刎殉情。项羽由于更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怀抱心爱的女人,自刎乌江。
二、《别姬》的演唱处理
《别姬》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首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作品,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音乐元素之韵味,透过民族声乐女高音演唱,塑造了虞姬与项羽传唱千古的爱情故事形象[1]。
《别姬》这首音乐作品是讲述了楚汉交战时期,项羽战败,别姬为了自己的爱人自杀的故事为素材。所谓历史题材的声乐作品基本上是要交代一个故事或作品过程,歌唱者在演绎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把故事完整的展现给大家听,要大家感觉到故事必须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虞姬要拔剑自刎,演唱者在站立时,如果把力量放的再轻松一点,双脚站立略微分开,并与肩同宽,把全部的力量都贯穿到脚跟上,就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一弯冷月”,乐曲开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情景,交代了别姬所处的环境,“一弯冷月,两换铁甲”一下就把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在哪里,时间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是在一弯冷月,还是一弯暖融融的月亮?是月圆之夜,还是月黑风高?歌唱者一定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先交代给大家。所以,故事刚刚开始,演唱者的力量不要那么大,只是交代一下故事发生的场景,声音不要过于响亮。
“一弯冷月”,“两换铁甲”,“一弯”和“冷月”中间要换气,否则气息支撑不住,背部挺直,脊椎用力。演唱“月”字时,肚子要收紧,声音不能拉的过硬。“冷月”,此时此刻,虞姬的心都冷了,凉了。虞姬在生与死紧急关头,她的内心时刻在矛盾,在斗争,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死亡。因此,演唱者在表演此句,气息有些颤抖。虽然她很想与项羽相伴永生,可命运让她无从选择,为了项羽没有后顾之忧,她必须得死。否则,项羽就有可能亡国,甚至丧命。
演唱者需要把“冷月”两个字连起来唱,“月”字不能渐强,尽可能地延长此音,情绪不要逐渐的激动,要平缓柔情的歌唱,给人一种凄凉无助的感情。“一弯冷月”,歌唱者不能把全部的感情都填满,要留给听众者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冷月”是凉飕飕的感觉,演唱者感觉越来越冷,声音冷的人最后几乎没有力气再支撑下去了。
“两换铁甲”,“两换”的“换”字,声音不要鼻音过重,肚皮夹紧,推动气息。在“铁甲”之前,要深吸一口气,要大大方方的换气。而且“一弯冷月”要大大方方的渐慢,不要渐慢又渐快,让气息流畅自如。
在“铁甲”之后,演唱者应缓缓推进情绪的高涨。“铁”字的每一个音都是重音,气断声不断。接着,“甲”字演唱,声音往前收,推动气息。感情一定要充分,让自己的情绪开始慢慢地热起来,为最后“呀”的演唱做好情绪的铺垫。
“呀”字的演唱,它不是练声区,声音的强弱由自己来把握,演唱者要唱出京剧的味道。它是一个女人的哭泣,她虽然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但她毕竟是女儿身,她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当她面对楚霸王的时候,她有满腔的爱情,为他献出生命。所以,演唱者要把自己的可爱和柔美表现得越充分,她的阳刚之美和英勇献身的气魄就会对比的越鲜明,更能充分显示出她伟大的英雄形象。“呀”字的演唱有一种着急的感觉,它表现的情绪是一个女人的姿态,演唱者必须要把非常充分饱满的情绪和焦急复杂的感情投入性地融进到歌曲之中,然后再慢慢地将情绪推向高潮。声音一定不要过于强硬,要把虞姬悲痛欲绝的心理弱化演唱,使听众有一种毛骨悚然感觉。
中间快板部分,似乎看到战争的场面,厮杀一片。演唱者所唱的每个字都集中在舌尖上,“血染黄沙”这个时候乐队是轻的,你感觉犹如骑在马上,演唱者应该把每个字要唱的有颗粒性,气息要有弹性,要把楚汉战争激烈场景交代清楚,她在四面楚歌,千钧一发的时候,她在交代项羽溃败的原因。
因此,“黄”字演唱要渐强,“血染黄沙”,感觉自己的眼睛像刀,像剑一样直指着你的敌人,你的对手,“拼将”注意这两个字的弹性,咬字很重要,要有气场。
“长嘶悲鸣,是那能征惯战的乌骓马”,哭腔不宜过多,声音要集中、放松,喉咙一定要开。虽然它表现的使你同情这个虞姬,你爱这个虞姬,你不想离开这个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无力与它挣扎”,歌词为一字对一音,歌唱者演唱此句非常有气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项羽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但是又无力挽回当下战败的残局。虞姬见此情景,内心在矛盾地挣扎,不由得哭泣。尤其是在演唱“挣扎”时,演唱者气断声不断,“呀”字的演唱比前面的“呀”字情绪更为激动,略带有愤怒的恨意。
“伴君直向天涯”,其中“伴君直向”四个字分别有重音标识,跟着钢琴伴奏的和声进行,旋律级进上行,直到出现最高音A,演唱者应该把虞姬那股视死如归的情绪推向高潮,生动地展现出虞姬身为女中豪杰的英雄形象。
三、结 语
笔者首先从歌词上探析了女主人公在当时所处环境的矛盾心情。然后,再从旋律、调性、和声上探析了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即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虞姬在面对家国情仇时,所做出的决定。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认为《别姬》属于戏剧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应进入角色对楚汉战争的场景以及主人公当时内心挣扎的痛苦心情,进行淋漓尽致地抒发表达。开头抒情部分,感情比较细腻,字字渗透着虞姬的悲痛与无奈;中间快板部分,咬字要非常严谨,气息要弹跳灵活,声音要干净、利落;尾声部分是虞姬情感的终极宣泄,她对项羽至死不渝的爱情在此刻呼之即出,把虞姬视死如归的情绪推向高潮。
[1]张建国.融时代激情 抒传统韵味——谈艺术歌曲《别姬》的审美意境与润腔特色[J].人民音乐,2009,(3).
2095-4654(2015)02-0202-03
2014-12-01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