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经验探索——以苏州大学为例

2015-03-18□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创新能力科技

□王 磊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四大主要职能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十一五”以来高校承担的科技项目占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校科研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策划、组织、协调和服务于一体,是由众多变量参与的动态管理活动,对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发展迅速,科研活动逐步向社会化和协同创新的方向转变,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活动的要求,亟待进行改革创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的意义

(一)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创新资源的聚集中心,其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因而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科研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内负责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和协调,对外负责科研活动的国内外交流,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和切实保证。因而科研管理创新对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乃至高校的综合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协同创新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将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开展的大跨度的创新组织模式。而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就需要创新科研管理,建立起科学合理、活力高效的体制机制,打破壁垒,改变各自为政的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各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协同发展,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倍增或放大,即实现“2+2 >4”的协同效应,提升高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协同创新成果。

(三)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整合与配置,使科研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区域界限,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高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引进了众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际机构委托项目等在内的众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生力军和主战场。但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往往在交流合作双方的人员互聘、经费分配、平台搭建、成果认定、技术转移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进行了不合理的束缚,制约了合作交流,使多数合作还停留在口头纸面无法落地,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而创新科研管理,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实效,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高校参与到更多的国际重大科学研究中。

(四)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根本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可以说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促进剂。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形势发展而不断创新,通过解读国家地方最新的科技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来改革科研组织和运作模式,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协调科研与人事、财务、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关系,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使高校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科研管理自身的价值。

二、苏州大学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经验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 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坚持实施“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两方面推进学校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数由2006年的38 项增长到2014年的324 项,获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总数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地方高校第一;2013年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2014年首次跻身“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 前1%学科。

(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研管理效能。为了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新趋势,学校于2010年组建了科学技术与产业部,统筹科技、军工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科研管理模式从分散到综合的转变,形成了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一气呵成”,大幅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同时实行各学院(部)、直属科研机构及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目标考核制度,每年对各单位在项目、经费、论文、奖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增长目标,并由校长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与奖惩,进一步调动了各单位的科研积极性,深入挖掘了创新潜力。

(二)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科研组织形式。近年来学校投入7个多亿,面向国家未来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需要,引进了150 多位高层次人才,包括4 位院士、27 位“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 位“长江学者”、7 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些人才的加盟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创新活力和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为发挥这些人才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学校采用“大师+团队”的模式,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构筑创新平台,建立直属科研机构,形成了国际型、交叉型、基础临床转化型、特色型、产业型等五大类科研团队,打造了近20个重点科研机构,这些团队分别由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和“杰青”领衔,使学科实力和创新能力直接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也注重对本土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校内特聘教授”遴选、“东吴名医”培养计划、“东吴讲席教授”制度等。

(三)完善科研管理政策与措施,创造有利创新的软环境。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多次制定或修订了科研管理条例,如《苏州大学纵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自然科学类)》、《苏州大学纵向项目科研经费间接费用分配及使用实施细则》、《苏州大学自然科学类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深化制度建设,强化导向作用,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规范。在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具体申报过程中,实行四阶段指导,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选题阶段,组织召开专题辅导报告会和研讨会,帮助教师选好科研方向;申请书撰写阶段,邀请校内外专家一对一全程指导申报书撰写;申请书提升阶段,聘请学科领域专家、主管部门专家有针对性地修改;申请答辩阶段,组织校内外权威专家进行预答辩,聘请二审专家修改答辩PPT,确保答辩成功率。

(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引领科技创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有利于加强原始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产业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逐步向以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奖项、国家级平台、高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论文等反映科研质量和水平的指标倾斜,实现了从以考核数量、规模为主向以考核质量、贡献、水平、能力为主的转变;摒弃“重基础不重应用”的评价方式,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基础研究和应用产业研究进行分类考核,例如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可等同于一项国家级重点或一般项目进行认定,可用于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将教师高级职务按岗位性质分为科研为主型和应用推广型,打破了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以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教师职称评定开辟了新的通道。

(五)抓好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管理效能。以“懂科研,善管理”为目标,不断完善管理理念,将科研管理工作从“管理”发展为“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着力建设和培养了一批“职业科研管理”队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程服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人员不分职务,统一面向教师服务,每个人都有分工联系的学院(部)、科研机构,实时掌握各单位的科技动态,对口做好相关的信息沟通和申报服务工作;要求所有人员都及时沟通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摸清信息,做好学校与上级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推荐工作;主动联络兄弟高校,学习它们的管理经验和好的做法。

三、结语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形成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苏州大学的科研管理将继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拓宽思路,锐意改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区域高新技术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杜占元.在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4

[2]范红.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与策略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

[3]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论与协同管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创新能力科技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亏格4 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合宪性解释在民事法律中的应用及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