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里的一把伞
2015-03-18山西省孝义中学杨子慧
山西省孝义中学 杨子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特殊家庭也在日益增多,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学业困难群体、经济贫困群体、异常心理群体、家庭特别优越群体、留守群体、罹患疾病群体、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等,特别是特殊的家庭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这些学生相应地会出现心理障碍,导致这个群体出现较多的“问题”学生。
针对这些学生群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感到有巨大的压力和困惑。
尤其是异常心理群体、家庭特别优越群体、罹患疾病群体、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等,如果真正遇到的话,正像杜红运老师所讲的,要么别摊上,要摊上的话,那结果还真是没法预测。
当然,我们还得从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即通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代教师必须要面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很多人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花季”和“雨季”。 说这一时期是“花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青春昂扬,英气勃发;然而青春期,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也会使中学生经常处于“雨季”当中。
作为教师怎样成为他们雨季中的一把伞?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学生的特点——行为举止、性格、文化素养、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在科学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某些同行的成功经验)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尽心、尽力地有针对性地去教育帮助这些特殊群体,我认为1990年热播的真正代表了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校园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中的情节、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做法,尤其是童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亦师亦友,能给为我们一些启迪与思考(虽然当时人们对童老师这一人物形象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打铁得需自身硬。教师要凭着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凭着自己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学生面前确立起自己的威信。
第二,我们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必须要进入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参看基本情况、走访相关人员、尤其是从学生中获取第一手信息。只有掌握了准确完整的学生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开展工作。
第三,我们要真心地关心爱护学生。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得到发展。”诚然残酷的现实有时会使我们的热情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是冷漠的冰冷的藐杀。
第四,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增加师生双方的信心和理解,减少误会和冲突,增加实现愿望的机会,及时得到回报,并能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五,适当时间、机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很多特殊群体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要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学校和老师去教育就行了,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只要给孩子提供必需的生活、学习保障就可以了;还有不少家长虽然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与理论,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所以,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因为有亲子关系、血缘关系等因素,使得家庭教育形式往往显得简单甚至粗暴,导致教育效果很差。为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些特殊群体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家校联合作战,形成合力,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迷茫。
第六,经常与同事交流切磋,坦诚地将自己遇到的困惑与不解表达出来,与同事共商对策,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尽最大努力地让特殊群体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以及其他正常的活动。保住师生间那份应有的情谊和默契。
说句实在话,就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能力来讲,要想真正转化特殊群体学生,尤其是转化异常心理群体、家庭特别优越群体、留守群体、罹患疾病群体、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群体学生,我们还是觉得有些束手无策,甚至是无可奈何。毕竟来自社会等诸多不可预测的客观因素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另一方面也受到时间、经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但是,我觉着绝大多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仍然会在不断地实践探索着,以“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求,尽心尽力地撑起雨季中那把伞,认真践行教书育人,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一起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问心无愧地让“十六岁花季”的他们拥抱朝阳,在属于他们的多彩季节里, 能编首歌唱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