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
2015-03-18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杨 艳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在体验、发现,和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促进学生德智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由此看出,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美育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是一门更富于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领略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善美,感受其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及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得到熏陶,受到感染,体会到震憾,从而达到思想情感的升华,起到潜移默化构建学生美好人格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分为几个层级,并由低往高发展,这是过去的语文大纲前所未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自然美、文化美、社会生活美,从直观的形象教育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真正使语文教育实现“立人”的目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美育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走进美
直观感知是小学三个阶段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字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文字时应尽量利用图像、投影、演示、声音、视频等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凭借直观感受去体会,从而使得他们产生悦耳、悦目、悦心的审美体验。丰富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可以带着欣赏美后的喜悦与兴奋走进课文。此外,授课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授课中学生在抽象地感受了文字后,不妨播放一段直观生动的视频,让学生在画面和声音的双重感官冲击下去体会文学作品之美。
(二)感情朗读,感悟美
古人作诗,主张以吟读为妙;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借助文章表达美的方式无外乎就是读,人们从读中真切地感受作品里的情韵和气势,陶醉于对美的感悟之中,产生愉悦之情。《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从读中去欣赏美,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更要创造美的享受。”学生在读中感悟,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同时,由于中国汉字的发音独特,平仄极富韵律,能够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享受,这音节时而清脆如响铃摇曳;时而浑厚如擂鼓喧天;时而纤细如潺潺流水;时而高亢如春雷乍响,这其中的连腔之音、婉转之意尽在朗读中突显,使人美在其中。
(三)剖析词句,鉴赏美
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由具体的词组和语句创造的,它没有视觉艺术的感知力,也没有听觉艺术的冲击力,而是一种间接的表现形式。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思想感情和观点也总会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感知意象美;走进富有情感色彩的语句中,启发学生揣摩,体会情感美,这种美的教育体现在了课文本身之中,同时也孕育在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当中。
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堪称为艺术,古诗也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其中的语言精炼美,品读诗词中的精美艺术,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和写作特点,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拓展练笔,创造美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而对于一节充满了美感的语文课而言,课堂中的练笔则是展现学生创造美的最佳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适时开展课堂练笔,从而达到师生互感美悦的境界,是语文教师所应该关注的。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心灵体验撞击出的火花,就是收获感动的源泉,这样审美教育也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让美萦绕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美点;以课堂为阵地,以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更是美的创造者。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3]《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4]杨斌《语文美育叙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