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索
2015-03-18许宜兰
□许宜兰
河南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从1983年洛阳市举办牡丹花会的近30 多年来,洛阳借助“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牡丹文化资源优势,已连续成功举办33 届牡丹文化节,这在国内实属罕见。牡丹文化节的举办,扩大了洛阳乃至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同时,与牡丹相关的文化产业,包括牡丹观赏、牡丹旅游商品也得到很好的开发。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本身就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探索,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洛阳牡丹文化产业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因此,总结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河南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沿革及现状
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1982年牡丹花被定为洛阳市花,自1983年开始每年4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牡丹花会。牡丹花会成为我国四大花会节日之一,并于1994年被评选为国花,这使得洛阳牡丹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平台。如今的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在旅游、种植、花展、食品、娱乐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牡丹是富民强国的象征,体现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是河南洛阳文化产业中的知名品牌。洛阳市牡丹文化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洛阳第三产业如服务、餐饮、娱乐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洛阳牡丹花会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3.25%。自牡丹花会创办以来,市政府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发展经济”作为城市创办花会的宗旨,到“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牡丹为媒、扩大交流合作、推动科学发展”,已经将牡丹花会打造成一个融旅游观光,经贸洽谈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经贸文化活动,对促进洛阳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洛阳作为文化古都,历史遗迹众多,洛阳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牡丹文化节发展的政策。《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对牡丹的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元素应用等,进行了详尽规划。《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做大产业园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牡丹文化产业建成洛阳市主要的经济支柱。洛阳市以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着力发展艺术品及娱乐业、会展业、牡丹种植及深加工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三十多年来,洛阳市着力打造的与牡丹相关的龙头企业有数十家,产业规模逐渐形成。诸如孟津平乐牡丹画产业园区、洛阳牡丹瓷文化产业公司、洛阳天旗三彩艺公司,生产出众多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有洛阳牡丹文化元素的产品,并远销到世界各地。在牡丹种植方面,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牡丹标准化生产,培育出20 多个牡丹新品种,现有品种1,260个。初步形成了从牡丹种植到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2011年共增植牡丹53.7万株,总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2012年增植27万多株,总数突破80万株,牡丹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亩,比2012年增长了5 倍之多。并打造出特色牡丹园共有12家。此外,牡丹盆花、干花、反季节牡丹培育等形成了完整的牡丹文化产业链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生力军。此外,在牡丹文化节期间,牡丹文化相关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包括各种牡丹书籍、光盘、牡丹花、牡丹网站、牡丹公园建设、展览、观赏,以及各种经贸洽谈、演出、灯会、庙会、论坛、民间表演、书画交流展览等活动都起到了延长牡丹文化产业链的巨大作用。同时,大量游客的到来也给洛阳市宾馆、饭店、餐饮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化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运用了传统洛阳本土的文化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宣传媒体的创新等方面。如今,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洛阳文化及整个河南文化的形象窗口,是洛阳与国内外进行经贸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洛阳牡丹花会带动的牡丹文化产业不仅给河南文化产业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也给其他节会的举办带来了经验和启示。
(二)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1.创新不足。一是洛阳牡丹园设计园林的理念水平不足、针对园林整体建筑和更深入地挖掘牡丹文化内涵重视不够。二是牡丹产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牡丹深加工企业无法对接。三是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形式新颖的艺术精品较少。如纪念品牡丹瓷,李学武的牡丹瓷把牡丹与三彩结合,郭爱和把洛阳文化与三彩结合,从礼品开发的角度看,这些东西体积大,重,不好带。四是牡丹服饰的开发远远没有做足。五是针对牡丹的动漫和游戏产品开发、数字化传播,网络等发展也需要加强。六是洛阳牡丹文化的载体主要局限于神话及历史典故,缺乏亮点和新意。
2.产业结构不足。针对牡丹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诸如像平乐牡丹村虽然产业园区己基本建成,但还是以家族模式经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一供一销”的产业链。
3.环境、氛围不足。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不对路、配套政策欠缺,影响商户的积极性。此外,洛阳市牡丹的种植规模仍不算大。近两年洛阳市牡丹的种植面积虽扩大了5 倍,加大了观赏牡丹的种植,但是针对牡丹深加工产业需要的原料难以大量提供。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国际市场销售规模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洛阳市作为“中国牡丹花都”。其城区道路、街头绿地、广场的牡丹种植面积不够,众多游人在短暂的花会赏花,不能有效进行人群分流,也影响着游客赏花的兴趣。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科学制订发展牡丹文化产业规划。加快牡丹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做好规划。在当前形势下洛阳市提出“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的方针,《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牡丹文化产业,详细布局特色牡丹文化产业建设规划,强化政府调控,完善对市场和资本的引领,促使牡丹文化产业在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创新和产品服务出口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打造牡丹创意文化产业。“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牡丹文化产业需打造自己的文化产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品牌策略,可以为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奠定坚实的地位,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牡丹瓷、三彩艺、牡丹画等艺术产品形式的创意开发,各地要对不同状况的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引导,做强优势品种、做大弱势品种、全面繁荣与牡丹相关的工艺美术产业。对已经形成规模的唐三彩、平乐农民画等优势品种争取做大做强;对已经鲜见生产或面临失传的年画等濒临失传品种采取拯救和扶持措施。在推广传统牡丹产品的同时,还应着眼于新材料新形式的开发。可开发体积小,轻便易带的文化礼品,才能更为游客所喜爱。应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设计师队伍,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颖而受人们喜爱的产品。二是牡丹旅游景观创意:在牡丹花园的景观形式上应突破传统仿古花型在景观上的大量运用。要运用牡丹元素采用新材料和现代园林建筑相结合,让牡丹园林景观真正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三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在竞争中体现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进行资源整合。可以将洛阳牡丹园设置成一个总站点,吸引游客到洛阳周边观光旅行。通过出售联票、团购票等来薄利多销。尤其利用微博等年轻人喜欢使用的社交工具,推出洛阳牡丹旅游热点帖子,将去洛阳牡丹胜地游览、度假、休闲娱乐变成一种时尚。
(三)打造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氛围。一是政府应该发挥社会影响力,制定明确的文化引导原则,积极参与文化宣传。争取帮扶和培育出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引领高科技文化产业诸如:动漫、广告创意、会展创意、电子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勃兴,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洛阳民间牡丹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可以依托民营博物馆、文化馆、艺术中心把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的牡丹画、牡丹瓷、牡丹石等民间牡丹文化产品,真正融合形成产业集团,提升产业效益。在牡丹种植、牡丹商品开发方面要创立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在牡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规模化发展,打造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二是在洛阳市区各个主要的绿化带、公园景区、城市主要干道及出入口,都要规划设计牡丹作为园林花木品类,把牡丹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
[1]贾鸿雁.牡丹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牛永超,王倩.洛阳牡丹文化营销探析[J].经济师,2013,1
[3]刘子凡.洛阳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开发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
[4]王振军.创意中原——河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